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MIX系列, Note系列发展史谈小米高端之痛

欢迎点击关注我的头条账号DYtech

,不定期更新分享科技圈热点等事件。有血有肉,有态度。

下面这段文字出自我在MIX 3发布前于知乎相关问题的回答:

“自小米MIX 1以来 全面屏成为市场主流 所有的设计都是为了全面屏服务 现在为了更极致屏占比甚至搬出了所谓滑盖设计。

依然记得当年诺基亚的滑盖手机 手轻轻一划打开键盘的舒适感 大部分反对这类设计的通常都用机械结构不稳定容易出问题的说法 本人看来这是客观存在的 跟传统无机械结构机型相比稳定性肯定差一些 不过以现在的工艺水平 正常使用周期内的顺利工作肯定没有问题 所以也不必太过于纠结 退一步说 多年前的滑盖机型也很少因为机械寿命问题被钉上耻辱柱 反而有很多标志性机型

滑盖是实现全面屏的一个中间阶段 在没有实现屏下摄像头等新技术的现在 用这种解决方案也算过得去 滑盖全面屏也许永远不会是最终真全面屏的解决方案 但它确实是当下最为出彩的那几个之一”

时间拉回到2020年初,如今的我重新审视这段回答,反而感觉自己颇有为小米冲击高端无力表现的洗地之意。尤其是2.13日小米十周年旗舰手机——小米10发布会上,雷军似乎间接承认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在高端手机市场,小米从没有赢过。

2019.2.13 雷军于小米10发布会之际,宣布“正式”冲击高端市场

作为一直以来数码圈的关注者,半个米粉。看到这张PPT时,大多唏嘘不已。这绝不是小米第一次向高端市场投出觊觎的目光。早在2015年初,小米把“发烧”视为自己基因的年代,这样的野心就曾表露。

2015年1月15日&2015年5月 开始

小米Note 顶配版 “安卓机皇”

“小米Note顶配版搭载了史上最强的高通骁龙810 八核64位处理器 ,采用4GB LPDDR4 内存,拥有夏普/JDI 深度定制的最强屏幕,5.7英寸2K阳光屏,PPI高达515。在相机方面,小米Note顶配版采用的是索尼1300万像素光学防抖相机以及高通最强ISP影像处理器,同时配备了顶级芯片的最强HiFi音乐系统,在工艺方面,小米Note顶配版依然使用2.5D + 3D双曲面玻璃和铝合金金属边框的顶级工艺。”

2015年年初,小米第一次尝试着挣脱1999的桎梏,随着发布会上3299的祖传音效,横空出世。它有很多亮点。设计方面,从小米4开始,小米不在奉“没有设计的设计就是最好的设计”,一年前的奥氏体304科普仍旧余音绕梁,3D玻璃设计的小米Note已经摆在面前。2020年来看,我认为它自然足够漂亮,对于一家刚开始着手于设计的公司来说,能做到这样,我认为是难能可贵的。配置方面,除了祖传的旗舰配置,第一次加入Hifi,2K屏幕(直到小米10/Pro都再未搭载)。简单来看,它的配置都是顶级,方面更是打出了安卓机皇的slogan。为了提升新系列的声量,雷军为小米Note系列来了N场发布会,甚至为顶配版本在五月份单独开了一场品鉴会。这些都足以看出小米冲击高端的决心。但这样的梦想收场于骁龙810的糟糕表现所导致的续航,发热等方面的全线崩盘。同时在一些关键配置上,小米Note是不足的。华为Mate7更早配备了指纹识别,更早打出了所谓“爵士人生”的口号。自身素质不过硬,友商夹击,小米Note初代黯然退场。

沉寂一年后的12月26日,小米带来了小米Note2和小米MIX。

小米Note 2 双曲屏商务旗舰

小米Note 2采用的来自LG的5.7英寸1080p OLED显示屏,搭载满血版四核2.35GHz的骁龙821处理器,内置4/6GB内存和64/128GB UFS 2.0闪存,提供一颗800万像素前置摄像头(索尼IMX 268,支持自动对焦)以及一颗2256万像素后置摄像头(索尼IMX 318,F2.0光圈,支持EIS三轴视频防抖),电池容量4070mAh,最高支持18W快速充电。(摘自百科)

