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帮助孩子面对校园社交圈

父母如何帮助孩子面对校园社交圈

文/张寒军

进入幼儿园之前,都是由家长养育着,基本没的受到陌生环境,陌生人员与陌生同伴的挑战,基本上就是温室里的花朵。但从进入幼儿园起,孩子就进入了人生中第一个社交圈。但是这一阶段,由于孩子的思想还没独立,大部分孩子都会听幼儿园老师的安排,而且基本是老师全程陪护,所以孩子的社交只是一种初级阶段,发生孩子之间的恶意打闹比较少。但比较少不代表没有,比较少也不代表家长不用关注。最最关键的是在小孩还愿意与你沟通的时候,不要错过机会,要养成孩子将愿意把学校里面的情况与家长交流的习惯。

这个习惯从幼儿园开始,家长就应该有意的培养。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最愿意将幼儿园里面各种各样的事讲给大人听;到了小学,有些孩子愿意把在学校遇到的问题给家长说,但如果前几次说了家长处理不当,那他后面就不说了;等到了初高中,很多孩子都不愿意与家长说了,一进屋就把门一关;他们宁愿与同学在一起说。但如果幼儿园就建立孩子与家长沟通的良好习惯的话,可能初高中仍旧与父母有很好的沟通,这样就能解决很多思想与学习方面的问题,让孩子与家长都少受痛苦,少走弯路。

幼儿园时期,在接送孩子回来的路上,或是晚上茶余饭后,甚至睡觉前,父母就可与孩子聊幼儿园里发生的事,例如今后玩了什么游戏,怎么玩的?是否可以在家教爸爸妈妈一下?幼儿园里有没有喜欢的同学,有没有调皮的同学,怎么调皮的?有没有开心或不开心的事?今天吃的什么菜?什么样的饼干?甚至是孩子之间的打架,矛盾等,孩子说多了,自然就会说出来。这种聊天一方面提升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了孩子与父母的沟通,第三方面及时解决孩子思想方面的问题,给孩子以安全感。

到了小学,孩子们的独立思想迅速形成,尤其是三年级之后,孩子的个体思想开始不受老师的约束,并在家庭的影响之下,形成各自独立的性格。这期间,孩子们会形成各自的圈子,甚至是帮派,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社交问题。如孩子们之间会产生友情、帮助、辱骂、打架,排挤、拉拢、告状、打小报告等,甚至开始出现校园暴力,勒索。而且孩子们之间的这些关系,大部分都发生在课后甚至是放学之后,有时候老师是无法深入并处理的,而且每班与每班还不一样。例有的班级是阴盛阳衰;女孩子之间开展各种各样的斗争,而男孩子呢,还没开窍,只知道傻玩;有的班级则是另外一种境况;有些女孩子能把其他女孩子组织在一起, 而有些能把男孩子组织在一起;有时候中间派就会受到语言或交往方面的“威胁”,孩子的游戏、打扮,着装、甚至化妆等都会受整个圈子的影响;这些现象在孩子们中间非常普遍。如果家长不闻不问,可能孩子们都不一定会告诉家长。

小学这段时间,虽然孩子开始形成独立性格,但孩子还是会将学校的事与自己遇到的困难或困惑告诉父母,他们仍旧习惯于依赖与听取父母的建议。家长一定要利用这段时间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过了这个“窗口期”很多孩子就会把自己的心房向家长“关闭” 。这段时期家长要从孩子零碎的话语中,找到背后的问题,最关键的方法家长要尽可能耐心,不要孩子话还没说全说完,就下结论,建议孩子如何如何,或是责怪孩子没有这样那样的做;有时你的建议孩子根本做不到,你的建议他又不得不听;唯一的结果就是下次他不会再给你讲了,免得惹麻烦。遇到类似的事,最好的方法是引导四步法:第一引导孩子将现象说出来,说全说透;第二引导孩子将感受说出来,(家长通常要用共情原则,努力站在孩子的角度来体会孩子的感受,并把这个感受表达出来);第三引导孩子将原因总结出来,因为孩子的视角与家长的不同,他们可能需要家长启发才能发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而不是家长直接分析原因,只有孩子们自己总结的原因,才能使他们真正的理解社会;第四步引导孩子将处理方案拿出来。通常情况下通过前面三步的引导,很多孩子都能自然而然的得出相关的处理方案。如果不行,这时家长再给出自己的方案也不迟。这种引导的过程,就是教会孩子了解社会,面对社会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家长费了心思,那后面的初中、高中阶段,孩子就能安然度过。

孩子进入初高中,迫切需要自己的成长得到认可,他们都认为自己长大了,可以独立出去了,所以大部分孩子尤其对家长的建议与意见,听不进去,即使这些意见是多么的浅显与正确。女孩们开始有自己的闺蜜,并努力向闺蜜靠拢;男孩子们有自己的玩伴,他们就像一群鸭子,要好一起好,要坏一起坏。 孩子们遇到问题,不再首先向家长汇报,而是向同学、玩伴、死党求助。但这并不代表家长就能放弃教育的机会。

这种情况下,家长就不能再强势介入,如果责骂就只会使孩子产生压抑、反叛,甚至自残、自杀或武力伤害父母!压抑使孩子没有自信,懦弱,没有主见;反叛使孩子脱离父母的管教。这个阶段的孩子除了恩威并施之外,更多的是劝慰,努力把自己当成孩子的兄弟、朋友,与孩子一起玩,放下自己的架子,给孩子足够的自尊,给孩子足够的成长与成就的空间,而家长只是配合,这样才能引起孩子的尊重。

当然每家孩子都不一样,家长必须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沟通与教育,教育从来只有内在的规律,没有外在的统一的手法。家长们一定是正视孩子的校园社交圈,帮助孩子认识社会,面对社会,并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