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峰有个八特村,人杰地灵、名人辈出


峰峰矿区和村镇八特村

位于太行山东麓、鼓山之西

这是一个古老、文明

又带有些许传奇色彩的千年古村

峰峰有个八特村,人杰地灵、名人辈出


何谓古?因为这里文化底蕴深厚,古宅民居、古街道、古桥、古树等文化古迹不计其数;


何谓奇?因为这里名将、名相、名人辈出,奇人轶事广为流传;


何谓千年?因为这里有着2300多年的悠久历史,虽然历经沧桑巨变,却依然魅力不减,如此优雅极致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让世人敬仰。


01

峰峰有个八特村,人杰地灵、名人辈出

圣人诞生


峰峰有个八特村,人杰地灵、名人辈出

荀家庄坐落在峰峰矿区和村镇八特村,荀子的父亲荀荻“守业、劝学农桑”,是闻名百里的老秀才,家中经营着皇封的数百亩土地,桑园和山川。公元前300多年前,一年立秋节气刚过,一天夜半,躺在床上的荀荻心想,现已经四代,从未见过今年的好年景,莫不是荀家将出什么大事……


除夕之夜,荀家庄与七小庄的村民,正围着火炉守岁,恭候着新一年的到来。临产的荀荻妻忽觉肚子痛,时间不长,只听到“哇”的一声婴儿啼哭,荀妻生下了一个白白净净的大胖小子。霎时,满屋异香,香气绕梁,久久不散。荀荻恍然醒悟:怪不得谷秀双穗,花开靠背,喜鹊登梅,这便是大喜的前兆,当即给孩子取名“荀况”,字卿。这天是周赧王二年戊申,赵武灵王十三年(夜11点至1点)子时,千古伟人,我国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三圣人之一的荀况诞生了!


02

峰峰有个八特村,人杰地灵、名人辈出

四岁背诗


峰峰有个八特村,人杰地灵、名人辈出

荀子的故事源自于八特村的民间传说,源自于民间轶事,源自于1945年至1947年时任负责学校图书管理的副村长尚成元老人提供的有关荀子的古书。


荀况从小聪明好学,三岁就知大知小,很有礼貌,对家庭长辈和邻居都是尊敬称呼,他的记忆力和模仿力很强,只要学过的东西,便过目不忘,永记脑海。他四岁能背诗四首《关雎》《召南》《卢令》《十亩之间》。


03

峰峰有个八特村,人杰地灵、名人辈出

荒年设粥棚


峰峰有个八特村,人杰地灵、名人辈出

荀子十三岁那年,武安南乡一带一冬无雪,开春后又一直干旱无雨,眼看小满芒种节气已过,大地旱的直冒烟。村民种不上庄稼,按不上禾苗。原八小庄的穷人只好离乡背井,扶老携幼外出逃荒要饭。荀子的小伙伴们纷纷前来与荀子告别,含泪离开家乡……


看着三三两两逃荒路上的荒民,荀子心中难过极了!他想:自己家有皇封的几百亩良田、山地,家中虽不富裕,但尚有余粮,何不拿出一部分,设粥棚,无偿救济荒民,让众乡亲度过荒年。没准儿后半年下场透雨,再向众乡亲发放一些荞麦种和六十天还仑的谷种,乡亲们糠菜半年粮,就能按住心慌,毕竟穷家难舍,故乡难离呀!


第二天,荀子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母,荀荻赞叹儿子比自己想得周全,有主见。说干就干,只见荀家男女老少一起动手,在八特西行南川古道旁的大杨树下,搭粥棚,垒灶台,支桌张,备碗筷。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因为八特村是南川古道,通往秦晋的必经大道,那些沿滏口径西行的荒民,吃着玉米面,杂面窝头,喝着香喷喷的小米粥,称赞赵国良臣荀欣后代的义举恩德,当得知是少年荀子的主意时,更是对荀子刮目相看。粥棚从芒种一直坚持到大暑,长达六十多天,直到中伏下了场透雨才撤掉。


04

峰峰有个八特村,人杰地灵、名人辈出

卧羊坡布兵摆阵


少年荀子在父亲的教诲下,每日三更起床,温习四书五经,学习孙子兵法。他性格耿直,说话办事有主见,人缘好,被小伙伴们称为“荀子哥”。


当时八特原八小庄有一个叫耿家庄的小村,村中有一个耿姓混小子,仗着自己有点儿三脚猫功夫,常欺男霸女,敲诈乡邻,无恶不作,人称“耿霸天”,村人皆恨之。这年秋末的一天晌午,张家庄的张灵狗慌慌张张跑来说道:“荀子哥,俺在俺大爷的地里拔了两棵胡萝卜吃,恰好耿霸天路过,楞说俺偷了他地里的胡萝卜,要揍俺,待会儿他就追过来啦!俺打不过他,俺害怕!”荀子一面安慰灵狗儿,一面对小伙伴们说:“耿霸天作恶乡里已非一日,今天不治下他,还不翻了天。”又接着说:“卧羊坡南山有一荀家沟,东西沟岸上树木成林,以便隐身,铁蛋、狗剩各带三人,埋伏于东西崖上,迎春带人埋伏于沟南隐蔽处,我带人隐于沟北,灵狗去引诱耿霸天,只要进入荀家沟埋伏圈内,咱们四路齐出,把这坏家伙教训一顿。”接着对灵狗授于秘计,大家各自行动起来……


