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了三月还在干,近海临江的广东怎么了?

广东佛山,干旱开裂的土地。郭听渔/摄


昨日,人民网发表文章称:广东大部地区出现中到重度气象干旱,

气象干旱是引发旱灾的重要原因,但气象干旱并不一定导致旱灾。

从9月中旬至今,这场气象干旱持续时间太久,有公号称,广东目前的干燥,比内陆新疆沙漠还干燥。

虽然有点夸张,但有媒体跟进,12月以来(12月1-9日)全省平均相对湿度50.4%,较常年同期偏低19.1%,

12月3-7日,全省日平均相对湿度均低于50%,其中6日仅为38.8%。同期新疆吐鲁番有30%以上,广东的干燥是货真价实的干燥。

根据广东省12月10日气象干旱监测显示,除粤东南为轻旱外,广东省大部地区出现中到重度气象干旱,

其中茂名、云浮部分县市出现特旱。

广东清远连南,收割中的稻田。郭听渔/摄

12月10日,广东全省各地均罕见发布森林火险红色预警。

媒体报道,这是广东省2006年实施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规定以来,首次全省各地都发布最高级别森林火险红色预警。



很多人不明白近海临江的广东,特别是南粤还会出现干旱?

但历史记载触目惊心; 单1950年以后的30年统计,广东省受灾面积超过80万公顷的大旱年有4年,近25年来全省受灾面积超过80万公顷的大旱年有11年。从2001 年10月以来,2002年、2003和2004年连续3年发生了冬秋连旱。

翻看近代历史更是触目惊心,近代广东曾遭遇7次大旱,最严重的是1943年的旱灾。

没错,就是知名导演冯小刚拍摄的《1942》河南大旱之后,

从1942年冬到翌年5月中旬,广东全省大部分地区甚少降雨,

1943年广东全省有97个县,报旱灾的达80余县。

广东干旱资料图 郭听渔/摄

这场广东省历史上罕见的旱灾诱发了大饥荒,近300万人饿死或逃荒,造成了广东省有记载的死人最多的一次自然灾害。

或许还有好多人不知道,广东的这场大旱灾连同1942年河南省的大旱灾,一并被称作20世纪中国十大灾难之一。

只是,广东的这场灾难没有拍成电影被广泛传播。

当然,以我国目前的综合国力,不可能再发生1943年那样的悲剧,但对旱灾造成的巨大危害必须有提早的、足够的认识。

广东为什么会出现严重的干旱?早在2015年,广东省气候中心首席研究员王春林带领团队研究发布了《近50年华南气象干旱时空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报告提出:华南地处低纬,濒临南海,受低纬度热带天气系统和中高纬度天气系统的交替影响,天气气候复杂多变。华南虽然年降水比较充沛,属于湿润气候区但时空分布不均,兼之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土壤蒸发和作物蒸腾强烈,区域性、季节性干旱十分突出,

华南沿海地区是我国五大气象干旱中心之一,也是气候变化敏感区和脆弱区之一。

不是专家讲,没人会相信四季雨水充沛湿热的华南沿海地区,竟然是我国五大气象干旱中心之一。


洪水与干旱总是交替出现 郭听渔/摄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林爱兰、李春晖等专家在2010年发表的《广东省持续性干旱事件的变化及其成因》中总结:广东持续性干旱事件平均出现频率为每 26 个月发生 1 次,以秋冬旱或冬春旱为主,持续性干旱事件具有大范围全省性的空间分布特征。

近日,广东省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伍红雨表示:造成最近气象干旱的原因是9月以来无台风登陆或严重影响广东省,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同期强度偏强、位置偏西,且南下影响广东的冷空气次数偏少、强度明显偏弱。

“洪水涝一线,干旱旱一片”,

发生在2004年广东特大干旱,也是气象干旱引起。

今天老广东一定还记忆犹新, 那场干旱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灾害损失重。

广东旱灾因其具有的隐蔽性、潜伏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其虽不构成对人类生命的直接威胁,极易使人们心存侥幸,消极等待。

历史证明,广东可考证的每一次大旱都带来持续灾难,引起一系列的环境恶化现象———水资源持续减少,河川径流水位下降,;湖泊水位降低,水面缩小甚至干涸,河道断流,咸潮倒灌,水质咸化、土质碱化、森林大火导致林带毁灭……


广东干旱资料图 郭听渔/摄

有专家警告:周期性爆发的特大旱灾,往往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和其他各类重大灾害一样,会引发各种次生灾害,形成灾害链条,形成大水、大旱、大寒、大风、交织群发的现象。

这种祸不单行的局面,国内灾害学界称之为“灾害群发期”。

现在,看到了干旱的苗头,各职能部门提早介入势在必行,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转变抗旱观念,正确处理好工业、农业和城市生活用水的关系,合理调节水资源,组织农民迅速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提早完善干旱保障制度,建立包括针对旱灾在内的灾害应急体系。

希望如人民网所说:本月中旬或迎来降雨,否则,真的要请萧敬腾来广东开演唱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