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词》:情感与权力的对峙,辉煌而艰难的人生

当《大明宫词》这四个字作为一个电视剧剧本的名字出现时,很多人以为这是一部写明朝的电视剧。而当人们翻开剧本时,才发现,这是一个深深的误解。人家明明讲的是唐朝太平公主的故事,讲述她这个站在权力巅峰的女性,是如何在权力和情感的对峙中度过辉煌而艰难的一生的。

之所以剧名叫"大明宫词",有两层含义:首先,剧中人物都居住在大明宫这座唐朝初年的皇宫里,他们的故事,也离不开大明宫这个权力的中心地带。第二,剧中大大小小的所有人物,都和大明宫有着或深或浅的关系,所以,大明宫可以把整个剧中的人物和事件都串在一起。接着,我们再说下什么是宫词。在古代诗歌里,宫词指的是描写后宫女子生活的一种写作体裁。它表达的是一种特定的情感:后宫女子的争宠和失宠。而《大明宫词》里的宫词,没有了原本宫词的含义,更像是故事的意思。

和《康熙帝国》、《汉武大帝》等恢弘大气的历史剧相比,《大明宫词》并没有在历史观上提供多少新鲜的东西,也没有还原被掩盖的历史真相。但是,和《戏说乾隆》、《还珠格格》等戏谑调侃的古装剧相比,它又显得格调高雅,趣味醇正。那么,你可能要问了,《大明宫词》到底是部怎样的电视剧呢?如果非要给它下一个定义的话,可以说它是一部穿着电视剧外衣的舞台剧。舞台剧就是呈现于舞台的戏剧,按内容可以分为喜剧、悲剧和正剧,按表现形式可分为歌剧、舞剧,话剧等。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大明宫词》的剧本,首先是一个电视剧的剧本。它有剧本的外在形式,有场景,有人物,有对白,有动作,有贯穿的主题和情节。但是,光是这样还不足以表达它的独特性,和一般的电视剧相比,它的美学风格非常突出,仅仅在剧本的文本里,就能看到悲剧和悲剧人物这些古希腊戏剧的元素,也能看到浓厚的话剧腔。所以,《大明宫词》,既是电视剧的剧本,又有着鲜明独特的舞台剧风格。这部风格鲜明的电视剧一经播出,收视率和口碑俱佳,它同时斩获了1998年的中国电视金鹰奖和飞天奖。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这部剧本的两位作者,郑重和王要。值得一提的是,这对生活中的好友在写出这部剧本时非常年轻,还不到30岁。他们因为写出了风格独树一帜的《大明宫词》而被观众所铭记,被称为诗意浪漫派编剧。他们的诗意浪漫,和他们深受西方文学的熏陶有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们说,在创作大明宫词时,他们试图把古希腊戏剧的形式和拜伦的诗歌体小说《唐璜》中的语言风格都融入这部描写中国大唐宫廷的剧本当中。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那么下面我就为你来详细讲述书中内容。

第一个重点是:本剧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第二个重点是:本剧的台词为何会引发巨大的争议?又该如何看待本剧的台词?

第三个重点是:为什么本剧充满了历史错误,还能得到电视剧界的青睐?

好,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重点:本剧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说起故事,就少不了主角和他/她的对手。这是因为,故事都是在主角和对手之间展开的。这部剧的主角是太平公主,全剧从她的视角出发,写尽了大明宫中形形色色的人物。而她的对手是谁呢?编剧颇有眼光地选择了武则天作为太平公主的对手。在太平的一生中,对她产生了最深刻影响的人,就是她的母亲武则天。在剧中,武则天这个角色十分复杂,她既是和太平公主最亲近的人,也是她的人生导师,更是她的对手。太平公主和武则天这对母女权力和情感的对手戏,贯穿了整个剧本。

下面,我们来讲述一下这部剧的主要情节:唐中宗时期,皇帝李治和皇后武则天共同上朝执政。这一天,武则天挺着怀孕十二个月的大肚子上朝,恰巧听到了大唐战胜突厥的喜讯。武则天突然临盆,在朝堂之上生下了一个女儿。武则天的丈夫、高宗李治认为是这个女儿为大唐天下带来了祥瑞,当场为女儿赐名为太平公主。而武则天由于上一个女儿的夭折,对小太平倍加宠爱。当太平的四个哥哥在母亲面前如履薄冰时,太平却活的自由而任性。

