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花吟》:黛玉葬的是花吗?

葬花可以说是林黛玉最具特色的标志性符号了。说起林黛玉,除了爱哭之外,"肩上担着花锄,上挂着纱囊,手内拿着花帚"就是她的经典形象了。曹雪芹对林黛玉具体的外貌刻画并不多,可是从千百年间许多外貌各异的林黛玉画像中,我们仍然能够一眼就认出她来,这是黛玉葬花的风姿深入人心的缘故。



年少时读到黛玉葬花这个情节,只感觉到古人的天真和浪漫,现代人看到花谢了就谢了,对于自己喜欢的花的凋谢,能有几分伤感便算得上敏感多情了,谁会想到要去葬一朵花呢?郑重其事地去葬一朵花,浪漫是有的,但未免也太矫情了吧。


如今细细读来,却免不了要发问了:为什么整个大观园只有黛玉葬花,而黛玉葬的真的是这一朵朵小小的花吗?黛玉一边葬花一边痛哭随口诵出脍炙人口的《葬花吟》,联系后文黛玉的人生历程,许多人认为黛玉葬花除了有伤春惜花的情绪,更是在葬她自己,《葬花吟》实际上是黛玉的自挽歌、自祭文。


不可否认,黛玉就是《红楼梦》最美的花,黛玉葬花就葬她自己,《葬花吟》也是她对青春、对生命的哀悼。然而,经历过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之后,我才体会到黛玉葬花,更是对无常的体证,也是对不可避免的丧失的一种告别。


一、葬花的前因


在《红楼梦》中,黛玉一边葬花一边吟出《葬花吟》,最直接的原因其实是:她在现实生活正遭受挫折。黛玉第一次葬花是在第23回,当她荷着花锄、袅袅走到沁芳闸桥边的桃树底下时,碰巧遇到宝玉正躲在桃树底下看禁书,这才有了宝玉黛玉在桃花树下共看《西厢记》的经典情节。


有了共看禁书的交情,黛玉和宝玉的感情进一步升温,而黛玉又听了缠绵悱恻的《牡丹亭》,她对爱情的向往越发明显了,甚至在春困午睡时还忘情的说出"每日家情思睡昏昏"的不雅之句。


谁知这一句却被前来探望的宝玉听见了,宝玉竟也忘情地脱口说出《西厢记》里的词句。在古代,闺阁女子都要求端庄持重,而《西厢记》《牡丹亭》之类的戏文被主流社会视为淫词艳曲,闺阁女子是碰都不能碰的,更别说堂而皇之地说出口了。如果对一个女子说戏文里的词句,往往也被视作对女子的不尊重。



因此,当听到宝玉说出"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时,黛玉顿时"撂下脸来",恼宝玉拿她取笑、解闷,两人正吵得不可开交,宝玉却被袭人叫走了,说是要去见贾政。宝玉见贾政,犹如老鼠见到猫。虽然黛玉正和宝玉闹矛盾,但黛玉还是很担心宝玉,晚饭后听说宝玉回来了,还是主动去怡红院找他,看看发生了什么事。


这本来是黛玉为了自己爱的人,难得地放下了自己骄傲的姿态,却正赶上宝钗先到了宝玉那里。更不巧的是,那天晴雯心情不太美丽,又对宝钗不满意,所以当黛玉敲门时,晴雯便把气撒在了黛玉身上,坚决不开门,说"睡下了"。黛玉只得强调"是我,还不开吗?"晴雯却没听出黛玉的声音,说了一句"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


黛玉在门外听到宝钗的笑声,低落的心情可想而知。

在黛玉看来,宝玉果然是"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黛玉仿佛是正做着柔情蜜意的美梦,现实却一下子把她打醒了。


