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轻取富民城

富民坝子及周边村落,早年间流传着一个传说:1936年春,有数不清的蝴蝶,红的、黄的、白的、黑的、花的……密密麻麻排成队,从东边束刻山上一路飞来,飞过东元、大营、县城、北邑、清河、拖担,飞向罗茨那边去了,沿途村里的人大都见过。蝴蝶飞过后的第三天,红军来到了富民。

4月10日傍晚,富民县城上空突然出现了三颗比乒乓球还大一些的亮点,缓慢地划过。大家都非常好奇地抬头观望,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一会儿,三颗亮点消失了,只剩几缕灰白色的云烟。看到这种神奇的现象,一些迷信的老人说:“天上出白霞了,不是好兆头。”人们后来才知道,其实,那是红军侦查人员发射的信号弹。

第二天上午,红二军团在贺龙元帅的率领下,从寻甸往西,经富民县散旦、束刻、东元、砂锅村,来到了富民县城周围。团长成钧、政委杨秀山带领的6师18团作为前锋,奉命监视富民县城,二营、三营驻横街、菜街,一营从小营盘过螳螂川迂回到武家营一线。军团大部队从肖家营过螳螂川,在旧城、北邑村一带宿营。军团长贺龙住在北邑村,亲自登上碉楼用望远镜观察县城敌情。

△北邑村碉楼


县城被红军团团包围,伪县长郝煊非常紧张。城里没有正规军,只有几十个常备队员和临时抓来的两三百个壮丁。郝煊自封为城防司令官,亲自对城防作了部署,命令紧闭城门,禁止任何人出入。

政警队的人沿永定街反复敲着锣叫喊:“司令官的命令,监视城跟脚,共匪上来拿刺刀戳!”

郝煊集中守城民团、壮丁训话:“我们富民城,城墙高,结实坚固,四周有护城河,城门一关,又有大家把守,谅他‘老共’有翅膀也难飞进城来。大家不要怕,守好城,只要不放‘老共’进城,到时给大家重赏”。

郝煊虽然训话时十分激昂,但心里没底,怕得要命。当时,整个守城人员中只有几十条枪,八十多人的常备中队,加上新抓来的民团、壮丁,共计只有二、三百人。

这些民团、壮丁中,有的已年过五十,有的是十五六岁的娃娃,有的是大烟鬼,有的是不务正业的懒汉游民,都是乌合之众。这些乌合之众的武器主要有火药枪、长矛、大刀和棍棒,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力。

这时,郝县长的师爷(秘书)给他出了个馊主意:“司令,不如叫城中老百姓家家熬粥。‘共军’来攻城,我们便向他们浇稀粥。这样,除能烫伤‘共军’外,还能使城墙滑不留足,‘共军’必然上不了城。”这郝煊病急乱投医,果然下令,让老百姓多熬稀粥。


△富民古城(罗廷先 绘画)


天黑后,红军开始攻城了。护城河外几米就是民房,红军一面在民房屋檐下架上机枪准备射击,一面架起梯子攀爬城墙。富民城墙不高,战士们往里甩了两颗手榴弹,城内顿时浓烟滚滚,鸡飞狗跳,哭哭喊喊乱了起来,守城兵丁马上吓得拔腿就跑:“老共用大炮轰城了,要命的快跑吧!”几分钟就跑得不见了踪影。

红军在老百姓的引导下,翻进城墙,打开西门。守城民团原准备用熬滚的稀粥袭击红军,谁知手榴弹一炸,就吓得四处逃窜,哪里还顾得上泼稀粥?

红军其他部队也相继占领了北门楼、东门楼。在攻城战斗中,红军没有一人牺牲,只有几人受伤。

县长郝煊见城已破,他也出不了城,便躲到一家地主的马厩里。群众带领红军去抓他时,他抖抖索索地从马厩里爬出来。

“长官,他就是反动县长!”带路的群众指着郝煊说。

郝煊惊慌地低着头:“报告长官,我……我是来富民做大米生意的,不是县长。”

“哼,你在富民作恶多端,就算化成灰我也认识你!就是他,长官!”带路的群众非常肯定。

“长官,别听他的。我真是做生意的,不是县长啊!”

“走,押出去对照片!”领头的红军战士命令道。

战士们押着郝煊来到卖鸡巷,遇上了团政委杨秀山。

“报告政委,我们抓到了反动县长。可他不承认,还说自己是商人。”

“哦。抬起头来我看看。”杨政委打开文件包,拿出一摞照片,找出一张来,边看照片边仔细端详郝煊。然后厉声喝道:“郝县长,别装了!我们侦查员早就把你们几个反动官员的照片搜集好了。押走!”

郝煊一听,瘫倒在地,赖在地上不肯走。杨政委一看,接着审问:“说,你死守县城,龙云给了你什么指示?你们是怎么联系的?”郝煊一句话不说,死死垂着头。

杨政委又问他:“龙云什么时候派军队来支援你?你赶快向龙云回话,说红军要攻打昆明。”

郝煊还是一句话不说。

“你说不说?不说就枪毙你!”

郝煊回答说:“枪毙我也不说。”

杨政委便掏出手枪给了他大腿上一枪,吩咐战士们:“带走,见军团长去!”说完就走了。

过了一会儿,战士来报告:“政委,那个县长死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杨秀山将军重走长征路回到富民,回忆起这件事,说:“我当时看那个伪县长态度死硬,只想吓唬他一下,审问点儿滇军情况。没想到他那么不经事,竟然给吓死了。”


城里的搜查还在继续,团总高清躲到货郎家里,换了一件破衣服,头戴一顶破帽子。红军问他“高团总在哪里?”他指指外面说:“在那边。”红军转身走了,他侥幸逃脱。

县常备队赵中队长一直在等待援军到来,还在大烟馆里过瘾,突然听到爆炸声,吓了一跳,赶快抓起烟馆老板娘的金绒帽子戴在头上,穿了一件粉红衣服,盖着被子,缩着脑袋,斜靠在收拾了烟具的烟榻上,“哎哟——哎哟——”地叫喊。他肚子本来就大,红军战士们真以为他是临产妇,受了他的蒙骗。

从那以后,富民就留下了一首民谣,生动地刻画出了红军轻松攻克富民县城的英勇事迹和反动派的顽固和可笑:

月亮出来亮堂堂,红军进城不打枪。

县长打死在卖鸡巷,胖中队长装婆娘。

第二天,红二军团就从清河、拖担离开了富民,进入罗茨县,一路西征。



上个世纪80年代,“红军诗人”陈靖重走长征路也曾来到富民。他抚今追昔,写下了《富民忆攻城》一诗:

攻取富民记犹新,普渡南来巧登城。

一粒子弹帽横飞,三架云梯衣卷云。

攻下碉楼攻阁楼,砸开石门砸衙门。

故地重游感慨多,昆明郊外过清明。


△坐落在富民县城滨河公园里萧克题词的“红军长征过富民”纪念碑


1997年6月,为纪念红军长征过富民,传承红色基因, 富民县委、县政府在滨河公园建了“红军长征过富民”纪念碑,由萧克将军题词。贺龙元帅指挥攻城的北邑村碉楼,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作者:李建华(本文已入选即将出版的《昆明红色故事》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