十四岁的太平,在上元节的夜晚,和玩伴偷偷溜出皇宫,上街游玩。她在街头邂逅了世家公子薛绍,对他一见钟情。太平欣喜而莽撞地在朝堂上要求父母赐婚。而武则天这时才得知,女儿的意中人已有家室。掌握无上权力的武则天,自以为对女儿最大的爱就是满足她的一切愿望。她向女儿太平隐瞒了薛绍已有妻室的事情,赐死了薛绍的妻子慧娘,逼着薛绍迎娶太平。不明就里的太平公主,虽然如愿嫁给了薛绍,却在五年间一直受到了他的冷遇。太平误以为薛绍隐瞒着她有了私生子,拿剑指着薛绍,逼问他为什么背叛爱情。薛绍说破了私生子的真相,原来,这是他的结发妻子留下的遗孤。在这痛苦的五年中,薛绍是怀着对武则天的恨意,刻意冷落仇人的女儿太平的。薛绍说完这番话后,自杀而死。

薛绍之死,让一向和母亲十分亲睦的太平,第一次意识到手握权柄的母亲有多可怕。她和母亲开始冷战。为了和母亲唱反调,太平嫁给了善良而无能的武攸嗣。这段婚姻和上段同样有名无实。武攸嗣意外发生了婚外情,他也自杀了。

武则天此时,面临着是登基还是还政给李家的抉择。太平被母亲博大的政治胸襟所打动,她不再和母亲斗气,转而帮助母亲登基。至此,母女二人和好。太平被封为监国公主,她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政务之中。但她还是太感情用事,在政治生活中遭遇了重大打击。这时,一个长相酷似薛绍的男人,神秘的张易之闯入了她的生活。风流滥情的张易之,有意利用太平对薛绍的感情,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武则天有意试探张易之,让张易之离开太平,转而成为自己的男宠。太平再次在感情里受到伤害。

年老的女皇被张易之兄弟控制。张易之试图在武则天驾崩前篡权。太平带着援军来到母亲身边,一举粉碎了张易之的阴谋,并用长剑杀死了他。武则天很是感动,向太平倾吐了自己的心声:多年以来,她是为了维护情感,才夺取权力的。她并不像女儿想象的那样冷酷无情。武则天和太平数十年的恩怨终于化解。

随着武则天的驾崩,太平成为了大明宫中最具权力的女人。她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权力和情感的抉择之后,渐渐地理解了昔日的母亲。太平公主和武则天,她们从一开始的泾渭分明,逐渐走向了对立对抗,又在亲情的感召下,转为互相扶持慰藉。

从这个剧情梗概中不难看出,本剧的主题是权力和情感。所有的剧情、人物都是在围绕这个中心做文章。当然,每个剧本都是有主题的。但怎样表现主题,对主题挖掘到什么深度,却能看出编剧水平的高下。大明宫词在这方面堪称典范,它不但选择了自带矛盾的主题,而且,还把这主题中的内在矛盾,很自然地体现在人物的行动当中,借由人物表现出来。比如,武则天这个人物身上,就同时体现着权力和情感的矛盾。她为什么要赐死薛绍的妻子,而要成全女儿的一片痴情呢?不单单是因为她掌握着生杀予夺的绝对权力,也因为她对女儿有着深厚的感情。她动用权力,是为了维护女儿的幸福。在她眼里,权力是维护情感的手段。尽管她的逻辑不能让太平接受,但不可否定,她的初衷是好的。

你可能会问了,权力和情感这样一个主题,有何高明之处呢?高明的主题不但要反应社会现实,而且要具有普世价值。如果它反应的只是历史上的几次宫廷斗争,几个男男女女的恋情,那就不具备太大的意义。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关于人的五种基本需求的理论,人都有生存、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太平公主和武则天,这两个站在大唐帝国金字塔顶端的女人,吃穿不愁,安全也得到了保障,社交、尊重的需求也不成问题。那么,她们自然会有最高等级的自我实现的需求。而权力和情感,正是这一层次的人需求的集中体现。这种真实需求,不单单是在大明宫里,也不单单是在唐朝,它同样可以在世界的其他角落,其他时代。

