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器未來該如何轉型?

自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提出“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口號,全國各地掀起了創新孵化潮,以北上廣為中心輻射全國,各類大小不一的孵化器、眾創空間、聯合辦公形式的空間層出不窮。一方面這種形式改變了傳統的寫字樓辦公形式,將人性化辦公空間的打造結合生活不斷升級,眾多中小微企業和成長期企業隨著資本注入通過孵化器得到了長足發展。隨著近5年的發展,孵化器這種模式的天花板也逐漸凸顯出來,根據我自己的從業經歷和周圍項目的運營情況來跟大家分享一下目前孵化器的現狀、瓶頸和未來的發展趨勢。

一、國內孵化器的現狀

目前全國各類孵化器從產權主體劃分主要有三類,一是政府主導的新經濟產業,其中孵化器是其重要組成部分,這類孵化器主要基於地方政府需要通過發展孵化器來培育以“互聯網+實體”為模式的產業定位鮮明的一批優質中小企業發展。

政府主要的孵化器的運營機制主要是以“政府主導+企業運營+市場機制”的原則進行,通過招商引資落戶一批國內孵化器運營公司對政府資產進行運營,政府以購買服務的形式支付運營費用,此類模式較為普遍。

第二類孵化器屬於商業地產模式,此類模式在國內也是非常普遍的,很多商業地產商由原來的開發寫字樓、商鋪轉為做“眾創空間、聯合辦公”為主的模式,目的是緊貼各地區發展方向和儘快消化空間面積。商業地產基於重資產投資,依靠物業、房租和部分增值服務獲取收益,除商業地產自身轉型外,其他基本屬於“二房東”模式。

第三種是基於大型企業自主轉型發展的孵化器,基於自主發展需要而進行二次轉型發展,依託自身業務基礎做內部孵化,將自身產業上下游進行打通,通過自身造血和入股、併購一些產業服務商發展全產業鏈,典型的案例如海爾集團可作為代表之一。

二、孵化器面臨的困境

1.商業模式不清晰

目前國內的孵化器、眾創空間等形式的產業園區商業模式較為單一,孵化方向和產業穿透能力不強,大多數園區資源整合能力較弱,不夠落地,很多孵化器做的並不是“小而精,小而專”或“又專又精”,普遍是“大而全”的發展模式,造成這種不確定的商業模式一方面是招商壓力,一方面在於資源整合能力還不夠強。

2.盈利模式單一

從孵化器、眾創空間等空間運營機構的收入結構不難看出,房租收益和政府性運營補貼收益佔據財務收入的主要比重,一旦對於市場判斷和區域資源無法有效支撐招商入駐,會直接影響經營收入,隨著此次疫情的影響,很多中小微企業進一步造成經營困難,那麼也會直接影響孵化器的收益,對孵化器的可持續化、良性化發展的不足凸顯明顯。

3.孵化服務能力弱

當前國內孵化器發展的普遍存在服務能力弱,除了為企業提供辦公空間場所之外,大部分孵化器僅提供工商註冊、財務代辦等基礎服務,對於企業的真正需求和發展並沒有提供更多實質性幫助,這一點通過對一些孵化器的調研和觀察來看主要原因在於資源整合能力不強,渠道合作能力弱以及運營團隊本身對於孵化器服務理解不夠深刻所造成的結果。

三、孵化器要向企業服務平臺轉型

隨著資本風頭過後,很多創業企業在發展初期除了更多的資本對接之外,整體企業發展已經到了十字路口,特別是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整個市場佈局,全球石油期貨的大跌,美股斷熔,三大黑天鵝齊聚,雖然對全球經濟的進一步影響還沒有完全顯現,但世界經濟進入洗牌期可能很快到來,整體市場可能進入寒冬,孵化器如果不抓緊時間轉型,或許很快面臨無法運營的局面。

那麼未來孵化器該何去何從,從孵化器本身的定位來講是幫助企業從0-1d的過程,企業並不僅僅需要一個基礎的辦公場所,更需要在成長期進行賦能,是孵化器平臺深度為企業通過一系列資源整合後的支持,而資源整合不僅包括資本,還有創業指導、商業模式的構建、政策申報、資質認定等一系列的資源要素幫助企業在初創期能夠少走彎路,能夠有效幫助企業對接資源,通過近幾十家代表性孵化的企業觀察,很多企業在初創階段對於資源賦能的渴望是十分強烈的。

同時,未來孵化器也需要向加速器發展,特別是科技型加速器在未來市場上是急需的,此次疫情對於醫學科技、科學研發等領域無疑是一劑催化劑,只有加速成長一批科技型創新創業企業,增加自主知識產權和科技型互聯網企業的發展才是孵化加速的宗旨,這也要求孵化器和加速器本身要能夠自我造血,自我整合各種資源要素,逐步擺脫單一商業模式和運營模式,向著綜合化企業服務平臺邁進,找到自己的發展之路。

下次將為大家介紹國外孵化器的發展情況。

作者:昱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