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结束前培养孩子的这项能力,孩子受益终身


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很多人的生活节奏,突然的长假让很多人无所适从,在网上大呼无聊。

但宝妈却被“隔离”在了无聊之外,因为孩子无聊了,当妈的就有得忙了。

但我并不建议你一直满足“孩子的无聊”,因为这是一个无底洞,如果孩子不学着自己给自己找事情做,一味的缠着爸妈,你越是满足,他就越要索取!



01

孩子经常会感到无聊,是好事

美国布兰迪斯大学的精神病学专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从军队抽选了一批志愿者,来完成一项极其无聊的任务——在30分钟时间里,反复写“cd”这两个字母。

尽管实验是在轻松舒适的环境下开始的,但这半小时里,志愿者们还是感到了非常困倦、焦躁。

随后,研究者对志愿者作了正规的智商检测,结果发现,在测验中无聊感越高的人,智商水平也越高。

研究者解释,这个现象其实可以理解为,越是聪明的人,越能更迅速地习得一项技能,也会更快地失去挑战感而感到无聊。

虽然,并不能因此就简单地把孩子的无聊定义为智商高,但至少我们要知道,当孩子喊叫无聊时,代表着他对当下自己已知的事感觉到厌烦,这是一种正常的感知能力和敏感度。

当然当无聊的感受反复频繁地出现,它会给孩子带来负面情绪。所以我们需要知道如何引导和处理!



02

常感无聊的孩子更聪明,接纳无聊的孩子更有创造力

有一项研究是这样的,将90名志愿者分成A/B两组,A组直接做3道脑洞题,B组在经历一段无聊时间(重复抄电话号码和读电话号码本)后,再做这3道脑洞题。

结果很有意思,经历过无聊的B组志愿者,答题数量比A组高出32%,答题质量则比A组高出了27.5%。

同时,对于无聊B组的人也做了研究,这一组的人普遍觉得读电话号码比抄电话号码更无聊(无聊感多4%),而这4%的无聊感差使得读号码的志愿者比抄号码的志愿者在答题数量上提升了200%,答题质量提高了130%。

这项研究的解释是:在无聊发生的时候,人的本能是会驱使自己努力去寻找新的刺激,来消除无聊带来的不愉快的。

所以,孩子一喊无聊我们就给到孩子一个可以消遣的项目或活动,这要尽可能规避。因为会无形中会弱化“孩子主动对抗无聊”的能力,让他们失去了一个获得创造力的机会。

在小学当老师的朋友曾和我说过,几乎每一个班级,都会有几个看起来蛮听话的孩子,老师布置的任务都会认真对待,但他们学习质量似乎不如一些看起来更调皮的孩子。

而据他的观察,这类孩子无一例外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有个特别关心他们学习、平时抓得很紧的爸妈,恨不得把孩子的每一分钟都安排妥贴,孩子在家完全依赖于爸妈的安排。一旦离开了爸妈的安排,他们就会变得无所事事,难以主动学习。



03

提升娃无聊中找乐子的能力,需要大人的一些小“心机”

所以说了这么多,宝宝无聊的时候,我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要管,但要管得有点“心机”,不是直接告诉他,也不是直接替他安排。而是要悄悄设置几个可能他会感兴趣的点,等他自己去发现。

比如孩子对英文字母感兴趣,可以趁他午睡时在他能看到的地方放基本英文的单词书。等他午睡醒,自己去发现。这样他的兴趣远比你直接给他要大得多。

久而久之,他就会养成自己给自己找事情做,自己去发现的习惯。

孩子对抗和消化无聊的能力,就和吃饭、穿衣、学习知识一样,爸妈们需要淡定地带他们去接触和训练,只有当他们充分感受到无聊的空白后,才能激起自己去主动发现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