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活著就好!

這是一本極具中國式黑色幽默的小說。

個人命運被歷史牽引、濃縮,隨波逐流。透過主人公的一生遭遇,涵蓋著命運中無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對死亡的苦笑。

的確,命如螻蟻。我突然發現,風風雨雨幾十年,跨越了最激盪變化的歷史時期,中國的大多數企業依然渺小無奈,在命運面前毫無選擇餘地。千萬企業不約而同陷入生與死的困局之中。絕望、無助、無力在經過精簡的大背景下,顯得觸目驚心。

我想,應該少有人會想到冬天來得那麼令人措不及防。

一方面,改革開放40年的巨大成就足以讓人熱血沸騰:房價瘋漲、股市高昂。不知不覺中,國內幾乎所有制造企業都趨之若鶩於房地產與資本市場。工業精神變成地產主義,企業在資本投機中狂飆猛進,哪裡會空出時間去預想困局的到來。

另一方面,有太多的企業家享受著世界對中國奇蹟的“褒獎”。他們雄心勃勃、豪情萬丈。翻開報紙和雜誌,看看有多少人在2007年高談闊論,喊出了10年、5年甚至3年要進入世界500強的口號。他們把世界想象得太簡單,這簡直是瘋狂。

而在中國的企業生態圈中,似乎又很少看到有人願意稍微停下急促的步伐去冷靜地思考:自己最終應該成為一傢什麼樣的企業?自己的企業憑什麼獲得價值和品牌的正向張力,又憑什麼獲取世界的尊重與推崇?於是,大多數企業在不斷的戰略修訂和不停的產業遷徙中,時而傲立潮頭,時而沉淪荒野;受到過追捧,也遭遇到拋棄。只不過,以往個案性的悲劇,在外部環境的極端惡化下,加上自身策略的失當,最終引發2008年中國企業陷入群體性的困局,猶豫、彷徨和焦慮成為了瀰漫的普遍情緒。

當然,世界沒有跌入深淵,困局不一定都是壞事。

中國40年機緣巧合下誕生了很多成功企業家,其中不乏苦出身,但他們與世界級企業家最大的不同是缺乏經濟大蕭條的洗禮。因此,換個樂觀和積極的角度,困局也許正是一部分試圖“基業長青”的中國企業藉機產業升級或是拔地而起,從而證明自己的最好契機。

尼采說:“那些沒有消亡我們的事物,將使我們變得更加堅強。”所以,只有活著才有機會。可是,活著是個複合命題,其有三重境界:

深陷困局:

1、第一重境界最直接也最為現實的定義是有呼吸,能夠“剩”下來,最起碼不要成為大浪淘沙中被大浪衝走的沙子。

2、第二重境界是在經濟危機中構建防火牆,任憑山崩地裂,自巋然不動。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為實現基業長青進行不溫不火的積累。畢竟,能在十面埋伏中獨善其身,同樣讓人欽佩。

3、第三重境界則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具備化危為機的魄力與勇氣,善於挖掘適宜自我成長的制度性土壤,突破種種“玻璃門”,不斷轉型、升級,達至鳳凰涅槃。

今年2020年1月份以來隨著疫情發展,中國以及世界大量企業倒閉,所有企業追求的就是一個活著,你就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