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杰地灵!南明区原来出过这样的牛人

世事变迁

人们心中总会有一条街装载着抹不掉的记忆

它的每一块砖、每一面墙都经受住了时光的考验

在南明区,也有不少历史名人留下的足迹

就让小编带你跟着名人的脚步游遍南明

这些贵阳人每天都要经过的地方

竟然有如此迷人的历史

曹状元街出状元

贵阳有这样一条小街,连接了富水南路和遵义路,街道不宽交通却很繁忙,这条很多人都经常路过的街就是曹状元街。不知你路过这条街的时候有没有好奇过,曹状元是何许人也?那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曹状元街的前世今生吧。

曹状元街的由来

曹状元街东段原名状元巷。因清康熙四十三年(1703年)武状元曹维城在此建状元府而得名。

西段原名仓门口,清朝时是常平仓(封建社会里府、州、县地方政府设立的粮仓)所在地;民国16年(1927年)该街道为新市场;解放前英国基督教青年会设于此,故又名青年路;因为商店云集和出现了群星电影院的缘故,民国31年(1942年)又改名市场路;1951年与青年东路及青年南路一段合并,仍名为市场路;1986年改名为曹状元街。

//////////

曹状元何许人也

“曹状元”即曹维城,字价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生,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癸未科武举殿试进士第一名,时年20岁,成为贵州历史上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位武状元。他中状元后官至云南副将,从二品,卸任后定居贵阳,住在城南状元府,即今曹状元街一带。曹氏祖孙三代都是武进士或武状元,是贵州历史上极有名气的武术世家。

曹状元画像

曹维城与光绪年间文状元青岩人赵以炯、麻江人夏同和、遵义人探花杨兆麟并称为清代贵州“三状元一探花”,著有《进藏纪程》等。

清代 武举骑射考试

曹维城的父亲曹元肃曾为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科武进士,曹维城受祖训的影响和熏陶,自小习武学文,所以他不仅武功超群,且工诗善画,其友朱文曾作诗盛赞曹维城:“二十夺状头,三十称诗伯。”

20世纪60年代的曹状元街

曹维城著有《初秋登黔灵山赠瞿脉上人》。诗中写道:“黔山精舍好,相对有名僧。道悟无生妙,禅参最上乘。茶煎涧中水,香霭佛前灯,不许尘凡到,云岚护几层。”从诗中看出曹维城颇有奇士风度,当时人们称赞他“风流多蕴籍”。

//////////

如今的曹状元街

现如今的曹状元街,两旁大多都是餐馆,如果走进小区内,映入眼帘的会是满眼的绿色,让浮躁的心马上得以抚慰。

临街的住所已经完全被现代的气息遮盖,深灰色的墙面带着一股高冷,拒人于外。斑驳的墙面似乎在提醒人们这条街悠久的历史,葡萄藤、爬上墙的青苔赋予矮房一片宁静。

曹状元街虽然不长,却装载了百年来的历史,见证了贵阳的风风雨雨,一直顺应着时代的变化改变着自己的容貌。矮房在逐渐老去,但曹状元街会一直年轻。

达德学校 革命家王若飞母校

在贵阳市车水马龙的中华路上,达德学校是一处闹中取静的好地方。青瓦白墙,犹如脱离于尘世仙风道骨的老人,静静看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好奇里面是什么样子吗?就让小编带你进去参观一下吧~

达德学校(王婉/摄)

走进达德学校旧址

达德,《礼记·中庸》里这样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走进达德学校,石阶上苔痕处处,廊柱油漆剥落,宫灯已然陈旧泛黄,一切都表明这里年份已久。花园里泥土的清香混杂着老房子里特有的陈旧的气息,恍惚间似走进了历史之中,隔绝于世。门外所有的喧闹顷刻间全部消失不见,只有眼前的书架、藤椅、墨香。

达德学校(王婉/摄)

达德学校在贵阳家喻户晓,不仅因为古老,还因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四八”烈士王若飞曾就读、执教于此,并且王若飞的老师——著名民主人士、教育家黄齐生先生(时任贵州政府出外联络代表)曾担任校长。书院后院建有王若飞和黄齐生的纪念堂,这里成为了贵阳市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

达德学校起源

达德学校过去是达德书院,原系元朝修建的南霁云庙,是为了纪念唐朝名将南霁云所建。明清两代曾多次整理修缮,后来改建为忠烈宫。

穿过忠烈宫的后操场,是一所典型明清风格的四合院,这就是达德学校旧址。礼堂内的达德校史展览,展示了这个开始仅有20余名学生的私立小学,发展成为著名学校的历史。

达德学校一角(王婉/摄)

1894年,维新派掀起学习西洋文化、格致的新学潮流,所谓“西学为用,中学为统”,贵阳随之举办了经世学堂,在全省选录优秀学子,旨在培养年轻一代。

戊戌变法失败后,经世学堂被解散,但曾在此学习过的黄干夫等人,于光绪27年(1901年)创办“贵阳算学馆”于城南忠烈宫。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算学馆扩大成达德书社,光绪三十年(1904年)达德书社社员创办了民立小学堂,堂址设于忠烈宫后院左厢房。