简单的说,追求权力和情感,都是出于人的天性。但在这个不断追求的过程中,人也充满着挣扎、抗争和怀疑。比如,太平就不止一次地怀疑母亲赐婚的动机,到底是出于爱她,还是出于维护皇室的脸面。而太平自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亲人才手握大权。但让她感到为难的是,在侄子李隆基登基之际,她手中的权力,使得她最器重的亲人处于险境之中。最终,把情感放在第一位的太平,以自杀的方式解除了自己手中的权力对于李隆基的威胁。权力和情感,是一对矛盾统一体。矛盾带来了强烈的戏剧冲突,带来了巨大的戏剧张力,而它们偶尔的缓和、统一,又富有哲理,引人深思。权力和情感的角逐,这个主题深刻揭示了人类的命运。这对矛盾统一体,像是一个巨大发动机,启动了《大明宫词》这辆庞大的战车,让它时刻出于运转之中。

好了,说完了第一个重点内容:本剧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之后,我们再来聊第二个重点:本剧的台词为何会引发巨大的争议?又该如何看待本剧的台词?

在《大明宫词》播出的当时,它与众不同的台词引发了巨大的争议。这部剧的台词,很具有辨识度,它堪称中国电视剧史上最极致的诗化尝试。全剧的对白和旁白几乎都用瑰丽华美的书面语写成。如太平的旁白:"旦的痛苦是纤细的,他说鸽子是神明游动在人世间的眼睛。"薛绍对太平说:"爱得最深的人,本身就是一尊神,具有与神明相匹配的力量。"再如太平初见薛绍时的独白:"我从未见过如此明亮的面孔以及在他刚毅面颊上徐徐绽放的柔和笑容。他笑起来的样子啊,好像春天里最亮丽的一束阳光。"

因为观众从未在中国电视剧里见过这种带有浓厚西方抒情诗意味的台词,所以,对它褒贬不一。喜欢它的人说这种语言风格是莎士比亚风格,和大唐盛世蓬勃向上、兼容并蓄的时代精神是高度契合的。不喜欢的人说台词听起来十分刻意做作,根本不符合历史上大唐人说话的习惯。原因是:那个时候的人,即使是说着诗化的语言,也应该像古代诗歌中的古体诗那样,而绝不可能说着一口别扭的西化台词。那么,又该怎么看待本剧的台词呢?

在有书君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澄清这样的一个问题:电视剧语言,是不是非得和现实生活相一致,必须生活化、写实化不可呢?其实大可不必。如果写汉代故事必须用汉代的语言,写唐朝故事必须用唐朝的语言的话,那有很多电视剧就没法写了。因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每个朝代的语言,也在发生着变化。即使编剧能写出来,演员能说出来,观众也几乎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既然已经没有所谓的历史剧台词的标准,那为什么编剧不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一个自己的标准呢?

《大明宫词》的编剧,对电视剧台词一项进行了大胆的创新。郑重和王要就对记者说过,他们俩都留过学,都非常喜欢西方的戏剧,对于古希腊戏剧和诗歌体小说《唐璜》,都十分熟悉,甚至到了张口就来的地步。编剧郑重说,因为故事是发生在唐朝宫廷,与此氛围相符的语言就该是富丽堂皇、铿锵作响、色彩斑斓的。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此剧是历史剧,所以台词风格应该和当下的现代生活拉开距离。那些富有韵律的台词,很容易让观众进入那个特定的情境当中。再者,这种舞台剧似的台词,也契合了整部剧的审美风格。舞台剧和电视剧相比,动作和语言都比较夸张。借由这种有意彰显的台词,观众们可以细致体会剧中人物内心的痛苦和矛盾,可以感受到内化的戏剧冲突。和很多故事荒诞、场面热闹的电视剧相比,《大明宫词》的很多台词让人感到心灵的震撼。比如武则天在面对女儿指责时,为自己辩解的一段台词:这一切错误的根源,在于我们三个把心中的爱情都做到了极致,而在爱的同时,又伤害到第三者。我爱你的极致,是不顾一切地把你嫁给薛绍,而伤害了他。他爱慧娘爱到了极致,甚至以死相报,所以,他又伤害了你。

