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小山村发现神医华佗墓,专家挖开墓室之后,直接选择撤离?

东汉末年,世事纷乱灾荒连年而烽烟不止,群雄逐鹿图取天下的背后,是黎民饱受流离疾苦,生灵涂炭,建安七子之一的大儒王粲曾在出行后哀叹“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然而就在一片肃杀之气的原野中,却常常奔波一人,他身着靛青粗衣,头戴斗笠,背负布囊木箱,手摇一盏金箍铃,游走乡里救死扶伤,每至一村,必受乡民前呼后拥,此即是神医华佗。华佗一生精力尽付诸医病救痛,其医术高超被尊“外科鼻祖”,正所谓“华佗之医诊,非常之绝技矣”。《三国志》记载,华佗少年时期出门游学,虽学得满腹经纶却对医术格外热衷,然而在彼时,医者虽能治病救人却并非求取功名的入仕之途,被称为“方技”。

家中长辈对华佗这一选择十分忧虑,毕竟男子汉读书就应当取功名,但华佗赤诚不改,他在饱读古之医书学有所成后,毅然决然的出门行医。青葱少年一去数十年,复返已遥过半生,华佗行医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走一路医一程,兼寻一方良药,全神贯注寻药访病。为了推断一味草药的药性,华佗经常验用数年才给病患使用,谨慎而精道的医术,让华佗通晓内、外、妇、儿诸科,更大胆研发了医学史上的罕见创举“麻沸散”,麻醉后,医治肠、胃、腹、背等体内病痛,他的神医之名逐渐响动四方。华佗曾为广陵太守陈登、东吴名将周泰等人疗疾,故而曹操头疾反复发作时,属下人便极力推举华佗。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自封大汉丞相,独揽大小要务,不料诸事繁杂,过度劳累使他头风旧疾发作,痛起来昼夜不止,于是召华佗前来诊治。不料把脉后,华佗竟说此病无法痊愈,只能减轻病痛,这令怀抱希望的曹操心中大为不快,故而对华佗不是那么礼遇,两人始终别别扭扭。随身诊治那么一段时间后,华佗就不愿再留在曹营,于是想方设法托故告辞归家,并且以家妻患病无人照应为由迟迟不归,这令曹操大为恼怒,遂暗中潜入华佗家,结果发现其妻并未有病,遂以“欺君之罪”扔进大牢。曹操素来有“爱才”之名,可他对华佗却并不手软,命狱卒对华佗严刑拷打,当年,华佗就死在了大狱中。

华佗一生行医经验所著的《青囊书》,因无法传于家人,只得给狱吏,不料那狱吏害怕得罪曹操吃罪不起,竟然连番拒绝,这令临死的华佗十分绝望,可叹一生不问富贵,风尘仆仆奔走四方,挽救了许多人的性命,临了却是这种下场,华佗郁愤之下竟一把火烧了自己的平生心血,气绝而亡。曹操为何对华佗如此狠辣?千百年来,史学家阅遍史料,仍不能得知事实真相,按正常情况,向华佗这样的医科圣手,应该得到曹操的重用才对,可事实却大相径庭,竟死于曹操之手,两人之间是否还有其他的过节,也未可知。

华佗死后,葬在了许昌城外15公里处,坟冢东望石梁河,当地百姓闻听华佗死讯,纷纷赶赴坟前悲哭,人们自发在坟冢前立石碑,并种植松柏,四时焚香祭祀。千年间,无数文人墨客前往华佗墓祭拜,华佗墓前无论何时总能见到香烟萦绕。时光荏苒,1800年的岁月转瞬即逝,依旧矗立在石梁河畔的华佗墓,也步入了下乡巡访古物的考古专家的视线。当地县志记载,1967年春天,有学者赶赴华佗墓考古勘测,发现高达4米的坟冢有处盗洞,而且墓冢半边已有塌陷的势头,为了查看墓内情况,人们顺着盗洞向下发掘。

只见青砖垒砌的墓室内已经非常破败,由于盗洞的破坏以及墓址处在河滩之上,墓室内部已经有渗水迹象,淤积了大片的泥土,经过初步清理确认,整个墓室内,除了一副被淤泥覆盖的碎裂石人,已经没有任何遗存,显然如此破败的华佗墓已经失去了考古价值。

由于时间匆忙,考古专家匆匆封填了墓室盗洞,就直接撤离了。至于墓室内碎裂的石人,是何人何时埋进墓中的,已经无可考证,这一如华佗的死因一样,成为扑朔迷离的疑团。而令后世最为痛惜的,还是华佗所著的《青囊经》,此书的失传堪称后人的一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