耿霸天一路追来,只见灵狗正蹲在堰头吃着胡萝卜,冲着耿霸天喊:“怂大个儿,我就拔了你家的胡萝卜,你能把我怎样!”此时,只见荀子把儒巾一摇,四路人马齐出,小伙伴们把耿霸天紧紧围住,举棍乱打,只打得耿霸天跪地求饶,嘴里说着:“荀子哥,我以后再也不敢欺负人了。”并向灵狗磕头如捣蒜求饶,荀子这才制止住大家。


消息传出,众乡亲拍手称快,八特村八小村庄自此治安肃然,人们对荀子更加敬佩。


05

峰峰有个八特村,人杰地灵、名人辈出

出走齐鲁


峰峰有个八特村,人杰地灵、名人辈出

荀子小时候常听爷爷讲三国分晋的故事(前403年);讲赵国遭受外侵内乱,由弱变强的经历;讲赵烈侯定都中牟,重用高祖荀欣,举贤臣,远小人的故事;讲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及赵惠文王,蔺相如、廉颇,君明臣良,共御强秦的故事。爷爷的教育对荀子幼小的心灵触动颇大。


每当想到这些,荀子常常夜不能寐,他想自高祖荀欣之后,以延四代,从曾祖辈份其荀氏在政治上开始衰落。父辈守业,劝学农桑,虽是闻名百里的老秀才,但年龄不饶人,季节不饶天。现七国争雄,各霸一方,战争连绵不断,中华大地四分五裂,要想把中华大地治理得井然有序,必须像吐丝的春蚕那样,前乱而后治,必须走出太行山,到文明列国的齐鲁稷下学习掌握治国本领。


荀子将想法告诉父母,父母开始总担心儿子尚小,外面太乱,放心不下。后经过荀子再三解释,深明大义的父母终于答应了儿子的请求。


冬去春来,荀荻择一吉日,为儿子准备了盘缠行头,叫一心腹人陪同,荀子含泪告别了父母、乡亲;告别了众小伙伴;告别了山清水秀的八特荀家庄,徒步踏上遥远的齐鲁大地。


06

峰峰有个八特村,人杰地灵、名人辈出

探 亲


峰峰有个八特村,人杰地灵、名人辈出

荀子离开了家乡八特荀家庄,在齐鲁潜心研究学文四十年左右。因学问博大,尊为“最为老师”,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祭酒”当时为学宫之长,相当现在的大学校长),后因秦王聘,西游入秦,称秦国“百姓朴,其声乐不流俗,百吏素然而治之至也”。后返回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前,以为“用兵攻战之本在乎一民”,“ 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并向赵孝成王提出许多国事上、政治上的建议,被赵孝成王待为上客,并加封为上卿。


赵廷议兵后,荀子顺便回家乡八特一趟,听说“名人大人物”荀子回家了,八特村上下沸腾了,乡亲们与荀子忆童年,听民情,讲趣闻,请荀子讲述天下大事和治国方针,令众乡亲大开眼界。


在短短探亲的日子里,乡亲们盛感荀子的功德,东家请西家叫,一日三餐不重样,乡亲们拿出家乡酿的米酒,野兔、山鸡、獐、狍、猪牛羊等佳肴款待荀子,用拽面、抿吉、糖糕、菜角、粘糕、烧麦、饺子等来招待贵人。临别前,荀子在众乡亲陪同下,到父母祖茔前再次祭祀……


07

峰峰有个八特村,人杰地灵、名人辈出

怀 念


秦灭赵前,八特村人首先想到荀子曾“赵秦训令”,斥责过秦王,秦必来报复屠村。便秘密将荀氏族人护送到河南滑县及黄河流域,隐姓埋名,隐居下来。随后又将坚立在南山庙顶赵王宫内的蔺相如廉颇亲赐八特村名的石碑推到、深埋。因碑上书写着八特蔺相如、荀况的大名,八老还商议并告知村人“对外称荀子不是八特村人,我们不知道荀子是什么人,凡是泄露秘密者按照村规严惩”。以上措施有效地保护了荀子、蔺相如族人的安全。八特村人对荀子的怀念,还体现在辈辈相传的祖训:“咱这里有人家荀氏的田园,啥时人家说要,当要施还于人。”八特村已故村支书齐治文曾言:“从八特村走出千古伟人——荀子,是咱八特的荣幸,等将来村里条件好了,一定要为荀子竖碑,塑像、建祠堂。”


如今,八特村双委积极探索利用荀子的名人效应和八特村几千多年的丰富文化矿藏发展旅游业,申报古镇、古村落,竖荀子像、立荀子碑、建荀子祠堂,荀子故里一条街等,全面发展弘扬荀子文化,全力打造好荀子文化,带领村民走美丽乡村之路,走共同富裕的八特梦!

来源 微观峰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