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嘻哈到电音,“坏孩子”也有糖吃的时代来了吗?

2005年,花儿乐队的神曲《嘻唰唰》爆红大江南北,桂林的独立音乐人蒋亮整日埋头DUB音乐的创作,但是只要他一出门,走到哪都能听到《嘻唰唰》这歌。

那几年流行和摇滚水火不相容,摇滚觉得流行爆俗,流行嘲笑摇滚没钱。

十几年过去了,让人无法预料的是,一种叫潮流文化的化学反应让他们站在了同一舞台上。2018年12月8日,《即刻电音》的第二场,大张伟做为主理人对参赛的蒋亮赞赏不已,甚至发出了合作的邀约。而在最后蒋亮也拿到了《即刻电音》,一个长期住在阳朔农村,跟这个主流社会几乎不发生关系的隐世青年,成为了综艺节目力捧的对像,这个世界的确变化太快。

从嘻哈到电音,“坏孩子”也有糖吃的时代来了吗?

事实上这几年流行音乐和娱乐已经到了资源枯竭的尴尬阶段,创作严重跟不上,新人全靠颜值,都是人红歌不红。更严重的是新生代观众的口位发生了重大转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满意流行歌曲总是唱伤心情歌,编曲、制作、演唱都过于老土。那些曾经大火的音乐类综艺节目,如果失去了对摇滚、民谣、独立音乐的翻唱,其状将惨不忍睹。从小众音乐中提取创作养分,已经是音乐类综艺节目的救命稻草。

2018年春节刚过,两档街舞节目陆续上线,直接对打,这场景比去年独乐乐的《中国有嘻哈》更火爆。

如今音乐类选秀/综艺节目已经有十余年的历史了,大部份观众已经在厌倦,但传统的电视台还是反映过慢,绝大部份地方卫视还在炮制那些千篇一律、平庸乏味的音乐综艺节目。靠耍宝的海选、靠卖弄个人悲惨往事、靠残酷PK来搏取观众们的同情心,这些综艺节目实在是离年轻人太远了。

大家都明白每天晚上七、八点钟老老实实坐在电视机前的是多大岁数的人!

当《中国有嘻哈》、《这!就是街舞》、《热血街舞》转到网络平台播放后,获得了更好的传播,这无疑是正确的选择,现在的年轻一代早就不看电视了!

从嘻哈到电音,“坏孩子”也有糖吃的时代来了吗?

如今的年轻族群已成碎片化,形成不同的型态,那些朝九晚五趴在写字楼电脑前的是年轻人,那些在街头游荡的也是年轻人;那些在公司享受空调的是年轻人,那些在livehouse挥汗如雨的也是年轻人。有些年轻人一天忙下来腰酸背痛一大早就睡了,有些年轻人无所事事整夜的睡不着。有些年轻人在顺从生活,有些年轻人在创造生活。

同样是年轻人,却如此不同!

不苟同的态度是真正的时代前行动力!

街头文化这几年在中国正呈井喷之势。而那些仍然在卖弄产品性能、优雅生活、强调性价比、靠硬广告去打市场的品牌可真是危险了。所以他们普遍都很焦虑,都不想被年轻一代所抛弃,但是好像也没特别的好方法靠近年轻族群。而让BAT不遗余力的流量争夺大战,恐怕年轻人领域才是主战场。

潮起潮落,每一代人做每一代人的事,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宿命,“坏孩子”也有糖吃的时代来到了。

那些曾经被看作是“不务正业”的青年文化都变成了生意,那些平淡生活中的奇芭都成了万人迷。摇滚率先脱贫后,动漫、电竟、嘻哈、街舞一个个都火了,现在该轮到电音了。

说到电音,其实之前大家都称之为电子音乐,但缩成电音后,它的确更主流了,但也造成了两极分化。电音在迪厅、夜店、直播间里变成了嗨歌,电子音乐则在地下俱乐部更大放异彩,这是两个有点不搭的群体。

就《即刻电音》已播的早几期来看,虽然收视率还不错,但是也争议不断。我之前认为《即刻电音》不太可能大火,其原因有三:

第一是电音的辩识度远比嘻哈低,其演出台风也不如摇滚乐那么有煽动力。中国乐迷对歌词的依赖性非常强,而电子音乐大都以纯曲子为主,有人声和歌词的电子音乐并不多。从目前的《即刻电音》来看,还没有哪个作品(哪首歌)有相当的流行度,其结果很可能就是节目火了,里面的歌却没火。这会导致一个问题,节目播完以后,那些最后胜出的音乐人还能有多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是嘻哈和街舞本来就属于很年轻化的街头文化,随着90后成为网络的活跃群体,想不火都难。但是电音实际上是年龄层偏大,不管中国还是国外,出没于电子音乐现场的以青年为主(20岁-30岁),而不是青少年(16岁-20岁)。

电音第三个特征是慢热,一般电子音乐派对或电子音乐节,很难在几分钟之内让观众进入高潮,它需要足够的前戏和情绪的酝酿。也就是说按照一般选秀的节目规则,选手们只有几分钟的表演时间,这对电音选手太尴尬了。

另一个问题是电音比嬉哈和摇滚更高冷,处在音乐鄙视链的高层,《即刻电音》上的选手性格大都较为内敛,且不善言淡,更缺发嘻哈那种鲜明的主张和攻击性。

据称自2016年到2019年,中国电子音乐用户规模从1.97亿将增长至4亿多,增长率超过200%。这个统计数字显然水份很大,如果是真的,那就意味着每三四个中国人就有一个是电子音乐的用户,这可能吗?

