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天下只负一人:革命烈士林觉民写给妻子的绝笔信《与妻书》

每一封书信背后都有动人故事,用书信打开历史,以书信感动人心,见字如面。

林觉民(1887年—1911年5月),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中国民主的先驱,革命烈士。他的哥哥叫林长民,是著名建筑师、作家、诗人林徽因的父亲。

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后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后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与妻书》是清朝末年革命烈士在1911年4月24日晚写给妻子的一封绝笔信。1911年,林觉民受同盟会第十四支部派遣回闽,联络革命党人,筹集经费,招募志士赴广州参加起义。他依依不舍地告别家人,率第一批义士从马尾港上船赴香港。广州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的前三天,即4月24日,林觉民与战友在香港滨江楼同宿。待战友们入睡后,他想到自己的弱妻稚子,他和妻子的婚姻虽然是父母包办,但两人感情深厚、琴瑟和鸣。对于即将到来的生死未卜,林觉民在一块白方巾上给妻子陈意映写下这封最后的家书。


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两封信在半夜里塞进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发现这两封信。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爱。他把家庭幸福、夫妻恩爱和国家前途、人民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对妻子亲人的爱和对国家人民的爱连为一体,阐述一个深刻的道理:没有国家和人民的幸福,就不会有个人的真正幸福。全文感情真切,笔调委婉动人,读后令人荡气回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下面是译文:

意映爱妻,见字如面:

今天,我用这封信与你告别。写这封信的时候,我还是人世间的一个活人,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成为阴间的一个鬼魂。此刻,我写着信,泪水和笔墨在一起流。写不下去时,总想着不写了,又怕你不了解我的心思,以为我忍心抛下你去死,以为我不知道你不想让我去死。所以,我忍住悲伤,为你写下这些话。

我非常爱你。正是因为爱你,才让我有了去面对死亡的勇气。自从和你在一起,我就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但是遍地的血雨腥风,满街的财狼恶犬,又有几人家人能称心如意地过日子呢?我只好用爱你的心,去帮助天下人都能爱其所爱。所以,我才敢先你而死,才选择了离开。你要理解我的心思,在悲伤之余,也以天下人为念,你一样会乐于牺牲了我和你个人的幸福,为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的。你,一定不要悲伤。

你还记得吗,四五年前的一个晚上,我曾经对你说:"与其我先死,还不如你先死。"你刚听到这话就生气了,后来经过我反复解释,你虽然不认为我说得对,但也不再说话。我的意思是说你身体瘦弱,一定经受不住失去我的悲痛,我先死,把痛苦留给你,我于心不忍。所以,所以我宁愿让你先死,让我来承受悲伤。唉!谁知道最终还是我要比你先死了呢?我是真的不会忘记你的。刚结婚的三四个月,正好是冬天月圆的日子,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我和你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现在回想起来,却只剩下脸上的泪痕。

我又想起六七年前,我逃亡之后回到家中,你哭着跟我说:"希望你以后再有远行,一定要告诉我,我愿意和你一起走。"我当时也答应了你。十几天前我回家,就想着跟你说说这次的远行,等到和你相对时,却又说不出口。何况你又怀孕了,我就更担心你禁不住悲伤,所以我只好天天呼酒求醉。唉!当时我内心的悲伤,是不能用笔墨来形容的。

我当然愿意和你相守到老。但看看今天的社会吧,天灾可以要人命,盗贼可以要人命,列强瓜分中国的战祸可以要人命,贪官污吏祸害百姓还可以要人命。我们这一代人生在现在的中国,无时无刻不在面对死亡的威胁。到那时让我眼睁睁看着你死,或是让你眼睁睁看着我死,我能怎么办?你又能怎么办?就算是我们没死,又可能夫妻离散不能相见,相隔两地望眼欲穿化骨成石,你想想古往今来谁见过破镜能够重圆的?这比死更痛苦的事,你又能怎么办呢?现在,我和你能双双健存于世不过是幸运罢了,天下不该死的死了、不愿分而分了的人,多到不计其数。在我们相爱的世界,又怎能忍受这一切呢?

这就是我之所以敢率性赴死而不顾你的原因。我现在死而无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小儿依新已经五岁了,很快就会长大,你要好好抚养他,让他学我的样子。你腹中的孩子,我猜是个女儿。女儿长得一定像你,我的心里特别宽慰。也没准又是个男孩,那就也让他以父亲的志向为志向,那我死之后,这世界上就还有两个小林觉民在了。太好了。太好了!我们家以后的日子会很贫穷。贫穷算不上什么苦,清静过日子而已。

现在,我的话说完了。我在九泉之下已经远远听到了你的哭声,我会和你一起哭的。我从前不信有鬼神,现在却又希望它真的存在。现在也有人说真有心灵感应存在,我也希望这是真的,那样我死了以后,我的灵魂还能依偎在你身旁,你就不用因为没人陪你而悲伤了。

我以前没有把我的志向告诉你,这是我的不对。但跟你说了,又怕你天天为我担忧。我为国牺牲百死不辞,可是让你担忧,又确实是我不能忍受的。我实在太爱你了,所以对你,我唯恐有考虑不周的地方。你幸运地嫁给了我,却又如此不幸地生在了今天的中国。我幸运地娶到了你,却又如此不幸地生在了今天的中国!这让我终将不忍独善其身。

唉!纸短情长,写不完的千言万语,你可以沿着我的思路看到。从今天开始,我就再也见不到你了。你想我的时候,就到梦中与我相会吧。

1911年4月24日

胡歌饰演的林觉民

这不是一封普通的家书,诚如鲁迅先生所咏:"无情未必真豪杰。"英雄战士、志士仁人,他们也是人,也有丰富的感情世界。林觉民写这封信的时候,年近二十五岁。风华正茂,临巾絮语,也正当儿女情长。

当然,这封信也不止都是儿女情长,我们也可以在信中看到林觉民对于当时中国现状的担忧。作为一个矢志拯救国家民族的革命者,林觉民在尽情倾诉夫妻之间至爱的同时,畅叙了儿女情必须服从革命事业的至理,将一已之爱扩展到普天下人之爱,表达了牺牲个人幸福,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崇高情怀,情理浑然交融,深情大义与英雄壮怀同辉,给这封信带来了政论的色彩和战斗的品格,堪为志士增色,为弱者壮胆,义无反顾地为祖国献身。生与死,妻与儿,国家、民族与人民,无不牵动着他的心魄,其万千思绪,如春潮荡漾于心海,

散文的形式正适宜他尽情地表达这丰富、复杂的感情。追忆往事,不需依时间先后为序,一件往事似信笔拈出,每一笔都流注着作者炽热的血液,饱含着他对革命、人生的崇高信念。

而林觉民的妻子陈意映在林觉民牺牲后,因无法承受丧夫之痛的沉重打击,一度意欲轻生。在林觉民的父母跪求下,她才强忍悲伤、痛苦的活下来,但终因悲伤过度,在1913年病逝,年仅22岁。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在电影《辛亥革命》中胡歌饰演的林觉民:


播放

暂停

进入全屏

退出全屏

00:00

00:00

重播

刷新

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