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光影中,映射银幕小康图景

9月、10月、11月这三个月

看露天电影最好的时节

疫情的阴霾逐渐消散,天气也不冷不热,9月27日下午5点,69岁的电影放映员陈益民早早来到前黄镇红星村惠能广场,进行公益电影放映前的准备工作。红星村是个大村,这一天来看电影的人也多,足有200多人。6点30分,在放正片之前,陈益民按惯例先从近年来前黄镇自摄的5部微电影中选了两三部来暖场。《前黄大米》《桑葚红了》《杨桥古镇》……村民们或站或坐,看得津津有味。光影间,折射出乡村电影放映员的漫漫人生路,也将振兴乡村、建设小康的旅途生动展现。

今年是农村电影“2131工程”

在武进区实施的第十年

数十支电影放映队活跃在阳湖大地

引来万千村民共聚广场看电影

已成为武进文化惠民蓝图上

不可或缺的亮丽风景

一路走来,始终坚守在前黄镇寨桥片区田间地头的陈益民见证了露天电影从收费到公益的全过程,放电影这件事情也从一份平常职业慢慢演变为充满情怀的惠民举措。

上世纪70年代,看露天电影几乎是乡村夜间唯一的娱乐活动。每到放电影的夜晚,可以说是万人空巷,全村出动,周边村的人也会赶过来看。由于片源有限,年轻的陈益民常常要在各村之间“跑片”。骑着自行车,有时甚至步行,挑上100多斤的放映设备,不畏寒暑,一次次将电影艺术送到寨桥的田间地头。

到了80年代中、90年代初,乡镇影剧院经历了它的辉煌。在武进,每个乡镇都建起大大小小的影剧院,群众蜂拥而至,看电影、看戏、看演出。陈益民也将他心爱的电影放映机搬到了室内,当起了寨桥影剧院经理。直到2011年,常武电影演出有限公司开始负责武进地区农村电影“2131工程”,62岁的陈益民再次回到村里放电影。

此时的送电影下乡,早已“鸟枪换炮”:5米长、3米宽的标准银幕,配立体声音响,放映效果不输在家看电视,很受村民欢迎。每村每周至少放1部电影,陈益民一人一年就要放108场;闲暇时,他还在本地知名的民间艺术团——雅韵艺术团负责音响与后勤。这两年,结合老本行与新任务,陈益民将雅韵艺术团自导自演、自摄自制的锡剧影片《江姐》《沙家浜》以免费电影的形式送到百姓中间,引起了轰动。

“能在家门口看到声光效果这么好的公益电影,真的很幸福。”村口的露天“电影院”里,58岁的红星村村民、老影迷吴正南说。

星光下,田野畔

村民们边看电影边唠嗑

还有人不自觉地哼唱起了主题曲

银幕上下

展现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丽图景

描绘出小康生活的幸福画卷

融媒体记者 谢书韵

新媒体小编 小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