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剧中的宋仁宗赵祯高度还原历史,值得一观

“千古第一仁君”——宋仁宗赵祯

最近古装剧《清平乐》正在热播,引来各方网友热议。这是一部以北宋“仁宗盛治”时期为时代背景,讲述宋仁宗的家长里短以及他垂拱治国的历史剧集。

素有“千古第一仁君”之称的宋仁宗赵祯,是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在位长达四十二年。他在位期间因广施仁政,名臣辈出,君臣和睦,经济繁荣,科技发达,文化灿烂,社会稳定祥和,深得百姓的爱戴。

宋仁宗剧照

他死后,不但本国的许多百姓痛哭流涕,甚至连邻国(辽国)的国君和百姓也为他悲伤落泪,这般待遇可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据《宋史》记载,赵祯驾崩后,“京师(开封)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就连偏远山区的老百姓也是哀悼连连。据记载,当时有官员前往四川出差,途经剑阁,竟然看见山沟里的百姓也头戴孝帽,哀悼宋仁宗的驾崩。

宋仁宗驾崩的讣告传送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大辽皇帝耶律洪基更是情难自抑号啕痛哭,还扬言要给仁宗建衣冠冢,寄托哀思。更神奇的是,从此以后辽国历代皇帝“奉其(宋仁宗)御容如祖宗”,“千古第一仁君”的名号果真不是白叫的啊!

宋仁宗剧照

在观剧的过程中,也许有不少人会在心中思量,此剧所述符合史实吗?就我的观感而言,这是一部总体上高度还原北宋生活风貌的历史题材剧集,若论它有几分纪实成色,大约有七八成忠于史实,两三成纯属戏说吧。

这部剧的最大看点其实不在于“道服化”的精致点缀,而是在于它重现了“仁宗盛治”那段太平盛世时期,皇家、士族和平民百姓的生活风貌。

我们想要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理顺它的走向,就得找到线头儿。那段历史的线头就系于当时天下共主——宋仁宗赵祯的身上,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刘太后、宋仁宗、曹皇后 ,剧照

封建年代,皇帝的一举一动会给整个社会造成“蝴蝶效应”,动辄牵动四海八荒,所以帝王无家事,帝王的家事也是国事。上行下效的垂范效应,既是皇权威严的体现,也会在无形中反过约束着当权者的言行举止。

宋仁宗赵祯出身与“狸猫换太子”传闻释疑

我们先从民间传闻以及《清平乐》剧中关于宋仁宗的出身记述,解析宋仁宗身世疑团,以正视听。

宋仁宗赵祯的身世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民间传闻他是“狸猫换太子”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不少人深信不疑。据《三侠五义》中记载,赵祯刚从母胎分娩出来,生母李宸妃就因疲惫过度而昏厥,随后婴儿被神宗皇后刘娥串通内监,用剥皮狸猫掉包换走。

赵祯长大后被立为太子,最后君临天下,但是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李宸妃,后来包拯勘破“狸猫换太子”一案后才明了自己的身世,并迎回流落民间的生母李娘娘。

刘太后剧照

历史上真的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吗?其实这个故事是假的,《清平乐》剧中关于宋仁宗身世的记述才是接近史实。

我们从故事中的人物生活在世的时间上来比对便知真伪。宋仁宗赵祯(1010~1063)从公元1022年开始登基,1063年去世。包拯(999~1062)是在1027年才进士及第,然后短暂担任了几年知县,后来因为父母生病就辞官告假回老家照料双亲了。

一直到父母相继病亡,并且守孝期满后,包拯才赴京听候调遣,这时已是1037年,包拯当年获授天长知县,后来才一步步高升。但是,此时宋仁宗的生母李宸妃(987~1032)和皇太后刘娥(969~1033)已经过世四五年,所以不可能出现包拯断“狸猫换太子”一案的历史事件。

李娘娘剧照

《清平乐》中记述宋仁宗赵祯是李宸妃所生,出生后被皇后刘娥抱去哺养,并且是得到赵祯父亲宋神宗的默许,这点符合史实。因为赵祯的生母当时只是皇后刘娥的侍女,而刘娥当时不管在生活上,还是在政务上,都给宋神宗带来很大的帮助,所以深得神宗宠爱。

刘娥因多年没有子嗣,早有“借腹生子”之意,所以有意促成年轻貌美的侍女李氏为神宗侍寝,终怀上龙种。分娩后赵祯被刘皇后抱走抚养,李氏不敢声张,这也是事实。一者慑于当时刘娥势大;二者有神宗的默许,毕竟刘娥的学识和政治才华是李氏无法比拟的,所以神宗当然乐意皇子跟着刘后长大成人,这更有利于将来继承帝位。

