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清水河 深深蜜蜂情 ( 下集)

峰回路转迎来事业春天

花开花落,带走多少春秋,最向往的春色却是那么短暂,那么难留,岁月时光犹如一江春水,流尽几多愁肠。春的气息迎来北漂的娇燕,春风吹醒万物复苏,美景如画江山依旧。往事如烟不堪回首,已是霜染两鬓,年华逝去……

在福才心里始终有一个梦想,就是通过自己顽强的努力,用勤劳的双手,永不停歇的脚步,坚守改变命运实现理想的信念。这个梦想就像一粒种子,在他的生活中已经深深地扎根发芽。

而在他追逐人生梦想这条路上,就好像谱著了一曲跳动的音符,有高有低,起伏不平。 经历了1999年联营蜂场解散,清水河县大多数养蜂户改行,凑不齐转场放蜂团队,福才又一次被迫在家越冬,等待机遇的到来。

直至2006年终于盼来了养蜂业回暖的春天,看到蜂产品价格有上升趋势,人们对养蜂业的看法也有了转变,福才觉得发展养蜂时机差不多来到了。就与爱人李翠英决定放弃种地,共同出去再赌一把,实现成为养蜂专业户的梦想。由于大多数蜂农都退出养蜂行业,拼车运输成了问题。福才四处打听,联系到了秦忠亮和托克托县的张德和组成一个小团队,用汽车长途运输,来到湖南省益阳市冬繁,湖南场地主要以增加蜂群数量扩大蜂场为目标。早春蜜源结束后,又转场到湖北、河南、山西运城等地,其间结识了河南省许昌地区有名的养蜂能人王运升老师傅。在他的指点影响下,养蜂技术得到很大提升,也摸索出一条新的转地放蜂路线,按照王运升师傅曾经走过这条放蜂路线奋斗了四年,蜂群数量由原来的50多箱发展到了150多箱,达到了专业户养蜂规模。


在这四年里,福才完成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心愿,也得到过不少蜂友的支持与帮助,最让他难以忘记在山西运城放蜂时那段经历。


2010年春季,在山西运城采苹果花期间,各地蜂农陆续来到这里,同行互帮互助的习惯在养蜂界形成了一种风尚。这天福才帮助刚到场的浙江蜂友卸完蜂回到帐篷里,当晚睡到半夜醒来觉得腰部疼的特别厉害,第二天早上怎么也爬不起来下不了床。福才意识到可能是他多年积劳成疾留下的腰椎间盘突出老毛病又犯了,正在抓生产的节骨眼上,这该如何是好哇?他只好在当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半个月过后能够下床行动,但干不了活儿。在这段时间里最苦最累的就是他的妻子,一个人承担着150箱蜜蜂的管理工作,摇蜜、取蜂王浆、检查蜂群。除此之外,还要抽空照顾生病的他,这些日子她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常常处于疲惫不堪的状态,行动时觉得昏昏沉沉,头重脚轻,半个月的操劳身体瘦掉了几斤肉。但她还是咬牙坚持,从不叫苦,体现了农村妇女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顽强本色。福才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多么想帮妻子分担一些工作,难耐心有余而力不足。此时此刻,福才心里的疼痛胜过腰椎间盘突出病痛带来的折磨,别提有多难受了。


花期结束后又要转场地了,福才的师傅王三明、四川蜂友段义堂等众人都来帮忙装车,把福才的蜂场打发走之后他们才开始行动,这种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实实让福才感动。当到达河南三门峡洋槐花场地时,先前落场的四川籍老蜂友周国金带领同乡前来帮忙卸车。

这些日子里,多亏了妻子含辛茹苦的付出,也多亏了众蜂友无微不至的关心与帮助,使他深深感触到"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的真实含义!

合作社模式带动养蜂业继续前行


前进道路总有曲曲折折,但只要坚持就会看到光明,经过岁月洗礼,大浪淘沙之后,原本庞大的养蜂队伍沦落到廖廖无几,昔日养蜂圣地变的沉默寂静。面对如此不利局面,要想拯救面临消失的养蜂行业,就得开创新的发展思路。这时,一位有商业头脑,闯劲十足的养蜂人魏初元挺身而出,把清水河县内所有养蜂户做了详细摸底统计。有一直坚持外出转场放蜂的专业户,还有在家养了几箱的零散户,加起来也不超过十五户,养蜂户减少,只能走规模化养蜂发展道路,抓住时机说干就干,魏初元于2012年注册成立了"义胜公养蜂专业合作社。"将这些还在坚持,为数不多的养蜂户组织起来,使其扩大蜂场规模,共同谋求养蜂业发展道路。

