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个方子,千金难买

中医药有几千年的历史,能下的药方基本上是安全、方便、有效的。毕竟,风浪冲沙,数亿人亲自证明,这种效果是可以保存的。

今天,我为大家整理出了万年名方,如益气补血、补肾止咳、祛寒除湿、失眠、落枕等所有的药方都详细到了系统,非常实用!

养血第一方:四物汤


一年的计划在春天。春天的健康保健可以使你健康一整年。春天的三个月是万物发芽的季节。肝脏是生长的主要来源。只有肝脏得到良好的营养,它才能健康。肝藏血,养肝补血。


著名的四物汤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见于晚唐医书,后来又发表在我国第一部国家药典——宋代太平惠民和记局方剂中。四物汤是一种补血汤,见效快。


[配方] 18g,当归18g,白芍15g,川芎9g。


[功效]补血,活血,滋润滋养头发,改善苍白肤色,粗糙肌肤等。


[处方]当归能缓解妇女经前疼痛和腹胀,并有助于缓解抑郁症。地黄含有甘露醇、维生素A等成分,能增强当归活血活血的疗效。Ligusticum chuanxiong能促进血液循环,祛风,富含维生素E。白芍能增强细胞免疫,丰富气血。


[制备]既可用于简单的开水,也可用于炖鱼、炖肉。


四物排骨汤


一。排骨洗净切碎。烫一下,舀起来;


2。当归、地黄、Rhizoma Chuanxiong、Radix Paeoniae Alba洗净后放入滤袋;


三。把瓦罐里的水烧开,把所有的材料都放进去,放在火里烧开,放入纸壶里煮一个小时,然后加盐调味。


补肾方:六味地黄汤


这个处方已经流传了近两千年。它是宋代博士张仲景创作的。宋代儿科医生钱毅在肾气丸的基础上,从中减去桂枝和乌头。它可以治疗老年人的许多疾病,如肾虚、耳鸣、脱发等。现在市面上有六种地黄丸。它们可以在家煮。很简单。



[配方]熟地15g,山茱萸12g,山药12g,丹皮10g,泽泻10g,茯苓10g。


【功效】滋阴补肾,治疗肾阴虚证引起的乏力、牙痛、牙齿松动、口舌酸痛。


【方剂】本方以地黄、滋阴补肾、补肾生血;山茱萸温补肝肾、涩精益气;山药健脾、调遗尿症为三补。丹皮凉血清热泻肝肾火,泽泻、茯苓水润。


【准备】加水同煎,去渣,取汁。


[给药]每天一剂,两次。


益气方:四君子汤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必然导致气虚。第一个益气方是四君子汤,来源于宋代太平惠民药监局的方剂。因为这四种药草都属于平文药草,不热不燥,性质温和,不偏不倚,故得名于古代“君子以中和”之意。四君子汤适合所有年龄段,但不推荐5岁以下儿童饮用。


【配方】党参9g,白术9g,涪陵9g,甘草6g


【功效】是益气的基本方剂。


[处方]党参具有益气健脾、健胃的作用;白术具有健脾燥湿、运脾的作用;茯苓具有润湿健脾的作用,以促进健脾祛湿运湿功效的增强;甘草、甘草、温甘草可以调节各种药物,使之共同发挥健脾益气的功效。


[方法]不仅可以简单的用开水冲泡,还可以用来做排骨汤。


一。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生姜、红枣等所有材料稍洗,放入砂锅中,加水浸泡20分钟。


2。把暖气调低30分钟。


每天2-3次。


润肺止咳第一场:秋里霜


据说秋里霜是宫廷秘方。从唐朝起,皇帝就开始使用它。直到清朝被御医带出皇宫,才流传开来。


[配方]鸭梨6个,红枣80克,冰糖150克,生姜20克,蜂蜜80毫升。


[功效]清火止渴,润肺止咳。


[方洁]梨润肺,枣养血,姜暖胃,蜂蜜养神,滋阴润肺,通便明火。对女人来说是一种很好的饮料。


[方法]


一。将干红枣洗净,切核,姜去皮,切成细丝,梨去皮,将擦板放在锅上,将梨搓成梨膏和梨汁。


2。将红枣核和生姜、白糖一起放入锅内和梨汁中。


三。盖上锅盖,用小火煮30分钟左右,然后用漏网舀起捣碎的梨,再用另一个勺子压,挤出更多的果汁。


四。将红枣和姜丝挤出后弃去,只留梨汁在锅中,用最小的热度继续煮约1小时,直到梨浆变浓,然后冷却。


5个。在梨汁中加入蜂蜜,放入密封的罐子里。


第一方:惠琼山


俗话说:“湿是许多疾病的关键,湿甚至使疾病恶化”。惠琼散是以宋代太平惠民和记局处方中的神灵白术散加减法为基础,副作用小。


[配方]鸡内金3G,人参10g,小豆15g,薏苡仁15g,扁豆10g,茯苓10g,桔梗6G,砂仁6G,山药15g,莲子10g,甘草6G


[功效]湿、痰、头面部油腻、水肿、肥胖。


[方洁]人参:解决气虚;鸡内金:据《本草纲目》记载,鸡的脾胃用来运化水谷精气,特别是祛湿,主要解决脾虚胃虚;砂仁:祛湿开胃,温脾止泻,解脾虚胃虚;桔梗:促进肺、咽、痰。解决肺、胸闷问题;山药、莲子:滋阴补肾;红豆、茯苓、茯苓、白扁豆:促进水湿;甘草:混合各种药物。


