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到流鼻血的“穿山甲公主”归案,会受到什么处罚?

穿山甲

“穿山甲公子”事件风波未平,“穿山甲公主”炫耀常年吃野味,吃到流鼻血事件,又遭到网友的微博爆料。昨天据深圳市城市管理局官方微博称,该“穿山甲公主”已经归案接受调查。

最近这两起“穿山甲事件”持续占领各大头条与热搜榜,如何保护野生动物的话题再度掀起民众的热议。“穿山甲公主”与“穿山甲公子”会受到什么处罚呢?

关键问题来了:吃野生动物犯法吗?

吃野味犯法!管好吃野味的嘴!从某种程度上说,嗜吃野味的人才是残害那些野生动物的罪魁祸首。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17年1月1日起实施,第三十条规定:“禁止为食用非法购买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及其制品。

第四十九条规定:“食用非法购买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也就是说从2017年1月1日开始,只要有人食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就要受到法律追究,明确给食用野生动物划出了法律红线。

这是野生动物保护法自198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1989年实施至今26年来首次修订。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经济法室副主任岳仲明表示:这是我们这次野生动物保护法往前迈的一大步。从立法上完全禁止食用,这样的规定在其他国家现在还没有

据了解,全球绝大多数法治国家都不追求野生动物保护的严刑峻法,处罚大多为较为轻缓的自由刑+高昂的罚金刑组合。

*西班牙破坏动物资源犯罪的刑罚为“6个月以上,2年以下有期徒刑”(类似的还有芬兰、瑞典、法国等),并处8个月到24个月工资的罚金;

*美国《濒危物种保护法》(The Endangered Species Act)的自由刑仅为最高1年有期徒刑,同时可以处以最高10万美元罚款的罚金刑(组织若犯法,罚金将高达20万美元),这反映了美国对待动物一贯的态度。

我国给食用野生动物划出法律依据,既为保护野生动物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生产、经营的企业、商家等立下了规矩,更

为那些垂涎野味的吃货们敲响了警钟

敲响警钟还不够,如何“掌”嘴呢?

新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处罚的对象依然偏重于捕杀者、交易者;

《刑法》也规定,非法猎捕、杀害,或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而那些花千元吃一斤穿山甲,受教育程度、社会及经济地位,高高在上的吃客们却明显还是被忽视了,事实上非法食用野生动物,与捕猎、贩运等行为一样恶劣,对于如何管好吃‘野味’的嘴,法律方面尚无十分明确规定

部分地方相关法律规定:

*《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规定,明知是非法加工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其产品而食用的,处1000元到10000元罚款。

*《深圳经济特区禁止食用野生动物若干规定》第八条规定,食用禁止食用的野生动物,由林业、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对食用者每人处以一千元罚款,对组织食用者处以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这些食客才是法治面最剽悍的“勇夫”。正是因为他们的敢吃、会吃、能吃,才使得越来越多的野生保护动物,在市场上更加珍贵,才有了非法捕猎、贩运野生动物的产业链。

野生动物真的“很补”吗?

吉林省营养学会理事张佳霖说:“食用野生动物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从营养的层面来讲,它的蛋白质,氨基酸组份,还有其他的营养物质,并没有我们家禽家畜中的营养成分好,跟很多的鱼类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野生动物不仅不补,反而会带来疾病。安全的风险比获得的风险大。

由于野生动物长期生活在野外,一些病毒往往潜伏在野生动物身上,人们对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和来源不了解,即使是卫生检疫部门也难以检验出其体内的病原体,可以说是无法进行有效的控制,也很难采取预防措施。只要条件适合,潜伏在野生动物身上的病毒就有可能侵入到人群之中。

已经证实的埃博拉、猴天花、艾滋病、禽流感都是野生动物传染给人类的疾病。还有案例显示,有人吃早獭肉感染了鼠疫;喝了蛇血、蛇胆混合的酒后患了鞭节蛇虫病;吃涮鼠肉和狗肉后感染了旋毛虫病等。

国际野生生物学会的专家指出,野生动物体内有多种寄生虫、病菌和有毒物质并与人类有共患疾病——狂犬病、口蹄疫、结核、N病毒、日本I脑等100余种,滥吃野生动物会得各种怪病。

贪婪的食客加重了动物濒临灭绝的趋势。

据国家林业局2014年公布的中国最新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数据,我国消耗较严重或濒危程度较高的野生动物有252个物种,仍处于濒危的有104个物种,还有一些物种低于最低存活数量,需要进行抢救性保护。

据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粗略统计,全国上餐桌的野生动物有近三分之一是在广东被消费掉的。

深圳人平均每天要吃掉近20吨、多达30多个种类的野生动物;

广州市每日蛇肉买卖交易量竟高达10吨左右;

上海,每年有近1000吨的野蛇、50多吨野生蛙类和5万多只野鸟成为盘中“美餐”;

这些食客的猎奇心理,催生了

餐饮企业烹饪野生动物的暴利。有消费,就一定有市场,在国家明令禁止食用非法购买野生动物的情况下,很多餐饮企业仍铤而走险,把烹饪野生动物作为谋取暴利的一种手段。

不仅在经济发达地区极易找到所谓野味餐厅,就连穷乡僻壤野生动物也会成为人们的口中食,盘中餐。“福建屏南县的一个村子里,村民喜欢把鸳鸯当成下酒菜,他们不知道,这种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爱情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你下得了口吗?

身体力行,社会舆论很重要

而前段时间有网友质疑野外生存挑战类真人秀节目《我们的法则》的嘉宾食用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砗磲(拼音chequ)。

《我们的法则》节目组通过微博进行回应,称节目中的小型的砗磲,是常见的食用贝类,为人工繁殖。

事实上,

库氏砗磲贝在中国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里被列为一级国家保护海洋生物。节目组在选择播出内容时需要慎之又慎,确保不给大众做出错误示范,传播错误的信息。

作为大众媒体,应该肩负起正面宣传保护国家野生动物的重任。比如姚明、成龙、李冰冰、angelababy等数十位有影响力的明星都成为了野生救援协会的公益大使。他们录制公益广告与宣传片,利用自身的传播影响力鼓励人们抵制食用、非法利用野生动物。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要想从根本上杜绝捕食野生动物:首先要设法管住源头,有了立法之后还必须加强执法监管;其次扭转人们的饮食观念:要改善饮食陋习,除了相关部门、媒体科普外,个人也要提升健康和环保意识,了解食用野生动物并未能带来人们认为“滋补”健康的作用,反而会有患病风险。

最后合理利用道德的谴责以及舆论宣传造势。不止是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禁止食用,也要呼吁大家不要食用所有的野生动物。 “吃野生动物不仅没有道德,在社会上也不是件体面的事”,如果所有国人都有这样的意识,能从自身做起,并逐渐形成社会共识,对吃野生动物者构成舆论压力,能大大减少甚至杜绝食用野生动物的行为。

法国一位研究动物食物的科学家曾说过:“告诉我你吃的是什么食物,我就知道你是什么东西。”不要再让大自然的生命毁于我们的嘴中。

编辑;武司宇

微信编辑:郭玮瑾

综合来源:央广网、金陵晚报、法制日报、中国网、中国青年网、生命时报、慈讯网等,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