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恶毒”后妈

黑龙江省建三江垦区一名4岁女童凡凡(化名)疑因遭继母虐待致全身多处重伤,正在医院ICU接受治疗。凡凡家附近邻居则证实,曾经听到女童被体罚。建三江公安局副局长表示,已按照刑事立案处理。(4月28日《新京报》)

虐待童天理不容、法律不容,相信虐童的恶行者会受到法律的惩罚。后妈虐待孩子的报道屡见不鲜。很多人不禁会问,为啥后妈都这么恶毒?

其实,就虐待孩子而言,继父养父并不少见,亲生父母也干过。可唯独继母背上了“恶毒”的名声,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生物共性导致虐童事件多发。英国神经犯罪学家阿德里安·雷恩教授写过一本书叫《暴力犯罪》,其中对继父母虐待非亲生孩子的行为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该书认为,基因相关度和杀人罪行之间正好成反比。两个人的基因越是不一致,他们互相杀戮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孩子和一个毫无血缘联系的人生活在一起,那么遭遇不测的可能性要11倍于那些和亲人相濡以沫的其他人。换句话说,继父继母与非血缘子女之间,是天生相互排斥的。这是人类的生物共性使然。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种族及不同文化背景下,世界各地都有大量的关于恶毒继父继母的童话、神话以及民间传说,说明继父继母虐童,是世界共有现象。这些现象通过世代相传的文学形式表现出来,其目的是要帮助人们认识人性的复杂性,让大家对继父母虐童现象保持警惕。

传统观念的影响使人们对后妈群体怀有偏见。中国传统文化崇尚“男尊女卑、男外女内”。“主内”的女性生儿育女、相夫教子,成天面对的是生活中鸡毛蒜皮的琐事,无法像“主外”的男性那样洒脱、大度,因而留下了工于算计、刻薄、恶毒的印象。所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最毒妇人心”之类的偏颇说法就加到了女性身上。若遇上后妈对继子女要求严厉苛刻,“恶毒继母”的坏名就难以避免。其实,世上称职的后妈不少,只因“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后妈尽心抚育继子女,难得被宣扬,而一旦发生虐童事件,自然会传得沸沸扬扬。因此,从小到大,大家都耳闻目染过不少恶毒后妈事例。在传统偏见的影响下,大家自然对继母怀有成见,认为世界上的后妈都是恶毒的。那些称职优秀的后妈,都被继母皆恶毒的有色眼镜过滤掉了。

部分女性的人格缺陷是虐童的原因之一。一些女性存在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或是说有某种人格障碍,比如自卑、抑郁、怯懦、孤僻、冷漠、悲观、依赖、敏感、自负、自我、多疑、焦虑或对人格敌视、暴躁冲动、破坏等等,这些都是不良的心理因素。这些不良心理因素在血亲子女面前,能被冲淡或暂时隐匿,较少暴露发作。但是面对非血亲子女时,这些负面心理因素,在一些条件下可能会被激发,变成不可控情绪。尤其是孩子不听话或不服管教时,更易导致烦躁心理,一旦控制不住,不良情绪就会以暴力方式倾泻到孩子身上,给孩子带来伤害。

父亲、丈夫角色不到位助长虐童行为。不少继母虐童案的背后,都有一个不称职的父亲。丈夫平时对妻子言听计从,不太关心孩子。可以说,后妈如果没有孩子亲爹的纵容默许,是不会毫无顾忌地虐待孩子的。此外,不少再婚家庭,夫妻关系多少存在一些隔阂,感情并不十分融洽,家庭氛围也不太和谐。爱能软化坚硬的心,传递美好和温情。在缺少爱的家庭中,女性感受不到爱的美好,因而也没有足够的爱迁移到丈夫带过来的子女上。在凑合着过日子当中,女性会有怨气需要排解,所以弱小的儿童往往成为发泄对象。

应该说,儿童受社会关注和多部法律的保护,他们无论处于何种环境,都应该是健康无忧,快乐成长的。但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虐童的问题,很多时候是赤裸裸的暴力犯罪,应该受到法律的严惩。可却往往被当做家庭问题淡化处理。虐童者没有得到法律的严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恶行者的气焰。同时,不时发生的继父母虐童案例,在不断警示为人父母者,若夫妻感情破裂,一定要妥善处理孩子的抚养问题,要小心那可能会挥向自己未成年孩子的罪恶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