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收入和需求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访谈时表示,要扩大内需,加快新型消费高质量发展。新型消费为各类消费群体的各种生活方式提供了解决方案,实现了传统生活场景的有效延伸,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新动能和新动力。下一步将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新型消费高质量发展。

访谈中,这位负责人表示,我国有14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新型消费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有效拓展新空间。要进一步打通从生产、分配到流通、消费等诸多环节的堵点,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建设现代流通体系。

这位负责人还表示,要进一步加大5G、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网络建设力度。完善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立健全数字化商品流通体系。大力推动智能化技术集成创新应用,加快数据的开发共享商用。此外,在服务上鼓励银行等各类型支付清算服务主体降低手续费用,降低商家、消费者支付成本,支持企业开展“共享用工”,加快建立适应新型消费健康发展要求的监管体系。

看了以上这位负责人的访谈报道,在全球经济因受疫情影响十分低迷的情况下,我们的政府官员,能有这么高屋建瓴、睿智英明自信的认识和工作思路,非常令人信心满满,士气大振。信心,是市场经济最不可或缺的灵魂。没有了信心,就没有了内需和消费的意愿和欲望,也就没有了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动力,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不过,信心,也应是建立在对现实国情实事求是的调研和判断基础上的。不实事求是的认识和判断,必然是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好大喜功,置人民现实利益和生活疾苦于不顾的长官意志作祟。

拿扩大内需来说,我们正常的理解应该是:首先得让老百姓裤兜里有钱;其次,得让老百姓有花钱的愿望;第三,得让老百姓敢花钱,有花了钱还能挣到钱的信心。第四,在崇尚节俭的传统社会心理情况下,要引导老百姓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养成合理的消费习惯。

个人感觉,首先,目前中国老百姓有钱人是少数。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底公布的统计数字,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一千元/月的群体有6亿人口。这6亿人的收入状况,在当下混个温饱都够呛,就更别提扩大消费了。二是中国现在的城市房价、医疗、子女教育,这三座大山压的很多所谓的中产阶层都省吃俭用,扩大内需估计也指不上这个群体。三是,扩大消费,拉动内需,最终还得靠有钱人。但是,这个群体不仅要有钱,还得要有时间和心情去消费,还得有他们瞧得上的商品和服务去消费,而且,他们的需求和消费是安全的合理的,社会普遍能接受的。

以上,又引起了另外两个话题。一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中等收入群体,即国外所说的中产阶层、中产阶级,是一个社会的中坚力量,是维持一个社会政治稳定的“稳定阀”。一个合理成熟的社会阶层结构,必定是社会中间阶层,即中等收入群体占全体国民人口的绝大多数,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都应占少数,这种社会结构画出图表来类似纺缍型。这样的社会结构才更加稳定。日前,有媒体报道,我国现在的中等收入群体人口约4亿,相比于14亿人口,占28.6%。显然,我国的中等收入群体人口还大大偏少。即便是4亿的中等收入群体,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大家都能接受的收入划分标准。

另一个话题就是,所谓的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说白了就是制造出新的消费,能满足新的消费。记得几十年前西方就有人提过,后工业社会的消费和需求是制造出来的。而且,还是以批判的态度对待这一社会现象。今天,在我们国家还远未达到西方社会发展程度的情况下,难道我们也要步几十年前西方社会发展的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