这一年,小米花重金请到了梁朝伟代言,用上了当年还是高端机型标配的曲面屏设计,整体配置均衡无短板。从硬件上看,后面Note2的再次失利归咎于LG“抹布”屏的糟糕表现。同时也因为供货问题。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更多的视线,更亮的聚光灯打在了另一款重磅产品——小米MIX


从雷军口中的“概念”手机,到3499起的售价出现在中央屏幕,前后几十分钟时间,或许是小米创业来的第一个高光时刻。圈内外几乎都对小米刷新了认知。尤其是对于全面屏概念,小米是开创者,并用了一系列虽然不够成熟但足够巧妙,能称作黑科技的手段,达成了200多万个像素点亮于一块从未见过的形态的屏幕上。全陶瓷机身,悬臂梁压电陶瓷,超声波距离感应器,突破16:9比例的屏幕……更多不再赘述。所有的所有给小米带来了高光,但也因为自身的原因,无法大面积量产,同时3499的起步价,放在当时的国产高端市场,并不像是一个足够“高端”的价格。小米无疑第一个看到了全面屏时代的光亮,但并没有把握住这样的机会。没有敢于挣脱性价比的束缚,作为一个有开创性的产品,小米MIX也许本可以让小米在消费者心中的高端姿态得以确立,不能说一步登天,作用也一定是巨大的。但MIX的声量或许仅仅在圈内,消费市场激起的浪花和发布会现场的,媒体界的呼声想比,显得微不足道。一句话概括:时至今日,还有多少普通消费者记得小米是全面屏的开创者?

2017年的小米MIX 2亮相时,我已经发现,它已经没有了初代的光芒。

小米MIX 2 UNIBODY全陶瓷机身

它俨然已经放下了身段。为了大规模量产,它想比初代做出了很多妥协。抛弃了全陶瓷设计,抛弃了效果不佳的陶瓷发声技术,等等。我还记得MIX2发布后,有人称赞小米这一系列操作的正确性。诚然,为了向实用性靠拢,小米做了很多在它身上。但市场给了小米当头一棒。彼时各家的全面屏机型已经摩拳擦掌,MIX2本身乏善可陈,冲击高端无力,更像是一个水桶机。虽然也有Unibody版本的惊鸿一瞥,但这样的小众版本依然无法在市场的激烈环境中站稳脚跟。上有更体验更优秀的对手,下有自家劲敌——小米6。3299的起步价格,让很多人大呼“真香”。一时间,性价比的标签被拍在了MIX上,这是小米急需想在高端市场撕掉的标签。可以说,走了一圈,小米走回了原地。第二年的MIX2S,也同样如此。2018年,站稳了高端市场的友商已经开始了其独享的moment。


“那一天,雷军说服了高管…”

19年的小米9,顺着涨价的大潮,涨了价,动了情,对比了友商,玩了一出“说服高管”的把戏,不难看出,小米是无奈的,还在3000元档位忧郁不前。3299变2999的操作,让我们这些消费者直呼良心,但喧嚣过后,是否又有一些心酸呢。连ov都已经开始把目光投向了4k,5k甚至更高价位,只有小米在“感动人心,价格厚道”,“性价比”等标签下活着,虽然足够健康,足够生存,但显然并不是小米想要的,长远来看,也不是合理的。但这一年,小米完成了对产品线的梳理,卢本伟(雾)扛起了性价比大旗,新开的CC系列…无数的证据表明,小米还想再上到那个从未到达的平台。

2020年,疫情之下,小米抢先打响了第一枪。


米10的配置无疑是出色的,除了2K,ip防水防尘级别的缺席。在其他方面,它做到了同价位最佳表现,甚至也能越级对阵一些更昂贵的对手。但最吸引所有人注意的,是3999的起步价。

虽然在微博发布会上多次,这样的价格还是“劝退了”很多性价比粉。这样的价格虽然谈不上绝对性价比,但还能透露出足够的诚意,至少在各家的旗舰新品还没扎堆的当下。小米10的市场表现,依然需要交给市场去检验。

16年底的MIX 1被外界普遍看作冲击高端的最佳时机,但当时的失利仅仅是因为售价吗?或者是激进的设计吗?

那么一年后,两年后的接连失败,也因为售价感动了性价比粉丝吗?

我想,是有一些长久以来的观念,它不仅来源于外界对小米,也源于小米自身的迷茫。影响了产品设计,影响了市场决策等。

路漫漫,祝福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