二、葬花的经过


黛玉在怡红院吃了闭门羹,在花阴下独自伤怀,悲切的呜咽声竟让宿鸟栖鸦也不忍听。黛玉回到潇湘馆,只倚着床栏闷坐,也无人理会,她直坐到二更天才胡乱睡了。


第二天正好是芒种节,"古代风俗,说芒种一过,就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芒种一过,所有的花儿就谢了,所有美好的事物总是不能长久,更加不能永恒,这个节日便触动了黛玉,也更加强化了她的悲伤。想到那些因为凋谢而无人理会的残花,黛玉也只有用葬花来表达她的爱惜之意了。


昨夜因爱情受到挫折而站在花阴下哭泣,黛玉的悲伤还是她个人的悲伤,而到了第二天,在芒种节祭花神的气氛下,黛玉的悲伤其实已经不再是个人的悲伤了,她由个人推及到千千万万像她一样的女子,她由眼前一朵朵凋谢的花儿,推及到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她的悲伤就变成了"对美好事物不能长久"的普遍性事实的悲伤。


李白的"与尔同销万古愁",在几千年后依然能够触动我们的心弦,恰恰是因为他写的这种"万古愁"是一种普遍性的人类的愁,"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古来圣贤皆寂寞",我们现在读到的这种愁,依然可以和几千年前的诗人产生共鸣。而黛玉的《葬花吟》之所以感人,也是因为她的悲已经升华到整个人类的共同悲伤了。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年一年花还是那样的开,但今年的花与去年的花大概还是不一样吧,因为人也已经不是去年的人了。黛玉之所以是大观园里不一般的存在,正是因为她的境界不同于一般人。


普通女子为己、为家人、为私欲忙碌操劳,黛玉虽是闺阁女子,她的眼睛却能俯瞰整个人类、整个世界,她不仅为自己悲,也为所有女子而悲,她为那个时代而悲,更为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而悲。当这些情感喷薄而出的时候,黛玉一边葬花一边哭,同时"一行数落着",吟出了《葬花吟》。


三、《葬花词》的赏析


与在诗社的即兴创作不同,也与在潇湘馆的孤灯下作诗比一样,《葬花吟》是黛玉随口说出来的。想起当代诗人熊东遨先生常常说的"有情诗生,无情诗死",在感情自然流露的状态下写的诗是最好的,如果没有真情实感,用再多的技巧作诗也不过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无病呻吟罢了。因此,黛玉在情感最丰富的时候,一句一句说出来的《葬花吟》才会如此感人。


《葬花吟》是歌形体,它不拘泥于格律诗在在格律、音韵方面的束缚,不必过于讲究平仄,也不需要一韵到底,还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集叙事、议论、抒发感慨为一体,篇幅可长可短,自由灵活。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葬花吟》以"花谢"开始,因为这是让黛玉悲伤的直接原因,而"怜"就是黛玉最根本的情感了。多少人曾爱慕花开时的明媚,如今落红无数,以前赏花的人又有谁来怜惜呢?"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惜和愁都是因为"春暮",因为繁华落幕,美景结束。"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忍"其实时不忍,不忍心这些花瓣散落在地上任人踩踏,所以我要把这些落花埋葬。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柳丝和榆树的枝条不关心花谢的事情,正如普通人一样,因为对美好没有足够的爱,因此面对无常的时候也就没有那么敏感和伤感。

黛玉其实是很热爱生活的人,她和宝玉闹矛盾,还在生气,宝玉一早来她正眼都不瞧,可她出门的时候还不忘叮嘱紫鹃,"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下了,拿狮子倚住,烧了香,就把炉罩上",她即使不高兴,也还记挂着大燕子。