每个养蜂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艰辛历程,魏初元也是如此。1977年高中毕业,高考名落孙山后便开始从事养蜂行业,先后到福建、黑龙江等地学习过养蜂技术,并且有跟随浙江、江苏、湖南等地养蜂人一起转地放蜂数年的经历,学到了更先进的管理蜂群技术,也开阔了视野,为今后发展养蜂业奠定了扎实的实践基础。学成归来多方筹资建立了自己的养蜂场,婚后与爱人双双投入到养蜂事业中。妻子也是一名高中毕业生,二人都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共同的理想信念!夫妻同心协力,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成为清水河县养蜂大户之一。

曾在养蜂业最低潮时期,探索北方越冬,掌握了一套当地蜂群过冬管理技术,越冬成功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几年北方越冬保住了蜂场,正当他们夫妻二人计划寻求外出转场养蜂时机,一场意外火灾烧掉了他们的蜂场。失火原由是邻居家小孩玩火点燃蜂箱外围包装物,把即将出窖的70箱蜜蜂烧的只剩下四箱,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使他蒙受了巨大损失,烧灭了他们的养蜂梦想,同时也让他们的生活陷入困境。

伤感解决不了问题,生活还得继续下去,镇定之后,夫妻二人重新打起精神,对他们的未来做了具体规划。让妻子在家利用留下这四箱蜂做种群,全力繁殖扩充蜂群数量,并且在自家承包的责任田里栽培树苗出售,增加收入,维持生计。魏初元自己到呼和浩特市开始做起蜂产品收购、加工、销售生意。通过几年不懈努力,由一名出色的养蜂员转变为蜂产品经营者,并且注册了"初元"商标,拥有自己的蜂业品牌。

说来也巧,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魏初元正在呼和浩特市从事蜂蜜加工销售业,社会上相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说"吃蜂蜜能增强人体对非典病毒抵抗力,"这个偏方是否有效果,并没有科学依据,但广大市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更何况蜂蜜本来就是天然营养保健佳品,食用后百利而无一害。一时间市场上的蜂蜜成了抢手货,最后还供不应求。在这种情况下,魏初元储存的蜂蜜也销售一空,但他保持高质量不加价的原则满足广大消费者,建立了良好信誉,也打开了市场销路。

几年下来,蜂产品生意做的风生水起,妻子管理的蜂群数量也发展到了30多箱。在此期间,他还结识了与养蜂有关的农业科技主管部门,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人脉关系,魏初元又开始谋划新的发展目标,那就是把蜜蜂资源与现代农业相结合,让蜜蜂为农业服务。在此基础上,魏初元与呼和浩特市科委合作开发冬季温室大棚内蜜蜂授粉技术,并且在内蒙古科技厅种植实验基地,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农牧局种植基地,土左旗农牧局种植基地等单位开展实际授粉技术实验。经过几年摸索实践获得成功后,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大力推广,有效将养蜂业纳入到现代高科技农业应用中,也开辟了养蜂业另一条增收渠道。

近年来,在义胜公养蜂专业合作社的引领下,带动了以魏初元、樊福才、刘占宽、王荣、郭五小、张文斌、高青等人为成员的养蜂专业户,有组织,成规模转战南北继续着这份甜蜜的事业,共同得到了可观的收入。也使清水河县养蜂业走出去面向周边省区,受到山西和陕西果农,新疆棉农、宁夏药材种植区的邀请与接待。魏初元和樊福才二人还通过了蜂友联盟的认证,他们生产的蜂蜜成为可使用蜂友联盟品牌的优质产品。

福才与杨家窑联营蜂场、义胜公养蜂专业合作社一起走过漫长的奋斗历程,不知不觉中在养蜂路上征战了37个年头。艰辛曲折的经历记录了他的人生价值,在他身上发生的故事代表了所有养蜂人的酸甜苦辣。他奔波于全国各地平原山川,采集过无数花草蜜源,却始终没有忘记家乡那得天独厚、丰富多彩的蜜粉源。多少年转场放蜂从来没有缺席过家乡那覆盖生态区盛开的柠条花,盛夏时漫山遍野的地茭花和菜籽花,秋天的荞麦花,后秋的万寿菊花,给福才带来无尽的甜蜜与快乐,心中充满无限感慨——

时光飞逝

犹如白驹过隙

尽管饱经了风霜

艰辛的洗礼

还是感觉生活蛮有意义

不知不觉中

青春年华已悄悄远离

人生沧桑又怎能忘记

虽然追逐理想让他们夫妻二人饱经了风霜,福才还落下了腰椎间盘突出、糖尿病等病症,但实现梦想也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成就。就是用这份甜蜜的事业筑起了一个和谐、美满、幸福的家庭,就是用勤劳养蜂换来的丰硕果实养育了一双优秀儿女。女儿考上了硕士研究生,儿子大学毕业,每当想起这些让他们感到无比自豪与欣慰。

