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小红薯做成扶贫大产业

冲刺九十天 打赢歼灭战

“株距要适中,根部泥土要压实,这样薯秧的成活率更高,同时我们农服中心将对基地移栽、管护进行全程技术跟踪,今年收成肯定能达到好的效果,请你们放心。”在思南县塘头坝区,镇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对基地负责人仔细叮嘱。

随着气温日渐升高,思南县塘头坝区今年新培育的“双高”红薯秧苗已全面进入栽植期,为更好提升红薯栽植成活率,塘头镇农业服务中心组成坝区生产服务小组,每天进入坝区田间地头,为农业企业提供专业技术跟踪指导。

机械作业在春耕中发挥大作用。今年,思南塘头坝区加大支持生产方式创新,积极推广机械化农机生产,提升春耕生产效率。“我们基地现在主要是用机械作业,犁田、旋耕、起垄,一台机器相当于50人作业,一天可以作业30亩,机械作业效率非常高。”塘头坝区红薯基地负责人王绍文介绍说。目前,思南农业坝区规模种植区80%均采用机械化作业。

(图片:网络)

据了解,“双高”红薯具有高产量、高淀粉优势,亩产可达1万斤以上,是最优良的红薯品种之一。今年以来,思南县塘头镇积极推动春耕春种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引入民营龙头农业企业投资发展“双高”红薯产业,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坝区发展1000亩,辐射带动百余名村民就近务工就业。

在三道水乡柏杨村红薯基地,数十位村民忙碌着,起垄、插苗、覆土,忙得不可开交。村支书卢正娥介绍,受疫情影响,柏杨村今年春耕春种比往年延迟,现在柏杨村正在抢抓时节,把春耕搞上去,把遭受的缺失补回来。据了解,柏杨村几年前传统农作物种植杂散乱,无特色支柱产业,产业基础薄弱,在乡党委政府指导下,柏杨村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依托当地红薯加工厂,大力推广高淀粉优质红薯,带动村民增收。

“我们村以集体经济+贫困户的模式发展红薯,今年种植180亩,产量在5000多斤,最保守销售产值以有45万元以上,比种玉米要划算”,经卢正娥仔细一算帐,村民们栽种的热情越来越高涨。“土地可以租给合作社,我们也可以在基地务工,离家近,在家里可以带孙子也比较方便,种红薯比种玉米强。”,村民马中志乐可呵的说。

同样在三道水乡,林山村村民侯再军则尝到了种植小红薯的甜头。去年侯再军种植了200亩红薯,挣了十多万元。“今年我扩大了种植规模,在去年基础上多种300亩,总面积可达到500多亩,如果是种玉米,亩产只能达到千把多块钱,没得多大意思”。明年,侯再军还要扩大种植规模,种植更多更好的红薯。

三道水乡土地零碎、耕作条件较差,但适宜红薯种植。按照“面积调减,效益不减”的思路,今年三道水乡继续调减传统低效农作物种植面积,采取公司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农户种植、订单回收的合作方式,把品质好、产量高的红薯优良品种推向全乡适宜区域种植。目前三道水已有效调减低效农作物1200亩,种植红薯6000亩,涉及全乡18个村社区1300多户农户。

小红薯种植投入小、收成好,今年思南种植高淀粉红薯2.3万亩,小红薯已成为思南扶贫大产业。下一步,思南县还将大力实施红薯优良品种引进、种苗培育等工作,支持红薯收储、加工企业与生产基地金融支持,加大品牌创建行动,让小红薯品牌走出思南、走向全国。(文:黎之义图:融媒体中心)

总策划:杨秀初

主 编:梁祖江

策 划:刘 韵

责任编辑: 邓 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