屈楚萧:让人看不惯的“坏孩子”



要不是挂在热搜好几天,屈楚萧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还是陌生的。

前脚在《流浪地球》凭刘启一角出了大风头,后脚就被人扒出黑料,鄙视爱豆和同性恋、豆瓣号恶趣味曝光,前途无量的新晋小生成了三观恶臭的不良少年。

从吹到贬,“糊”的节奏快得让我等路人目瞪口呆

好奇心驱使我“观光”了屈的几个社交号,让我惊诧的不是他的言论,而是大众对其抨击时的严重双标。

事件起因是屈楚萧在微博小号上怼私生饭。

……满口都是对爱豆的不屑。

按理说,这也并不是什么石破天惊的观点,娱乐圈哪个流量明星不焦虑转型?流量派和实力派的区别大家也心知肚明,问题是,这出自一个公众人物之口,况且还语带讽刺。

在(疑似屈楚萧的)豆瓣号上,他更是自嘲“我们这些戏子”、“能不进娱乐圈就不进”……

更劲爆的是,有网友挖出他豆瓣号关注的兴趣小组:

瓜友们热情高涨,好像扒下了阳光少年的虚假表皮一般得意。

替翟天临感谢他。

大家如此自觉的站在道德制高点,劈头盖脸一顿骂,同时还拼命营造一种成人的童话世界。其实有点可怕。

事件背后俨然有一股粗暴且强大的舆论倾向。

联想到中国嘻哈的艰难处境,春晚的难以创新,影视题材的重复,等等,为了趋利避害,人们都把自己塑造成高大全的形象,相对应的集体意识由此形成。

然而这是有违人性的。我们只能在缝隙间热衷吐槽和丧文化,不痛不痒。

真实的丑陋,好过虚假的完美。

屈楚萧像学生时代老师厌恶的“坏孩子”,他嗷嗷乱叫扰乱秩序。同时也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刚。

(屈楚萧ins疑似回应)

现年25岁的屈楚萧,有些直男癌、嘴欠、自命清高,放在公众人物的位置,他不符合普世道德标准,活该被批,但不该否认的是,我们很多人和他一样。犯贱到口无遮拦的程度或许有过之而无不及。

以小见大。

多元的文化环境更能培育人才,借用唯物辩证法来讲,矛盾促进事物发展。不管艺术创作,还是现实生活,其进步都建立在真实表达的基础上。

获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的《大象席地而坐》,导演、摄影兼编剧胡波,他的小说包括电影满是内心纠扯,那种细腻甚至被认作癫狂的东西,若无触碰人心的感知力是很难理解的。

如此人才却生存不易。原版《大象》时长四个小时,胡波不愿删减,监制王小帅对其恶语相加。

长期与商业社会格格不入,甚至呕心沥血的电影《大象》最终也要自己花钱买版权,或许这是压死胡波的最后一根稻草。

(截取自胡波微博)

旁人羡慕胡波的才华,更不理解这么一个人怎么就走到自杀这一步?常人的思维是,随便接接商业片也能赚得盆满钵满,何苦来呢。

岂知,对创作保持忠诚和警觉的人,他们的思想纯粹而不容丝毫侵犯。

胡波之死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我们一边追求独特,又一边将其当做“异类”抵触。

在欧洲,有一位称作“疯子”的导演,拉斯·冯·提尔。他曾因“理解希特勒”的言论遭到媒体炮轰(后来有解释并道歉),他拍的影片也总是“引起不适”,2018年最新执导的惊悚片《此房是我造》同样是口碑两极化。

影片讲述一个罪犯的产生、成长和自取灭亡,涉及大量血腥、有违人伦、人性禁区的元素。首映时直接导致一半观众愤愤离场,另一部分影评人则称赞有加。对这样的反馈,“拉疯子”本人却很欣慰。

“这些评论让我心情放松了下来。不被所有人喜爱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所有人都喜欢你的话,那你就已经失败了。但我也不确定他们是不是足够讨厌我的电影。如果这部电影受人喜爱,那就有问题了。但现在的反响看起来还不错。”冯·提尔接受采访时说道。

思想的多样性、相互碰撞和大胆探索,才能促使人类进步。

像冯·提尔这样一个“疯子”,实际上创造了无数新颖的拍摄手法,构思了种种哲思的拍摄角度,甚至以一人之力,让丹麦这个北欧小国成为电影史上无法忽视的力量。

而对于不符合大众审美的事物,我们是否该多一些独立判断力和包容心呢?

去年D&G丑化中国形象事件遭到全国人民齐心抵制,这是维护国家尊严的表现,但前段时间“类似”事件再次发生,ZARA公布一组中国模特照片,许多网友基本就是习惯性抵制,将#丑化中国模特#话题推上热搜。

在缺乏思考的情况下,磨刀霍霍随大流,体现的是无知和焦虑,捍卫的则是思想上的一成不变。

好在事件没有继续恶性发酵,有部分明智网友,包括如韩火火这类知名时尚圈人士进行理性引导,才浇灭了即将引战的火苗。

远离煽动,远离盲从,才能清醒看待事物。

对于屈楚萧这样的“坏孩子”,与其一味打压,不如期待更多可能性。如他所说,他不屑立人设,看客也没必要幸灾乐祸所谓人设崩塌,连娱乐圈清流的王传君都慷慨鼓励了,我们为何不可?

最后,希望越来越多人能够Be your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