纵观现状 鸣响养蜂业警笛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经济高速发展,现代人对生活追求不仅仅满足于解决温饱问题比从前好就行,他们更追求“有品质”的生活节奏,讲究生活环境、居住条件、想方设法提高生活质量。而对于从事养蜂业的蜂农来说,虽然生活方式、交通运输工具、收入状况比过去有了很大改善。可他们为了追花夺蜜,四处奔波,居宿于荒山野外,缺乏精神文化生活,那种孤独寂寞、将陋就简、严寒酷暑、风餐露宿的艰苦环境还无法彻底改变,依然过着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在过去人们的思想还处于保守年代,养蜂人能够走南闯北算是见了世面。可在如今农村不断深化改革,逐步进入城镇化时代,人口大量外流,他们接触到了社会,开阔了眼界,也增长了各方面知识。而这些蜂农仍然停留在与外界隔绝的境地,别说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了,反而被时代随开了八条街,基本上与时代脱节,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听听盛传在养蜂行业中这几句顺口溜吧!

"远看蜂场像天堂

近看蜂场像银行

走进蜂场像牢房

不如回家放牛羊"

由于蜂农生活很艰苦,收入不够稳定,致使如今的养蜂业十分冷清,后继无人,蜂群数量也逐年减少,这种现象很让人担忧。在不久的将来,养蜂会失传,蜜蜂面临灭绝,这不仅是个行业消失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失去蜜蜂为人类创造鸿福,保护对全球作物生产和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的社会性问题。就拿我们清水河县养蜂业来说吧!在农村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那会儿,最高峰期间养蜂户发展到150多户,蜂群4000箱左右,养蜂员大多是青壮年。而现如今从事这项职业的养蜂户不超过15户,蜂群下降到1500箱左右,养蜂人数锐减,年龄偏大。资历最深的老养蜂员刘占宽已经71岁,带着70岁的老伴儿,长年四季南北奔走,与蜜蜂为伴,以帐篷为家,坚守这份辛苦而甜蜜的事业。最年轻的养蜂户也就是樊福才夫妻二人,他们也已进入知天命之年超过50多岁,是清水河县发展的养蜂员中最后一批弟子了。

针对蜜蜂数量急剧减少的趋势,养蜂人员年龄老化断档,再加农作物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对蜜蜂带来的伤害,以及其它行业冲击养蜂业和分管养蜂部门的忽视。我们担心,蜜蜂将会成为下一个濒危物种,不得不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了!

曾流传这样一段话,爱因斯坦说:“蜜蜂在地球上消失的话,人类只能活4年,”尽管这只是个预言,也没有科学考证和依据证明是爱因斯坦说过的,但蜜蜂对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确实存在“蜜蜂减少”的危机,全球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

首先,蜜蜂创造出的蜂蜜、蜂蜡、花粉、蜂王浆、蜂胶等各种天然蜂产品,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化妆品、农业及畜牧业、医药、食品甚至航天、电子、军工等行业的生产制造中。

其次,授粉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世界上拥有1330多种作物中,有1000多种要依靠授粉才能繁殖生存,近90%的野生植物和超过70%的主要作物,以及至少三分之一的全球粮食生产取决于动物授粉。包括我们的生活中所需的蔬菜、瓜果、棉花和各种花田农作物。特别是现代农业、设施农业通过蜜蜂授粉代替人工点授生长激素,降低成本,提高产量产质,而蜜蜂恰恰是世界上唯一强大的专职授粉团队。

小小蜜蜂为人们的生活、生产提供了如此重要的福利,也为各种作物授粉充当嫁接媒介。那么,不管爱因斯坦说没说过"蜜蜂在地球上消失的话,人类只能活4年,”是否准确?在我们的生活中真的离不开蜜蜂。因此,我们要提高保护蜜蜂,爱惜蜜蜂意识,动员社会力量、政府部门重视支持奋斗在一线的养蜂工作者,加大对养蜂业的扶持力度,鼓励更多人投入养蜂,使清水河县这项传统产业能够继续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为拓展地区经济全面小康做出贡献!

愿养蜂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

愿养蜂人甜甜蜜蜜,生活美满!



作者简介:董金堂,男,汉族,农民,1961年出生,清水河县宏河镇高茂泉窑村人。1977年高中毕业,步入社会经过商,务过农,走南闯北养过蜂,工程建设到如今。近年来学习写作,尤喜散文,多方位体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