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聂三华:背起行军被褥战疫,我觉得自己还是一名军人

长江日报-长江网4月19日讯 4月17日,住了77天酒店的聂三华回家了,背着那床褪了色的行军被褥。

1995年入伍,2006年转业,每次执行重要任务时带上行军被褥,是“老兵”聂三华的一个习惯。1998年抗洪抢险,他为汉口龙王庙险段运送物资,形势吃紧时,他们就垫着行军被褥睡在车上。那一次,他火线入党。

(图为武汉公交739路驾驶员聂三华和他的行军被褥 记者张宁 摄)

“这床行军被是2000年部队发的,转业时带回来了。”聂三华说,离开部队好多年,但每次背起它,就觉得自己还是一名军人。

1月26日,武汉公交集团光谷公司组建战疫党员突击队,41岁的聂三华当即报名,“作为一名新武汉人,我必须站出来!”

十多年来,聂三华这个“新武汉人”有模有样:转业到公交集团至今,安全行车39万公里,保持着“零事故、零违章、零投诉”的“三零”纪录。

(图为4月18日,武汉公交739路驾驶员聂三华正在对公交车厢进行消杀 记者张宁 摄)

1月27日,聂三华背着行军被褥,开着私家车赶到公交739路的起点站——珞雄路公交场站备勤。当日17时35分,他驾驶公交18路1684号车,到武大人民医院东院,第一次把一批下班医护送回酒店。

1月27日至30日,早出晚归接送完上下班的医护,聂三华就在公交场站调度室,并上两个长条凳,铺上行军被褥“对付”了4个晚上。

(图为4月18日,武汉公交739路驾驶员聂三华在工作中 记者张宁 摄)

1月31日,新疆援汉医疗队进驻武大人民医院东院,聂三华和同事也住进酒店,往返酒店与医院之间,接送医疗队员们上下班。那床行军被褥又被他带到酒店。

酒店距离医院9公里,新疆援汉医疗队有146名队员。每天最早一班车是7时10分从酒店发车,最晚的一班车要到23时40分回酒店,“平均每天要跑8趟,最多时一天曾跑了24趟。”

为方便医护人员乘车,聂三华将车辆班次、发车时间和自己的手机号码,打印在纸上张贴在车前门处。还专门组建了医疗队员微信群,随时为医疗队员解决问题。

(图为武汉公交739路驾驶员聂三华(右二)和新疆援汉医疗队队员于朝霞(左一)、浙江援汉医疗队员王国彬(左二)和浙江援汉医疗队队员潘向滢(右一)合影。 聂三华供图)

2月15日21时30分许,聂三华接到新疆援汉医疗队医生于朝霞电话,要紧急赶到另外一家酒店,接浙江援汉医疗队专家王国彬、潘向滢赶往武大人民医院东院救人。

“时间绝对不能耽误!”聂三华发动了自己的私家车。当天晚上,于朝霞一行3位援汉医疗队员在医院为抢救重症病人前后忙碌了近4个小时。在等候的过程中,聂三华放平车座椅,“窝在行军被褥里打了个盹。”

(图为3月13日晚,聂三华开着私家车护送援汉医疗队员于朝霞一行三人准备返回酒店 聂三华供图)

聂三华将接到这种紧急救人电话比作战场上的“集结号”,从2月15日到3月中旬,他一共收到15次集结指令,“救命事大!”聂三华说,为不耽误时间,他每天都像以前在部队一样,将袜子、裤子和外套依次叠好放在床头的枕头边,接到指令,可以迅速穿好衣服出门,“1分钟穿好衣服、1分钟下楼发车”。

疫情防控期间,聂三华安全行驶了1.2万公里,运送了2.5万余人次医护人员及500余件(箱)医疗物资。

“这床行军被褥陪了我整整20年!”聂三华说,他在武汉搬过两次家,每次搬家,他都会丢掉一些旧物,但这床行军被褥却一直留着,“哪天天气好,晒晒,再抽个真空,收起来。”(记者王刚 通讯员倪望明 苏丹丹 曹军 陈祺民 康先军)

【编辑:张玲 赵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