这段台词既充满了诗意,又带有深刻的思辨色彩,让观众们不由得为之喝彩。在本剧中,台词基本上做到了为情节、人物增色的目的。但也有不足之处,首先,几乎每个人物都能滔滔不绝、侃侃而谈,失去了台词的个性化。其次,大段大段的长台词,在节奏控制上稍显不足。大家都知道,短句和长句相比,更有力度,更适合急切激烈的场合。而此剧中动辄长篇大论的台词和无所不在的旁白、独白,使得电视剧叙事的节奏被台词拖慢,也减缓了戏剧冲突的爆发力。但瑕不掩瑜,应该说,《大明宫词》的台词,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诗化尝试。

好了,说完了本剧台词为何会引发巨大的争议这个重点之后,我们接下来说第三个重点内容:为什么本剧充满了历史错误,还能得到电视剧界的青睐?

前面讲过了,本剧同时斩获了1988年的电视剧金鹰奖和飞天奖的最佳电视剧奖。可以说,电视剧界对它是较为认可的。但是,也有一些观众对此提出质疑:《大明宫词》里到处都是历史错误,怎么还能获得两项最佳电视剧奖呢?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先来看看,大明宫词里有哪些历史错误吧。有书君承认,本剧虽然是以唐代大明宫为题材,但和真正的历史相去甚远。就拿女主角太平公主来说吧。有关她的历史错误就一大堆。历史上的太平公主,是骄奢淫逸,热衷权力的。而剧中的太平公主,则是温婉聪慧,善良可人,她几乎可以用完美形容,唯一的缺点是太过感情用事。她对政治的过问不是因为她热衷权势,而是为了维护亲情。她的两段婚姻,和历史也有较大的出入。实际上,太平公主的第一次婚姻一点都不浪漫。吐蕃前来大唐求婚,点名道姓地要迎娶太平公主。武则天不想让爱女远嫁,又不好直接拒绝吐蕃,便借口公主已经入道来避免和亲。随便说一句,太平两字,原本是太平公主的道号。她应该另有名字,她的父母兄长、身边的朋友更不可能以太平两字称呼她。至于她嫁给薛绍的原因,多半是因为薛绍是唐高宗的外甥,城阳公主的二儿子,皇室对他知根知底。薛绍在迎娶太平之前没有结过婚。后来,薛绍因为哥哥谋反而受到牵连,最终死在狱中。而剧中武则天处死薛绍妻子的事情,原本发生在太平的第二次婚姻中。太平公主的第二任丈夫叫武攸暨。这个武攸暨原本有妻子,武则天为了让女儿和武家人联姻,硬是赐死了他的妻子,让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而太平公主和第二任丈夫的关系也不错,他们育有两儿两女。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关系也不像剧中的那么和睦,在李隆基登基后,太平公主最终因为涉嫌谋反,被侄子李隆基擒获并赐死。

如果对照着真实的历史来看这部剧的话,你会觉得它漏洞百出,一点都不严谨。为什么编剧会犯这种错误呢?难道他们写剧本之前不知道看看历史书吗?其实,不是他们不懂历史,而是他们原本就不是为了表现历史真实而创作剧本的。前面提到了,《大明宫词》的剧本,主题是权力和情感,台词风格是偏西化的,这都是有编剧的意图在里面的。同样的,为了突出戏剧主题,编剧刻意舍弃了历史真实,创造出了一种戏剧上的真实。

戏剧上的真实,讲究的是戏假情真。而在历史剧的改编中,有种流行的说法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这两种说法都说明,戏剧创作不可拘泥史实,而要遵循戏剧规律。编剧从开篇之处就构建了一个和真实世界不同的梦幻国度。在这个梦幻国度里,武则天怀胎十二个月仍未生产,这在医学上是不可能发生的。后来武则天把女儿生在了朝堂上。这在唐朝历史中也是不可能的。如果在写实的历史剧中,不可能出现这样的场景。从这个开头,编剧就一直暗示我们,他讲的是一个发生在想象中的故事,而并非是真实的历史。这是一种造梦的手法。这种手法很常见,在很多奇幻电影里,编剧也是一开头就不遗余力地建构他们的虚幻世界,让你一开始就能接受,能认同他的世界。比如我们知道有部电影叫《盗梦空间》,它里面有现实和梦境两重空间。而这里的剧中空间也是如此,我们进入的情境,正是编剧创造出来的空间。在这里,观众和编剧其实达成了一个契约:我知道你告诉我的不是真实的,但我允许你以你的逻辑讲下去。相反的,如果没有这个契约,我们将没法观赏影视剧了。打个地方,编剧造梦,就像是魔术师在表演魔术,只要是具备正常智商的人,都知道魔术师的表演是假的,但是,大家为什么不觉得魔术师是骗子?同样道理,如果强求在电视剧里看到真实的历史,还不如去看历史书。