晏殊劝宋仁宗不要去见生母李娘娘

据史料记载,刘娥因为自己年纪大,后来叫自己的好姐妹杨妃帮忙哺育小皇子。杨妃实际上成为与宋仁宗感情最深的养母,也就是剧中赵祯口中所称的“小娘娘”。但是,杨妃在《清平乐》中却鲜有提及,一些本是由她提出的主张在剧中被嫁接到其他人身上或者淡化了。

比如,剧中讲述宋仁宗是从乳母盛姑姑口中获悉生母是李宸妃,为此,他不顾一切独自跑去探望驻守皇陵的李宸妃住处,结果途中被晏殊拦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悻悻而归。这段纯粹就是戏说,历史上的实情是刘娥(太后)去世后,“小娘娘”杨太妃才把生母的事情告诉宋仁宗的。

《清平乐》剧中宋仁宗感情戏码辩真

剧中关于宋仁宗与后宫嫔妃们的感情戏码也是大体上忠于史实,但是在细节余枝方面则是移花接木纯属戏说。

郭皇后与杨、尚二美人发生争执

比如,剧中讲述郭皇后与恃宠而骄的杨、尚二美人争风吃醋发生争执,后来郭皇后误伤赵祯,以致被废后位,这是史实。

杨、尚二美人被逐出宫也是史实,但是逐她们二人出宫的并非剧中所说的宋仁宗赵祯,而是宋仁宗养母杨太妃(即“小娘娘”),她认为杨、尚二女品行不端,担心她们魅惑了赵祯。当时观剧发现弹幕上有网友不明所以,还骂主角赵祯是渣男,说上一秒还护着杨、尚二人离开,下一秒就把她们逐出宫,翻脸太快,其实这是剧本没编好。

另外,剧中所述另立曹丹姝为皇后,是大臣们商议后全票通过的结果,这与史实也是有出入的。据史实,曹丹姝被立为皇后,最主要还是杨太妃决断的,毕竟当时儿女婚事是由父母做主的,皇帝也不例外,大臣们也就是被告知并且附议而已,在立后问题上并没有多大话语权。

曹皇后和宋仁宗

曹皇后终其一生都没能赢得宋仁宗的宠爱,这点符合史实。但是剧中描述,诸如婚后五年这对帝后才首次圆房,五年间圆房契机出现时,屡屡发生意外,而且有意把他们几年内不圆房的原因归处于两人性格傲娇,或者仁宗防范曹皇后,这些大多是剧情需要编造的,戏说成分占多数。

据史实,曹皇后不得宠爱,主要原因是宋仁宗好色多情,钟爱美貌女子,而曹皇后颜值在她们当中委实过于平凡。

曹皇后剧照

《清平乐》对宋仁宗的“恭俭仁恕”记述如实吗?

剧中对“千古第一仁君”宋仁宗的性格刻画,也很贴近史实,尤其是在表现仁宗的“恭俭仁恕”方面很到位,大多基于史实,也引述几则仁宗轶事佐证了这一点。

比如,有一次宋仁宗和大臣们在垂拱殿议事,大臣们在下面争论不休,时间太长仁宗口渴了,频频回头望侍从,想让他端上茶水。可是,侍从因困顿正在打瞌睡,他不忍心侍从被发现失职而遭受责罚,只好一直忍着口渴,不露声色,后来才来到嫔妃处大口灌饮。

又如,有一天夜里他肚子饿了想吃羊肉汤,可是转眼想到此例一开,生怕厨子夜夜都要杀生,以备不时之需,更怕将来子孙效仿,铺张浪费,于是就忍了一夜。

另外,

他与大臣们议事,意见相左时,哪怕大臣们顶撞他,他通常也是和颜悦色,很少像其他帝王那样龙颜震怒当场责罚。

范仲淹叩门怒斥

比如,废拙郭皇后一事,以范仲淹为首的谏官们认为不妥,在殿上向宋仁宗谏言阻劝,宋仁宗没有采纳。后来范仲淹又带领一帮官员去宋仁宗寝宫门口,叩门怒斥,宋仁宗依然稳坐屋内没有动怒,还在云淡风轻地品茶,思索对策。

结语

总而言之,《清平乐》这部北宋古装剧,基调平缓舒雅,台词还算精炼,制作也精良,大体上忠于史实,也能准确体现出宋朝天子与士大夫共天下的政治角力格局,是一部值得一观的剧集。

倘若能用多些篇幅描述剧中历史名人及其名作,如: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学生必背的名篇诞生前后的历史故事,就更好了。

课本背诵默写名篇作者天团

毕竟一部电视剧存在的意义,不只是为了煽情后赚观众一把眼泪,又或者搞怪博取观众开怀一笑,更重要的是应负有对文化传播、文脉传承、审美认知等方面有积极引导作用,这样才能成为优秀的文艺作品。

—END—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