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湖治理株洲模式 | 还株洲一湾真正的“清水塘”

播放

暂停

进入全屏

退出全屏

00:00

00:00

重播

刷新

试试

春分前后,株洲大地上,状如玉簪的新叶,在田野、在河岸边蓬勃生发,这便是“蒿”。对于株洲人而言,春天,是伴着蒿子新芽到来的。在石峰区的湘江边,蒿叶散发着淡淡的香气,吸引着人们前来采摘。

边居民:以前不敢来采,污染好重的。今年是第一次来。现在好多了,青山绿水。

居民的口福得益于石峰区自河长制实施以来,对“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刮骨疗毒、猛药去疴,从源头打响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老工业区完成整体搬迁改造,并坚持水、土污染同治。

市清水塘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环境技术主管 罗永妙: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一块区域,就是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治理区域。2019年已经完成了修复治理,现在正在修建一条通往株洲清水塘城市公园的道路, 以后会成为株洲市一个旅游观光的景点。

这条湘江支流叫霞湾港,全长4公里,深不过1米,作为清水塘老工业区的排污口,犹如湘江株洲段水质的晴雨表。石峰区先后实施霞湾港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乌丫港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等九大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彻底解决遗留多年的重金属内源污染问题,仅霞湾港综合治理,市区两级投入就达到2亿元。以往的牛奶河、黑水河,彻底变了样。在石峰区铜塘湾街道干部唐赛的微信里,至今还保存着两张照片,诉说着霞湾港的“前世今生”。

石峰区铜塘湾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唐赛:我手机里面还有以前的照片,和现在来比那就是两个模样,对比很鲜明。

结合网格化管理,石峰区聘请了一批专职网格员,对于发现的河湖问题,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网格员第一时间处理,大问题通过网格派单处理。并在全市率先实施“巡河提醒函”制度,成立检察院驻河长办检察室,更精细化的河湖治理模式也给居民带来了更多的获得感。

在井龙街道茅太新村,政府投入近300万元的生态水系修复一期项目刚刚完成,2.7公里主渠道“堤固水清、岸绿景美”,浇灌了周边160亩农田,村里按照水系景观规划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农家乐复业后一天收入最多时上万元。


石峰区茅太新村主任 张章:水系修复不但美化了环境,而且村集体还打造了“知青小院”,给我们老百姓提供了实质性收益。

石峰区副区长 言晓军:排毒霞湾港,治源清水塘,我们石峰区的“一江三港八水库”实现了精管长治。下一步,我们力争今年所有的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同时我们也会继续加强河长制基层治理模式的优化,守护好这一江碧水。


株洲市广播电视台记者吴文念、孙晨译,通讯员漆小丽报道,编辑李晶晶、黄璐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