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君安:为什么说近两周是最佳上车机会

3月市场处于情绪拉动下,游资接力入场的节奏。近期市场波动加大,我们认为其主要担心三个问题:此外,场外配资目前整体规模也较小,冲击有限,不足以改变上涨趋势。首先,本轮上涨行情的基本面为政策预期转暖,当下的业绩并不能立刻体现出来。因此,年报季的到来只会是部分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暂时离场观望,只要政策导向不变,市场运行方向不会改变。7月之前,是政策最佳的机遇窗口期;7月之后,资本市场将更加以来基本面,尤其是结构改革和企业效率提升。对于北上出的现象,我们认为其更多的是战术性观望,从长期MSCI纳入比例提升趋势来看,外资战略性流入是大趋势。在上周举行的欧洲机构投资者投研总监交流会上,我们收获了欧洲投资者对中国的如下看法:这个结果是超预期的。当前市场中,估值与资金两个维度均透露着分歧与机会。创业板年初至今上涨32.95%,估值(PE-TTM)分位数大幅上升57.10%至57.70%。相比之下,上证综指分位数21.68%、分位数25.78%、分位数33.52%仍较低,创业板估值分位数大幅上升的背后,除了股价(分子)上涨驱动,也有业绩(分母)负向驱动。

按照历史经验,排除较为严重的商誉减值问题,创业板的估值分位数与中证500更为接近,当前无业绩影响的创业板估值大约在15%左右。本周两融净流入减少为249亿元,陆股通净流入13亿元,创业板、上证50、中证500等份额净流出6亿份,产业资本拟减持159亿元,整体表现为资金热情渐退、分歧出现。分歧背后,我们发现机会有三:两融流入虽然减缓,但趋势未改仍处于“均值+一倍标准差”之上。虽然本周外资流入减缓、创业板ETF份额减少,但其周内拐点出现在周三,周四周五均大幅回暖。当前一方面减持规模可控,已回归均值之下;另一方面减持核心仍受等流动性问题影响,传达出的股市悲观预期有限。不仅如此,我们在资金动向中还发现了:ETF份额周内出现回升,公募本周加仓。当前相较2018年5月、2018年8月的减持阶段性高点仍有距离;在前期股权问题背景下,短期产业资本减持偏高情有可原;产业资本在2008年10月、2014年4月均出现较为高额的减持,这反而是市场回暖的信号;2013年6月,因钱荒带来的流动性紧张也导致了减持激增,流动性冲击的逻辑与当前的股权质押问题异曲同工。这与2014、2015年的监管行为有所不同,有利于行情后续行情的健康开展;部分业绩支撑较弱的热门股估值已经相当高了,短期积累了大量浮盈,后面市场的信心可能会逐步减弱;随着行情的展开,不同资金主体参与的深度不同,各方资金筹码分布对比发生较大变化,博弈格局也随之不同。从市场的各类资金主体的动态来看,虽然部分产业资本确实存在上涨后减持的行为,但是从总量上看,处于正常波动。从个人投资者来看,2月18日到2月22日新增31.61万人,环比大幅上涨53%,两融数据仍处于强势增长,个人投资者总体偏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