达德学校一角(王婉/摄)

开办之初,有黄干夫、贾一民、胡履初、陈秀升、杨伯利等5位教师,黄干夫幼年学过数、理、化知识,后来又进过严修改革的学古书院深造,学识较好,被公推为堂长,有学生20多人,同年夏秋间,黄齐生进入学堂任教。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民立小学堂改称达德学堂。

//////////

书院变学校

民国元年(1912年)起称达徳学校。以“好学、力行、知耻”为校训,在教学上强调知行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与实践能力,后增办中学。

同时提倡男女平等,1925年增设女中部,成为贵州省著名的私立学校。达德学校自创建始,就提倡开放教育,是贵州较早派员出国考察和派遣留学生的学校;达德学校也是贵州较早引进科学教育仪器的学校,并且是贵州新戏运动的发祥地。那时的达德书院是贵阳文明象征,它启迪蒙昧,涤荡陋习,主张交流开放,成为促进对外学习、交流的桥梁。

达德学校一角(王婉/摄)

后来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王若飞,从9岁到15岁在该学堂读书7年,毕业后又在该校任过教。他在这里打下了好的基础,于民国11年(192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5年,王若飞参加中共代表团赴重庆谈判,同国民党政府签订了著名的《双十协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府几次拨款分期分批将达德学校靠中华南路忠烈宫原中学部的房屋修复为达德学校旧址,对外开放,供人参观。

1982年2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达德学校旧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达德学校内陈(王婉/摄)

张之洞与六洞桥

在博爱路老街上,有一处小小的纪念园,不甚起眼,却是为纪念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张之洞。

据《南明区志》记载,位于贵阳市的六洞桥是晚清名臣、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教育家张之洞的出生地。取名“之洞”,即因他出生于六洞桥孔明洞之侧。那么,就让南图君带你了解一下张之洞与六洞桥的历史吧~

张之洞官服照片

横卧碧波六洞桥

六洞桥始建于清代初年,位于贵阳市南明区博爱路,贵阳贯城河汇入南明河出口处,被很多桥梁研究者称为贵阳最奇桥。乍听六洞桥会很自然认为这是一个有六个桥洞的桥,但实际上六洞桥是六座桥,因六桥紧密分布,六个桥洞横排,故名六洞桥。

六洞桥老照片

《贵阳府志》载:六洞桥在永祥寺前,有桥六,横卧碧波间;清人刘蕴良(贵阳人、同治进士)以南明河水环绕城垣,呈太极形,特作一联“一水倒环分太极,六洞横锁镇中流”。

六洞桥曾经是贵阳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其桥下的贯城河水流水清澈带绿,像玉石一样,又名玉带河。清代贵阳女诗人何履絜曾作诗《六桥晚眺》咏六洞桥:“河干风景图画,时儿卖花人过桥。一磐声随流水度,双栏影倩夕阳描。清将夏气兰佩,绾得秋光是柳条。最苦梼衣砧杵急,不曾寄远亦魂销。”描绘了斜阳秋光下六洞桥畔,女子洗衣,捶杵声声,思绪万千的贵阳民俗风情画。

如今的六洞桥只剩两座。一座最靠近南明河,桥下的河道没有水,河床上铺设大块大块石头,往里看,被封盖的河道如黑暗大洞;一座则已经和博爱路融为一体,是从海关大楼一边通往市一医的交通要道。虽然已经看不见桥梁的样子,但如果去到博爱路的张之洞纪念园,还能一瞥尘封的历史。

//////////

晚清名臣张之洞

正如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写到:“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生长于贵州的张之洞对黔地教育事业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影响。任两湖学政时,曾聘莫友芝主讲文昌书院;任四川学政时,又召郑子尹之子郑伯更入幕,在四川广泛传播郑氏父子之训诂小学;任两广总督时,又聘郑伯更任广雅书局总纂,令刊印郑子尹、郑伯更父子的著作;任湖广总督时,数次来函,礼聘贵州大儒雷廷珍去武汉主持书院;晚年在京任大学士时,还派专人押运图书数千卷,赠送给安龙的高等小学堂。这些足以说明了张之洞对贵州的一片深情。

张之洞办新教育

毛泽东对他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天下艰巨之事,成效则俟之于天,立志则操之在已。志定力坚,自有成效可观。”原贵州省政协主席,贵州省史学会名誉会长龙志毅说:“张之洞的一生,值得我们仔细地、客观地、全面地去认识,在感受那个时代民族危难屈辱和历史人物悲壮凄凉人生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前人为国家兴旺、民族复兴所作的努力和贡献。”

内容来源:南明区图书馆

实习编辑:袁千利

编审:吴丹

审签:易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