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熙熙攘攘,一边纷纷闭店!郑州餐饮业现冰火两重天

  “2020年将是餐饮业加速洗牌的一年,是食品安全卫生重建的一年,谁能够在安全卫生这个问题上投入更多资源,让消费者产生信任,谁就能脱颖而出。这就意味着餐饮业的生存门槛会越来越高,一些管理不规范、卫生不达标的小餐饮店可能会被淘汰,生存下来的品牌将更专业化、规范化。”

很多人说这次疫情是一面照妖镜。

在这面镜子里能看到勇士、英雄,也能看到懦夫和妖怪。且不说那些令人感动至深的逆行英雄,就看与人们息息相关的企业管理,都暴漏出来很多问题。有的企业说疫情让人无法存活,几乎没有企业能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坚持3个月以上,企业运营管理中出现了问题,都“嫁祸”给了疫情。

就拿郑州餐饮业来说

再过两天,郑州餐饮开放堂食将满一月,餐饮门店生意恢复情况如何?

自3月19日郑州正式开放堂食以来,部分餐企重现火爆排位现象,一些大品牌很快恢复到疫情前的营业额;与此同时,不少街头小店陆续关门转让。餐饮业两极分化趋势明显,开始加速洗牌。


  探访丨郑州多数餐企生意恢复八成,火爆排队重现

  正弘城商场的百货服装鞋帽区人流并不多,但商场内的餐饮区已经恢复人气。8楼的巴奴毛肚火锅门口有二三十桌顾客在排队,据店面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店的生意基本恢复,高峰等位时间长达2小时。还真的是服务不是巴奴的特色,排队才是!

 针对到店就餐的顾客,巴奴在防护措施方面做得十分到位,进店顾客都必须扫码登记、测温并进行手部消毒;顾客离店时,还会获得巴奴赠送的一次性口罩。

  炉小哥烤肉门口也有不少人排队等位,生意相当火爆。正在等位的顾客刘女士:“前段时间一直在家吃,堂食恢复后最想吃的就是烤肉,因为一般人家里没有这么齐全的烤肉工具和酱料,必须堂食才能吃出感觉。”

  大卫城、万象城、国贸360、熙地港等商场,也看到了类似的场面。海底捞、曼玉融合餐厅门前的等位区完全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其他多数餐饮品牌生意也恢复了八成左右。

  正弘城商场内的餐饮店大多是知名连锁品牌,在消毒、测温、口罩、公筷、桌椅间距、人员管理等方面都做得比较规范,能让顾客放心,因此生意恢复较快。

  现象丨餐饮小店受冲击较大,50米街道近10家店面转让

  商场餐饮恢复情况较好,街边店生意如何?海底捞、禾珍珠小锅米饭、解家河南菜等知名品牌的街边店基本恢复了疫情前的水平,但大量餐饮小店已难以支撑。

招租转让随处可见

  大学路陇海路附近,短短50米的街边,有近10家餐饮门店贴着“出租转让”的告示,基本都是经营酸辣粉、米粉、烤面筋等简易快餐的小店。

文化路任寨北街、纬三路等街边店也都纷纷贴出了出租转让,往日的热闹,不知道跑到了哪里,如今的满目疮痍,不由得让人深思。

  店主表示,即使可以堂食了,很多人还是顾及疫情不想出来吃饭,店越开亏损越大,还不如转让。“如果不开门,就只用付房租,开了门之后,人工、水电、食材的成本都不少,一天也没几个顾客,入不敷出,只能关门。”这位店主说。

  另一家还在营业的小餐馆店主告诉记者,目前生意还没有完全恢复,虽然有外卖,但这点订单只是杯水车薪,不知道能坚持到什么时候,只能期待疫情早点过去,人们尽快恢复正常消费。

  品牌大店“满血复活”,街头小店苦苦挣扎,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说:“疫情过后,餐饮行业会出现两极分化,强者恒强,弱者死亡!”

在疫情带来的加速洗牌中,留下来的基本是出品服务环境较好、运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强的品牌,例如巴奴,疫情后在经开区又开一家新店,生意依然火爆。

  启示丨疫情后,安全和健康更受消费者关注

  餐饮大品牌和小店状态两极分化,原因何在?

  受疫情影响,人们在餐饮消费时更加谨慎,更注重安全卫生和健康。餐饮大品牌在这些方面做得较为规范,积累了良好的市场口碑,成为消费者的首选;街边小店常给人“脏乱差”的印象,在特殊时期便会被消费者排斥,陷入经营困境。

/本文部分来源大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