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基收益跌破2%,投资该走出“舒适区”了?

自2014年以来,各种“宝宝类”货币基金凭借

每日计息、存取方便,获得了很多老百姓的青睐。


然而,最近两年,货基的收益持续下行。到今年4月,市场上不少货币基金甚至跌破了7日年化收益率“2%”这个心理关卡。对此,不少投资者可能也心存疑惑:以前明明还是“小甜甜”,怎么就渐渐变成“牛夫人”了?


货基为什么收益越来越低,是否又有其他的替代品呢?今天,小编想和大家就这个话题聊一聊。


一、 货基为什么跌了?


货币基金的收益为什么下跌?一句话概括,就是“市场现在不差钱”。


具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


1.宽松的货币政策,即“放水“。


随着全球央行陆续放水,市场上的钱供大于求,这会让短期利率降低,导致主要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的货基收益降低。


2.投资者们的避险情绪。


由于前期股市震荡,部分投资者对股市投资的意愿降低,也将资金转入货基。大量的资金流入带来的规模增加,摊薄了原有投资组合中高息品种的比例,也进一步降低了货币基金的收益。


图1:货币基金收益与利率变动趋同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2014.4.14-2020.4.13,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投资需谨慎


我们看到市场上货币基金整体的收益,与利率的变动高度趋同,也证实了上面的结论:货基的收益下降,主要原因就是放水导致的降息。


那这个趋势会持续么?只能说,短期结束的可能性很小。


疫情之下,各国为了提振经济,其实都在“放水”。以美联储为例,第一波印了2万亿美元,直接给家庭发现金。还不够?第二波又撒钱2.3万亿美元。日本也很快跟进,声称要发108万亿日元(约7万亿人民币)刺激经济。欧洲更不必说,“撒币”是传统艺能,利率都已经是负的了。


央行放水不是一次性释放的,之前宣布的这些政策措施,会持续传导到货币市场,影响后续的利率走势。同时,由于疫情还在持续发酵,全球各国很可能还会有新政策出台,继续靠放水来抵御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在全球放水的模式下,咱们中国的利率带来了继续宽松的空间。


二、投资是否该迈出“舒适区”了?


投资者购买货币基金一般有两个原因:低风险+高流动性。货基在所有的基金中,相对风险是最低的;同时有1万的快速赎回额度,基本满足随时支取的需求,在曾经4%收益的时期,简直堪称投资的“舒适区”。


如今货币收益走低,其实也是一个契机,能够让投资者重新审视自己的理财配置,那么走出舒适区能有机会创造更可观的理财回报吗?


其实,部分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对低风险、流动性的要求未必真有那么高,只是过去的货基收益还普遍有3%-4%,所以就干脆一直配置货基了。但随着货基收益跌破2%,不妨多想一想,考虑下其他类型的资产。


如果手上有一部分资金,能够持有1个季度以上、也能承受短期的轻微波动,在利率下行周期,投资者可以试着走出“投资舒适区”几步,去配置债券基金。在承受债券的小幅波动的同时,也换来了更高收益的可能性,同时可以抵御降息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为什么债基不怕降息?


为何债基和货基受影响不同呢?关键在于两者所投资的资产之间“久期差异”。简单来说,久期是资产的平均还款周期。货币基金的底层资产都是一年内到期的债券,而债券基金投资的债券,到期时间在基本在1-3年期甚至更长。


相比货币基金,债基牺牲了一定的流动性,但在利率下行时,潜在的收益空间更高。



在此科普一个概念:市场上的利率越低,债券的交易价值就越高。


例如现行利率是2.5%,且预期未来还会继续降低,那么此前发行的4%利率的债券,就变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吸引力攀升,价格随之上涨。基金经理就可以将之前低价买入的债券卖出,获取增值收益。


图2:2014-2020年,债券基金指数与货币基金指数收益曲线对比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2014.1.1-2020.4.14,以2014.1.1为投资起点,计算累计收益。指数过往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投资需谨慎。


回顾2014年以来货基和债基的收益率曲线可以看出:


1. 债券基金的波动稍大于货币基金,可能出现小幅的震荡浮亏;


2.从中长期的角度看,债券基金的收益空间更大;3.在降息区间,债基的表现更好。


总体而言,货基和债基各有优劣。货基风险更小,流动性高,存取方便;债基的风险、收益均略高于货基,卖出赎回“T+1”确认到账。建议投资者分析自己资金的实际需求后,再进行合理配置。


四、债券基金的种类有哪些?


一般来说债券基金指:基金资产80%以上投资于债券的为债券基金。


根据投资范围的差异,债券基金又可分为纯债、一级债和二级债。其中纯债基金只投资债券,相对风险较小。对于愿意承受一定收益波动,换取相对货币基金而言,更高一些收益空间的投资者,纯债基金也是一种配置选择。


风险提示: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职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人购买基金时应详细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具体情况。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和其投资人员取得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也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市场有风险,基金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