除了赏花,大观园里的姐妹们还有"琴棋书画"等各式乐子来替代,现代人更有许许多多的娱乐项目,根本不必在意一朵花的凋谢。黛玉当然也知道"桃李明年能再发",即使是身边朋友的离去,也会有新的朋友走进你的生活。然而,每个朋友与你拥有的过往,都是独特的、不可复制的,面对无常的时候又怎能不伤感呢?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很多人认为黛玉生活在这样富贵的家族中,外祖母对她比亲孙女还亲,吃穿用度全是最好的,她何来的"风刀霜剑"呢?常常这样想,必定是黛玉太小气,看不到别人对她的好。如果这样想,那真的是看低了黛玉。她并不是不知道别人对她的好,相反她时刻谨记自己不是贾府正经的主子,吃了晴雯的闭门羹也不好与她计较。


她这句话最根本的意思其实是,无论生活在什么地方,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岁月的摧残,也不可能不遭遇许多意外的变故,例如丧母、生病、美人迟暮、家族变故等。时至今日,许多人对抗风险的能力,在疫病面对依然不堪一击,何况是古代的深闺女子?即使她们坚如磐石,她们也不得不如藤曼一样依附在男子的身上。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她们唯一的依仗不过是短暂的青春和容颜,可是青春易逝,容颜易老,这个世界的本相就是"众生皆苦""有情更苦",想到这里黛玉也只能"泪暗洒"。


作家刘亮程在《一个人的村庄》中写道:"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在许多个"冷雨敲窗被未温"的夜晚,黛玉独自垂泪到天明,即便是好闺蜜紫鹃也见惯不怪,并且不再理会了。


那她到底是在为什么伤神呢?"半为怜春半恼春",春天让人感受到了美好,而春天逝去又让人觉得悲伤。如果没有感受过美好,又怎会觉得悲伤之悲呢?正如美国诗人所说: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然而太阳已使我的荒凉,成为更新的荒凉。


黛玉相信美好的存在,也曾经享受过美好,但她不相信美好能常在,而美好也的确不常在,因此,黛玉的忧郁是不可能被疗愈的存在性的忧郁。因为她看到世界的真相是无常,而她又不愿意接纳这种无常。在糊涂的快乐与清醒的痛苦之间,黛玉选择了痛苦,但同时她也很纠结。


她幻想着"随花飞到天尽头",但她也知道天尽头没有香丘,这世间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安放她纯净的灵魂。所以看到花落,她只能感慨"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了。


我们可以看到,黛玉最先的悲伤是因为爱情受挫,但是黛玉对宝玉并没有一丝责怪,因为她对永恒之爱感到绝望。她全心全意地爱着宝玉,她也知道对她同样是全然的投入,可这样的爱也同样不可永恒,一样会幻灭。即使找到了真正爱自己的人,但是,那又怎样呢?这才是黛玉真正的绝望。


四、《情僧录》揭示的就是:苦


《红楼梦》又叫《情僧录》,如果说这本书记录的是一个僧人悟道的过程,那么全书揭示的就是佛家四圣谛中的第一谛:苦。


黛玉对永恒的绝望是苦,宝玉明白"各人只得各人的眼泪"是苦,宝钗看透无常而选择糊涂的世俗是苦,随波逐流的迎春是苦,激流而上的探春也是苦。只不过,旁人或许是苦而不自知,而黛玉和宝玉则是明明白白的苦。


宝玉躲在山坡后听到有人哭,还以为是小丫头受了委屈,为日常生活的烦恼而哭,但当他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时,悲恸在山坡上,从黛玉的花颜月貌终会无可寻觅,推及到宝钗、香菱、袭人等人,同样不可寻觅。宝玉的愿望是等他死了,所有姐妹都用眼泪来葬他,而现在他发现所有的姐妹都将无可寻觅,所有没有的事物都会消逝,他也觉得十分悲哀。


心思粗糙的人,对花落不懂得怜惜,他们也很难体会得到无常的伤感,也只有黛玉、宝玉这种人,才会有这种缠绵的情感了。黛玉葬花是对青春、对生命的哀悼,更是对无常的体证,对不可避免的丧失的一种告别。


我是青黛,为你讲述不一样的名著故事,欢迎留言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