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岁以后,谁才是最亲的人?当你知道的时候,已经晚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纵观漫漫人生路,个体将会在漫长的旅途中遇到很多的人:有的人与我们将心比心,十分亲密;有的人若即若离,似有似无;有的人则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总的来说,能够亲密的人是很少的。

然而,一旦与某个人建立了亲密的社会关系,就会在一生当中都存在着矢志不移的牵绊,彼此心心相依。

个体处于不同年龄时,相对会有不同的亲密关系。当我们到了七十岁之后,和谁的关系最为亲近呢?

从心理学角度看亲密关系

我们在社会当中进行的交往,尽管很多时候是要进行内心的深入交流的,但是总的来说,其实交往还是基于一种互惠基础上的交换的。比如,我们在与人交往之前,总是会去考虑其所具有的吸引我们的地方,无论是本身的人品还是其具备的财富、声望以及权力。

当我们想要与一个人建立关系时,肯定还是注意到了他们身上吸引我们的点。

而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当个体与关系亲密的人相处时,他们会处于一种更加轻松、惬意的状态之中,因为他们放下了戒备,展示的是最为真实的自己。

当然,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其身边的亲密关系会发生变化。

当个体处于婴儿阶段时,最为亲密的社会关系当然就是自己的父母,甚至可以说,此时的父母是他们的全世界都不为过。对于个体而言,亲密关系产生以及变迁的时间点有三个,首先是童年时期,即前文提到的婴儿时期;其次就是青春期;最终就是成年之后。

当个体逐渐成长,进入了青春期之后,便会渐渐拥有自己的想法与世界观,所以此时的青少年一般来说比较叛逆。他们会在学校、家庭以及邻里当中寻找各种自己认为亲近的社会关系,并且与之进行交往,他们此时便是自己心中最为亲密的人。

而当个体逐渐成熟,到了成年之后,他们会组建自己的家庭,然后成为丈夫/妻子、父亲,承担更多的责任。此时他们最为亲密的人便成为了自己的伴侣和子女。

所以我们可以得知,个体的亲密关系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阶段性、变化性较强的社会关系。

确保自我适应能力

所谓亲密关系指的是两人之间的内心距离,并不一定在两人之间就从不会出现冲突和争吵。

既然真心实意的将对方当作是我们人生当中的一份子,那么在遇到一些意见不一的情况时,争吵和冲突就会是不可避免的。

最重要的是,当我们进入社会当中,我们会逐渐发现,生活并不仅仅是我们一个人的,而是涉及到身边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所以在做很多决定之前,就会去思考更多。

和许多社会关系初识时,也许自己会感到一些不适,这也是十分难免的,因为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此时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调整与适应。

只有这样,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才能从陌生变得熟悉,从熟悉变得亲密无间。

心理学相关研究证实,当个体在无意间看到“父母”、“兄弟”、“情侣”等词语或概念时,反应速度会比平时更快。

而当我们看到另外的表示社会关系的词汇诸如“同事”、“同学”等时,便并不会有什么明显的变化。这一表现被心理学专家称为“爱人参照效应”。

这就证明在我们潜意识当中,我们已经将这些关系的人们当作是与其他社会关系截然不同的关系了。

尽管他们都是十分重要、十分亲密的社会关系,但是毕竟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所以内心和情感只能将这些亲密关系进行一种分类与排序,否则过多的亲密关系会让头脑感到疲惫。

比如说,很多人在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之后,生活的重心就会偏移至家庭尤其是子女身上,对于往日的好友、亲密的父母相对不会像之前一样亲近。

这并不是说他们不再重视这些人,而是与他们需要将这些亲密关系有序的进行排列。

所以当我们到达七十岁之后,其实最亲近的人是我们的另一半。因为只有他们才是陪伴我们一生的人,几乎大半生都是与他们一起度过的。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