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寒门”到“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这样走过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韩愈崇高地位

韩愈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和柳宗元倡导了古文运动。他的文章诗歌在社会上都起到了引领天下学子的作用。

1.文章方面的成就:他领导的古文运动,使文章的发展形成了复兴儒学,反对骈文的风尚。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他的文章有两个特点:

一个是以文明道,在他看来儒道终于文道,比如他在《师说》中写道: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韩愈《师说》

这类的文章还有《原道》、《原毁》、《进学解》等。

第二点是不平则鸣,只要看到了不平的事,不管是否与自己相关,也不管对方是否是有权有势的人,更不管自己说了话之后会有什么结果,他都要说。比如《送孟东野序》和《荆潭唱和诗序》等文章。

2.诗歌方面:形成了崇尚硬体,追求变化怪奇,立正庸俗化师风的“韩孟诗派”。

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叶燮《原诗》。

我们一起来看看韩愈的故事,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幼年失孤,挣扎在温饱线上

公元768年,韩愈出生了。他有三个哥哥,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父亲的老来子,受到了全家人的爱护,可惜好景不长,在他三岁的时候后父亲就过世了。从此以后他跟着哥哥嫂子一起生活,那时的日子还过得去,可是没过两年哥哥又去世了,只剩下他和嫂子还有小侄子韩老成相依为命。嫂子一个人抚养他和小侄子长大,日子过得异常艰辛,所以他从小就很懂事,又天资聪颖,在学习上从来不让人费心。

世事搓摩,依然保持着那颗赤子之心。

1.心存希望,永不放弃

公元786年,韩愈离开家乡,去长安投奔族亲希望得到举荐,可惜这次行动以失败而告终。回到家乡以后他就参加了“乡试”。公元787――789这三年当中他每次都参加考试但都落第了,然而他没有放弃,终于在792年第四次考试中进士及第。793.794.795他三次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都失败了。

看了这些算数据,我想大家心中对韩愈都有了自己的想法。


2.不平则鸣,为天下发声

公元801年,韩愈被聘为国子监的四门博士。接到诏令,他以为他有了一个可以振兴孺教,改革文坛,实现他的报国之志的平台。但当带着这份期待来到国子监,迎接他的却是无力改变的政治的黑暗,官场的腐败,道德的沦丧。整个社会浮躁至极,没有人把师者放在眼里,那些统治阶级更是对师者不屑一顾。心痛悲愤之下韩愈就写了《师说》明确了师者的作用,地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这篇文章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得到了天下学子的赞同,也受到了统治阶级的讽刺和围攻。柳宗元是这样评价的: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则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且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唐朝是一个非常开放的朝代,这种开放的不仅体现在政治上,更体现在信仰上,在唐太宗的时候,唐朝就提倡信仰自由。《西游记》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唐太宗李世民为了能够普渡众生派遣唐三藏去西天取经。《西游记》虽然是一本神话小说,但玄奘取经的故事却是真的。不仅佛教在唐朝盛行,当时的都城长安有100多个教会门派,朝廷对他们都采取的是包容态度,只要不闹事,可以自由传教。

公元819年,当时的宪宗皇帝要到凤翔去迎接佛骨回长安供奉,这件事情虽然大家的态度不一,没有人敢说话,只有韩愈上了一个《论佛骨表》

他先举例说明,那些不信佛的人长寿,信佛的人反而短寿,不相信这是皇帝会做的事。

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

说佛是夷人,会惑乱我朝江山。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馀,岂宜令入宫禁?

然后又出主意让把佛骨烧了。

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

他的这一番言论,气坏了宪宗皇帝当下要杀了他,幸亏被裴度等人劝住了,但韩愈也被贬到了潮州。

虽然在国家大事上一步不退,一往直前,但面对亲情他的心是柔软的。

心中割舍不断的亲情

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坠泪者,其人必不友。――赵与时《宾退录》

十二郎原名韩老成,是韩愈的侄子,他与韩愈年岁相仿,一起长大,两个人感情深厚。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长大以后,韩愈进京赶考,后来两个人又到处做官,流浪,很少再见面。总以为还有时间,来日方长,韩愈在跟韩老成写信的时候,说:

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担心自己的身体不好,两个人很久都不能见面,若有一天自己先去了,该多么遗憾啊!没想到,这才一年的时间,就收到了韩老成的死讯,韩愈不敢,不肯,不愿相信这个事实。

确定消息是真的,又恨不得随他去死。

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然而还有未成年的子女需要抚养。

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失去韩老成,韩愈心中的痛苦和懊悔让他痛不欲生。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



总结语:韩愈从“寒门”到“唐宋八大家”之首,一路走来磕磕绊绊,起起伏伏。但他一直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坚强不屈,永不放弃。韩愈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不平的一生,是不屈的一生,是不悔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