其实电音乐迷能实打实的有几千万,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但是好像我错了,《即刻电音》一开始似乎比预想的要火,播放量前几期的热度还不错,最高播放量显示有两亿(不过这个数字无法让人信服,中国有8亿网民,等于有四分之一的人观看了《即刻电音》,呵呵),一切看起来都还不错。

但是这不等于《即刻电音》没有这样那样的糟点。中国有嘻哈累计播放量30亿左右,《即刻电音》想要赶超已无可能,就目前的播放量来看,每期都在下跌。第一期播放量1.6亿,第二期因为冯提莫有2亿播放量,但第三期跌至1.2亿,之后的几期破亿已无可能,可以说是高开低走。

导演组一开始用冯提莫和王绎龙来带流量,用美兰迪Melody、UNA制造冲突增加争议话题,这都没问题,我也能接受。

从嘻哈到电音,“坏孩子”也有糖吃的时代来了吗?

但是有点没劲的是,起码《即刻电音》在节目的视觉包装上跟其它综艺处在同一水平,并没有体现电音跟街舞、嘻哈的差异化。中国综艺节目的主视觉都喜欢用紫色和玫瑰红,仿佛不用紫色和玫瑰红就没有娱乐性,缺了紫色和玫瑰红,就没法成为主流。也就是说号称投了几个亿的《即刻电音》,导演组在舞美设计上没什么独到的想法,最后呈现出来的东西行活而已。比如说集装箱,在跟年轻人相关的综艺节目中已经用滥了,可《即刻电音》还在用。好像年轻人要酷起来就离不开集装箱,但事实上这只是他们的认为。

其实随便找个电音选手来打造他心目中的舞台,一定会比这好。

国内娱乐业还有一种通病,总是一窝蜂的去做一件事。在一段时间内,大家都找同一个制作人、同一个编曲、同一个调音师、同一个舞美,为什么?原因就是他火,大家都找他做事,这样比较保险。但这种跟风,是一种创新精神缺失下的懒惰,是一种图省事的不作为。

说到这可能会有人说面对现实做事不能太超前,步子大了会扯着蛋。但我恰恰认为在当下做事如果缺乏有力的革新和创新,都不太会有好的结果。

时代在进步,而大部分人的思维还停留在十几二十年前。观众节目的要求也在提高,已经把大部份综艺节目的从业者甩在了后面。

流行文化(电影、电视、音乐、娱乐)多年来有一种陋习,总是把观众设定为他们只能接受很LOW的东西,他们就不配吃好东西。的确很长一段时间内,曲高和寡的音乐是有的,叫好不叫座的电影也是有的,没设计感的东西就是卖得比有设计感的好。但是变化正在发生,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文化也得升级,三高人群正在快速增长中,高品质且不媚俗的娱乐实际上已经是供不应求。

任何综艺节目第一目的都是挣钱,《即刻电音》也一样。只能说是挣了钱的同时,能顺带推广一下电音就很好了。我们当然希望《即刻电音》能大火,独立电子因此能有好的推广,但是不能操之过急啊。但是某导师好像没搞明白这一点,在节目里言必提及独立电子,并蔑视某制作人做的是“快消品”音乐,而其实她也是快消品音乐的受益者。

遗憾的是,导演组再三去放大她的这些言论,仿佛能给节目贴金一样,能化解大家对于商业化的指责。

当然这个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导演组并没有二度创作的能力,也就是说没有更好的去运用独立电子的特性,激发他们的创作能力。不但没让他们去创作出一些接地气,能让更多人接收的作品,反而听由他们选了一些如《我的太阳》这样曲高和寡的高冷主题,令大多数观众根本听不懂,也get不到独立电子音乐人所要表达的点。

所以到现在,《即刻电音》也没有一首能够流行的金曲。

如今的综艺节目一窝蜂的上,个个都想做爆款。问题是奔着爆款去的大都成了炮灰,只有不把目标设定为那么高,踏踏实实的去创新,做出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内容,才有可能成为爆款。

据说2019年还有几档摇滚/电音主题的综艺节目要播出,希望比《即刻电音》更无畏一些,也希望他们能真正理解摇滚乐的特性,打破综艺节目的固有套路。别一昧的依赖大资金的投入和流量明星,好的创意和创新才是爆款的根本。

如今跟年轻族群相关的潮流文化,足够的资金投入只是获胜的基础条件,并不是必然条件。

就好比十多年前,国内流行音乐盛行去伦敦、纽约、洛杉矶录音,请到了格莱美的制作人,在那些诞生过无数经典歌曲的欧美录音棚做后期,可结果是巨资投入换来的仍然是一堆平庸之作。

每一个潮流文化都有它独特的规则,比如音乐节,它就是诞生于摇滚乐,音乐节就几乎等同于摇滚音乐节。流行音乐和偶像歌手并不适合音乐节,他们更适合在室内场馆接受粉丝们的莹光棒,全世界也没多少纯粹的流行音乐节。国内那些担心摇滚乐没有高票房而强行插入流行歌手的音乐节大都做不下去,想通吃摇滚和流行的只能惨淡收场。

看看某艺人怎样评价他投资的街舞节目:“我们不是要撬动一个多大的市场或开辟一个冷僻的市场。在当下的垂直媒体时代,小众文化大众化是一个趋势,没有哪一个是能通吃市场的。年轻人处在一个消费升级的阶段,他们有互动、参与和表达的需求。一档节目或一个产品,不管是街舞、嘻哈还是电音,都要带着这种对他们的需求和他们生活方式的理解去做。”

从嘻哈到电音,“坏孩子”也有糖吃的时代来了吗?

这个世界永远不可能让人彻底满意,但是重要的是去争取多一点的满意,排除那些不满意的东西。正如《即刻电音》中一位选手所说:“只有打破了规则,才有把所有东西往前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