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最好的形象,就是成为孩子的偶像

自己走的这条路,总是有那么多的困难;别人走的路,总是觉得更好。

家里人讲的话,往往听起来总是那么啰嗦;反而外来的“和尚”,更会念经。

自己很熟悉的人,几乎很难有仰慕之情;倒是陌生的人,更容易成为偶像。

呆惯了的环境,让人疲乏;陌生的国度,却是理想国的所在。

这是一种生活现象,也是一种心理现象、心理弱点,自卑与敬仰、偏离与追求、无能为力与自我安慰混为一谈,比较难甄别。

有一个三观很正的故事,讲了一个女孩,在冬夜离家出走,原因是一件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事儿,很可能跟你当年离家出走时的缘由一模一样,女孩摔门而出的那一刻,母亲极力的挽留也无济于事,天空飘着稀稀疏疏的雪花,冬风一溜烟跑过,撩起了她的头发,露出红彤彤的脸颊,那鼻尖上已经挂上了差点结了冰的鼻涕,她走了好几个小时,冷了,累了,饿了,远处路边的一个小吃摊儿,炉灶里闪烁着火光,汤锅里冒出蒸腾的热气,为这空荡荡的夜晚增添了一抹温暖。

女孩走过去,要了一碗面,摊主阿姨把面端上来,面里没有香菜、没有辣椒,女孩先是一惊,而后心头一暖,吃罢,身上热乎了,她说身上没带钱,摊主阿姨竟然说不用付了。女孩万分感谢摊主阿姨请自己吃的这碗面,竟然哭了出来,还说比自己的妈妈对自己要好,妈妈老是唠叨自己。没想到,摊主阿姨发脾气了,说女孩不懂得体贴父母的内心,妈妈给你做了十多年的饭,却说一个给了一碗面的陌生人对自己更好。女孩愣住了。摊主阿姨拿出一张照片继续说,你看看这是不是你的照片?女孩点头,一脸惊愕。刚刚你妈妈来过了,她满脸泪水,焦灼万分,疲惫不堪,留下了这张照片和10元钱,说如果我遇到你,请我给你煮一碗面,不放香菜和辣椒,让我告诉你,妈妈在家等你……说到这,女孩已经泣不成声。

孩子是否具有孝心、感恩心,对已经很熟悉的人和事是否还能保持敬畏心,对人生是否始终葆有赤子之心,其实很大程度上跟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有关系。

孩子一出生,像一张纯净的白纸,施教者可以画出任何美丽的图画。我们亲昵的称呼孩子为天使,为精灵,甚至他做了一个恶作剧,我们也会称赞他“聪明”、“有能力”……可是,后来,为什么会变成互相隔阂,彼此封闭,争吵不断,牢骚厌恶,终致上文故事中的离家出走呢?

这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

我非常喜欢电影《教父》里面有一句话:“那些一眼就能看透本质的人,注定命运非凡。”

如果我们没有深度思考,所有勤奋都是无用功。

看不清问题的纹路,就像盲人摸象。

有人把父母比喻成打印机,什么样的父母,就能“打印”出什么样的孩子。这个比喻不仅有意思,还很有意义。

我常说,教育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受教者如何如何,而是施教者的自我教育与自我反省。

最近一部口碑9.0分的良心电影《何以为家》,给人带来了深刻的反省,黎巴嫩男孩扎因控告自己的父母把他生下来,把他和弟弟妹妹们带到了这个人间地狱。如此地生而不养、养而不育、育而不优,是对生命最大的不负责任。

对孩子最大的负责,就是父母好好修养,成为孩子的榜样!

我有一个发小,他很崇拜自己的父亲,父亲个子不高,偏瘦,能干,母亲双腿静脉曲张不能走路,卧病在床好几年,父亲一直照顾着,父亲在工厂里挥汗如雨,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甚至像一个机器人,每月发工资,父亲都是厂里挣得最多的,养活一家人,供着他读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问父亲,你不累吗?父亲回答:“你那么小,就很懂事,知道帮我分担,你看我的眼神是那么的信任我,我不能倒下,我是你爸,我得照顾好你,照顾好这个价,我希望能给你打个好样。”很多状态糟糕的时候,我的这个发小就拿自己的境况跟父亲比,然后以父亲为榜样,坚持下去。

这样的父亲,意志与力量,就回传承给孩子。见识过坚强的孩子,自然容易变得坚强。

在教育中,身教胜于言传。

你成为孩子的偶像,成为他的力量源泉,让他无论在熟悉或陌生的境况里,都能够有直面困难的态度,有解决问题的工具,有化解危机的方法,这可能是教育最大的成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