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新区“头脑风暴”助力复工生产 坐下来 一起在危机中找“商机”

“面对疫情影响,如何危中寻机、闯关前行?”“哪类行业可在疫情中实现弯道超车,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做大做强?”“哪类企业受疫情影响最为突出,需要政府释放政策红利,帮助其渡过难关”……15日,在长春新区管委会一间会议室内,来自新区决策咨询委员会的专家学者、重点产业的企业家与管委会负责同志共聚一堂,研判疫情冲击下新区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共谋特殊形势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措施。3个小时的座谈会,大家开门见山、分享观点,提出许多真知灼见。

“疫情之下,正倒逼我们提升管理水平。”大众一汽平台零部件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威表示,企业正不断开辟新市场,通过扩大产品线等措施,将疫情影响降到最低。长春迪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在经历新一轮结构调整和产能恢复,总经理郑国明说,未来企业将更偏向于向产业链前端延伸布局,希望本地配套能够更加完善,人才能更集聚,不服输的韧劲和“善变”的应对能力,正是新区医药企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吉林一号’卫星星座组网速度不断加快,目前16颗卫星在轨,数据更新也有了很大提升,这给我们开拓新商业、新业态提供了灵感。”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贾宏光说,未来,希望政府能够扶持下游企业做大,集聚更多专业人才,形成航空航天的产业生态。

认清趋势,做好准备,补齐产业链缺口;主动融入长春“四大板块”发展;围绕国家、省、市的布局,推进制造业和创新水平不断提升……座谈会上,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支大林等专家,围绕新区产业链延伸、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从各自领域提出意见建议。专家们建议新区作为国家级平台,要强化对外开放,把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产业抓在手上,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将其作为加快发展的一个思路;要根据市场需求,借助国内产业调整的机会,发展医疗设备、应急产业、IT产业、人工智能等新产业,同时加快新基建布局,取得基础设施新优势。

疫情发生以来,长春新区始终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生产,加大企业服务力度,出台营商环境新“五十条”、应对疫情助企十五条、后疫情时期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九条等政策,帮助企业加快发展,全区工业企业全面复工复产,通过“云签约”集中签下西安高科IT产业园等7个项目,“三早”产业项目陆续开工。下一步,新区将狠抓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技改扩能,大力发展生物医药、IT、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逐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