当然,这份契约发生在观众对影视剧的质量认可的情况下,就像是观看魔术表演的观众们都很推崇技法高超的魔术师一样。如果面对的是剧情荒诞、表演拙劣的影视剧,观众们就像对表演露馅的魔术师一样不屑一顾了。

大明宫词追求的是戏剧真实,而并非历史真实。它把戏剧冲突放在了首位。更难得的是,它的戏剧精神和古希腊戏剧是一脉相承的。从这部剧里,可以看到命运、爱情、复仇这些古希腊戏剧中常见的元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剧再现了古希腊悲剧。这里所说的悲剧,不是很多剧评所说的,58个主要人物死了57个,那是一种误解。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对悲剧的定义,它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重在严肃,重在对人的震撼力,而不是靠悲惨打动人。它不是让你哭,而是让你深思。比如大家都知道的《俄狄浦斯王》就是一部纯正的古希腊悲剧。它展示了人与命运的冲突,俄狄浦斯本是一个富有智慧,热爱祖国的好人,却一再被命运作弄,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父娶母。最终,他的母亲在知道真相后自杀身亡,他自己刺瞎双眼后到处流浪。这里的悲剧之处就在于:人尽管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但人却是可以对命运的不公展开抗争的。哪怕是在抗争中失败了,人的意志也是可贵的,人在命运面前也是高贵的。悲剧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情感上的震撼,更有震撼后的深刻思考。

《大明宫词》里,处处体现了这种宏大的命运悲剧。这种命运悲剧里,往往有着悲剧人物。这种悲剧人物,不是绝对的好人,也不是绝对的坏人,他们陷入厄运,不是因为他们有意作恶,而是他们犯了错误。正因如此,这类人物才深深牵动着观众的心。比如剧中毒死父亲的安乐公主,她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之所以能干出这种大逆不道之事,是因为她的丈夫被杀,仇恨让她一时失去了理智。而她自己,也是一个被权力反噬的可怜之人,最终死在了乱箭之下。看到这一幕,不禁让观众为她感到可悲可叹,同时,也意识到权力的可怕。

可以说,本剧忠实地反映了戏剧上的真实,它更鲜明地体现了原始的戏剧精神。这种精神品质上的追求,是它受到赞誉的关键。

故事都是在主角和对手之间展开的。这部剧的主角是太平公主,全剧从她的视角出发,写尽了大明宫中形形色色的人物。而她的对手就是她的母亲武则天。在剧中,武则天这个角色十分复杂,她既是和太平公主最亲近的人,也是她的人生导师,更是她的对手。太平公主和武则天这对母女权力和情感的对手戏,贯穿了整个剧本。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关于人的五种基本需求的理论,权力和情感,正体现了人类在自我实现层次的需求。

《大明宫词》的台词,很具有辨识度,它堪称中国电视剧史上最极致的诗化尝试。由于观众对这种风格不太适应,所以,对它褒贬不一。喜欢它的人说这种语言风格是莎士比亚风格,和大唐盛世蓬勃向上、兼容并蓄的时代精神是高度契合的。不喜欢的人说台词听起来十分刻意做作,根本不符合历史上大唐人说话的习惯。

为了突出戏剧主题,编剧刻意舍弃了历史真实,创造出了一种戏剧上的真实。这种把戏剧冲突放在首位的技法,和古希腊戏剧是一脉相承的。从这部剧里,可以看到命运、爱情、复仇这些古希腊戏剧中常见的元素。这种舍弃了历史真实的戏剧真实,更鲜明地体现了原始的戏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