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穷山旮旯里崛起“聚宝盆”

冲刺90天 打赢歼灭战

思南:穷山旮旯里崛起“聚宝盆”

产品出山 投资进山

思南:穷山旮旯里崛起“聚宝盆”

思南:穷山旮旯里崛起“聚宝盆”

“我们这些产品,根本就不愁销路,单是江苏就能解决全部问题。”眼下春光正好,贵州思南县鹦鹉溪镇翟家坝村支书李奎,每天一早就走进白茶基地,组织群众采收茶青。看着一片片茶青不断被就地加工成品,他信心满满算起增收账。“去年初采,村集体就获利润6万多元;今年全面开采,预计纯利润在80万元左右。”

翟家坝村曾是思南县深度贫困村之一。2017年,该村组建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通过签订协议,180户群众将效益低下、濒临撂荒的土地流转到村集体进行统一经营管理。2018年,在对口帮扶思南的江苏常熟市提供400万元项目资金支持下,由村集体在山上连片建起白茶基地1000多亩,茶叶从栽种到实现初产仅用时400多天。去年,基地首摘茶叶1800余斤,惠及群众901人,实现贫困人口分红全覆盖,助推整村脱贫出列。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翟家坝白茶基地建成后,不仅吸引了贵州品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基地上投资建设茗茶加工厂,同时还对外打开了市场销售空间。就在去年春茶开采当日,常熟市三家企业共同发出“享思南山珍·助思南脱贫”消费倡议,常熟古里镇等现场签订认购“思南白茶”协议,承诺“有多少要多少”。“好山好水出好茶。我们的茶,纯天然、无污染,吃起来味甘爽口,上市很受欢迎。再说,江苏那边市场稳定,一直是我们发展的最大靠山。”李奎说。

思南:穷山旮旯里崛起“聚宝盆”

产品出山,投资进山。看准深山优质水资源优势,思南县梵净山泉饮业有限公司果断投资在鹦鹉溪镇箱子溪村一个幽静的半山坡建成矿泉水厂,产品热销全国各地。该企业曾荣获“中国生态好水源”称号,并作为首届贵州(铜仁)国际天然饮用水博览会唯一指定供水商;被省政府指定为“多彩贵州”生活用水。“我们之所以选择在这里建厂,是因为这里森林覆盖率高,环境优美,水质很好。通过检测,发现水中富含锶、偏硅酸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公司总经理杨聂飞说。

企业有出路,群众奔富路。梵净山矿泉水厂落户箱子溪村后,几年前从广东打工回来的村民周芝凤,就决定不再外出。每天,她一早从家骑车5分钟到公司上班,下了班又很快就能到家料理家务。“在这里务工,每个月20日准时发工资,心里很踏实。”周芝凤说起现在的日子,心头很是满意。

而今思南,原生态的山地自然资源和大量剩余劳力资源,成为撬动外商投资的“本钱”,种类繁多的农特产品遍及山乡,纷纷展开“山地特色”和“乌江特色”的双翼,飞越崇山峻岭,飞向山外的广阔市场。近年来,思南先后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农产品4个、有机认证农产品6个,成功创建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思南黄牛”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思南晏茶”入选省地理标志产业化促进项目。

政府搭台,经济唱戏。持续推动农村产业革命,思南倾情倾力“筑巢引凤”。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打通企业落户、项目落地、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压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至60个工作日以内,“一窗式”分类受理事项达70%以上、“零跑腿”全程网上可办率达15%以上、“零见面”企业开办全程电子化办理率达43%以上。

大开放,大发展;大数据,大经济。思南还深入开展“万企融合”行动,深化“一县一品一平台”建设。去年,全县新建和改造农村电子商务站点239个,发展网货供应商55家,电商交易额突破5亿元。双塘农贸市场申报为省级农贸市场信息化改造示范。

思南:穷山旮旯里崛起“聚宝盆”

巢好凤来栖。广西“蔬菜大佬”王平,选定思南“鸡鸣三县”的边地之镇亭子坝,以每亩400元的土地流转费租地,外加20万元的保证金在这个山旮旯里发展起蔬菜产业,迅速将小南瓜做成大产业,产品直销祖国宝岛台湾。近几年,该镇南瓜种植面积每年都保持在5000亩以上,成为稳得住、叫得响的脱贫攻坚支柱产业。“在这里务工一天有70元,像我们这种需要在家照顾老人和小孩的家庭主妇,来帮他们种蔬菜,收入有了,家庭也照顾了。”幸福村村民姚秀芳尝到了农村产业革命的甜头。

思南:穷山旮旯里崛起“聚宝盆”

远有外来客商愿下“血本”,近有春晖使者情系桑梓。一直在贵阳干事创业的三道水乡周寨村张诚,2017年,带着巨额积蓄回乡,将“土特产”种出新花样,让曾经毫不起眼的红薯一下子成为“香饽饽”。由他个人投资6000多万元创建的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迅速发展成为市级龙头企业,拥有GMP标准厂房15000平方米,引进国内先进生产加工设备8套,可日加工鲜红薯600吨,生产各类红薯粉丝(条)、粉饼17吨,现已开发产品10多个,形成从红薯选育、种植、淀粉加工、生产粉丝(条、饼)、产品开发、销售、薯渣烘干利用等产业链。其生产的“陈薯”品牌红薯粉,已于2019年被推荐为中国品牌论坛“一县一品”品牌建设发展论坛暨品牌强县经典案例选品。

去年,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思南“陈薯”带动农户10320多户,其中贫困户3600多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带动贫困户就业56人,人均月工资3000元以上。此外,企业决定自当年起,将107名残疾人纳入固定“股东”,每人每年分红400元。

特色农业风生水起的思南,山里山外释放“绿色效应”。仅去年,全县通过产业大招商,成功引进特色产业项目32个,其中新投产项目17个。2014年以来,思南累计完成产业结构调整30.17万亩;建成农业园区48个(其中省级农业园区7个),培育县级以上龙头企业117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34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4家,省级示范社2家)。

绿色发展,万象更新。随着农村产业革命的深入推进,山旮旯里崛起“聚宝盆”,山民闯出致富新天地。在翟家坝白茶基地,笔者现场看到,产业大道上停满了一辆辆小轿车、摩托车、电动车。“现在产业发展起来了,群众日子好过了,大家都是开着车上山来干活呢!”望着满山坡的产业工人,李奎发出会心的微笑。

思南:穷山旮旯里崛起“聚宝盆”

就在这茶园中,腰挎竹篮的龚润平正双手翻飞忙采茶。这位中年妇女家住鹦鹉溪镇大水溪村,以前一直在外务工,今年,为了照看分别读高中、初中的两个小孩,租房暂居在县城。“我一早骑车来,采了茶,每斤有40元的工钱,每天可采三四斤,村里还管我们中午饭,真是方便又划算。”说话间,她投来幸福的目光。

产业革命新风扑面,脱贫之路通向深山。2014年以来,思南聚焦“八要素”,大力发展生态茶、生态畜牧、优质蔬果(菌)、中药材等优势产业,全县28个乡镇、街道“一乡一特”产业全面形成,累计带动贫困群众增收2.25亿元。(梁祖江)

总策划:杨秀初

主 编:梁祖江

策 划:刘 韵

责任编辑: 邓 婕

思南:穷山旮旯里崛起“聚宝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