[方法]


一。把所有的药草都洗了煮了。用高热把它们煮沸,直到水沸腾,然后转为低热。


2。烹调前20分钟放入冰糖,继续烹调直到冰糖融化,然后熄火。


失眠第一方:酸枣仁汤


在古代没有安眠药,人们如何治疗失眠?医学圣人张仲景有一个千年名方——酸枣仁汤,对失眠有很好的调节作用。有一个配方:酸枣仁汤治疗失眠,川穹知草茯苓汤,养血消烦,清热解毒,清风如梦。


[配方]算造仁(炒)15g、甘草3g、知母、茯苓、传雄各6g。


【功效】养血安神,清热止痛。主治:肝血虚、虚热失调、虚证失眠、心悸等。


[方] Zizyphus spinosus味温和,味甘酸甜,养血养肝,利心安神,收汗;Ligusticum chuanxiong,温热辛味,能活血气血,疏肝疏肝;知母、寒寒、味苦、湿质。能清热降火,滋阴消烦;茯苓性温和,能安神养心;甘草清热,调和各种药物。多种药物合用,滋阴养血,清热降火,调血安肝,安神祛烦,治疗肝血不足、虚热失调、内乱,肝阳虚上转引起失眠证。


[方法]把药放入冷水中浸泡1小时,然后放砂锅中加水淹没草药高出2-3cm 大火煮开,中小火煮20-25分钟。分3次温服。


润昌扬威第一场:司马堂


四磨堂是宋代皇宫常用的御药。后来被列入宋代医家名著《济生芳》、《明朝痘疹金镜》。这一著名的名字迅速传遍长江中下游地区,并逐渐形成了一种传统习惯:出生一周后,无论男孩女孩生病与否,都会给他取四磨堂。这样,孩子长大了就不会再肚子了,肠胃都很好。这一习俗从民间流传至今已有1000多年。


【配方】木香、枳实、槟榔、黑药


[功效]对胃肠道疾病疗效显著。


[方] Muxiang可益气止痛,健脾消食;枳实可理气止痛,消肿消肿;中药可通气止痛,散寒止痛;槟榔可导滞,杀虫促水,而四药合用,能理气活血,疏通经络,调和脏腑,从而恢复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完全符合中医“气要上下,气要逆气”的理论。而且由于它是纯中药,见效快,对于治疗儿童胃肠道疾病,对老年人消化功能障碍有较好的疗效。


[方法]四味药物先磨浓汁再和水煎服。


化痰第一法:二陈汤


二陈汤是我国著名的治痰方剂,因其用药简单、疗效显著而广为流传。它最早见于宋朝的官方方剂书《太平惠民和记局方剂》,距今已有数千年。



[方]半夏(七次煎洗)5两,桔子5两,白茯苓3两,甘草(烤)12/2。


[功效]干湿健脾,化痰止咳,理气平衡。


[方]半夏属干、湿、痰、胃;橙皮为干、湿、痰、胃;茯苓湿,脾健脾解毒;生姜冷凉恶心,可帮助Pinellia ternate、桔皮转痰、胃,可使半夏中毒;同时燃烧甘草来滋补中气,润肺止咳,调和各种药物;黑梅味酸,收敛肺气,而甘草酸又甜又阴,从而防止半夏、桔皮和茯苓的干燥和渗透,益消气养阴的性质。


[方法]以上组方药材,加生姜3克,乌梅1枚,用水煎服。


落枕第一面:葛根汤


在《伤寒论》中,中医张仲景曾说:“日病,颈背葛根汤多壮才是大师。”“太阳病”是外感感冒,而“颈背有多强”则是落枕的症状。越轻的一个越多,重的三个可以减轻。


【配方】葛根30g,麻黄6G,桂枝6G,烤甘草6G,白芍6G,红枣3片(碎),姜3片


[功效]出汗,解毒,促进身体,放松肌肉。


[方洁]葛根能通津液,润筋脉为君;麻黄、桂皮能散风寒,流汗,化瘀为臣;牡丹、甘草能生津液,止痛为辅;姜、枣能调和脾胃养胃,并促进脾胃益气。所有药物共同作用,起到出汗、缓解症状、促进机体放松肌肉功能的作用。


[方法]上七味,以水1升,先煮麻黄、葛根,减至8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再煮取30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150毫升,覆取微似汗。


驱寒第一方:当归姜羊汤


雨水多,有关节炎的朋友都会受苦,如果走不动怎么办?在食疗调理方面,最受推荐的祛寒养气养血的经典配方是“当归姜羊汤”,医学圣人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用了2000多年,效果和口感都很好。


【配方】当归20g,生姜45g,羊肉500g


【功效】祛寒保暖,益气补血。适用于关节炎患者和贫血患者。


[处方]当归可直接补血。生姜能暖胃散寒,恢复脾胃功能。羊肉老少皆宜。


[方法]

一。把羊肉洗干净,放进锅里,赶紧烧开。立即取出并清洗血泡。切成块备用。


2。将生姜切成薄片,洗净当归,用纱布包扎,然后全部放入砂锅。


三。加水后,先用火烧开,然后用文火炖一个半到两个小时,直到羊肉煮烂。


四。取出当归和生姜,适量加盐等调味品,即可喝汤吃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