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央遴选 岗位选择策略

正确选择合适的报考岗位,很多时候比努力还重要。2019年中央遴选,全国统一试卷,全国人大71分就能进面试,民政部78分还进不去,有的岗位甚至67分就进面(国家税务总局驻广东特派员办事处),即使是相同部门的不同处室招人分数也会有很大的差距,可见报考岗位选择的重要性。同时,中央部委的遴选面向在职公务员且都要求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验,部分基层单位还有5年服务期,致使参加中央遴选考试的考生大多在28-33之间,部分已经结婚有孩子,还有已在现在单位成为业务骨干,加之报考要经过单位同意,领导对于你考试是否有意见及可能会影响你在本单位后续发展,因此考试成本很高,大家报考前一定要慎重选择,选择好再努力学习,这样机会更大。旗帜遴选(中央遴选专家组),结合多名旗帜遴选中央部委上岸学员报考经验,总结报考中的注意事项,供各位考生借鉴。

一、考生自身条件和动因是岗位选择的关键

(1)岗位不同,竞争不同-报考动因考虑。与其他遴选考试一样,中央遴选不同部委以及相同部委的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比例也是不一样,甚至一些部门的进面试分差很大。一般来说,核心部委竞争较大,普通部委竞争比例一般,部分群团党派竞争比例弱些、以2019年为例,中央党委部门,比如中宣部,中办等部门竞争比例一般在1:800左右;普通部委,比如水利部,司法部等竞争比例在1:350左右,群团党派,比如民进、欧美同学会等,竞争比例在1:120左右,有的甚至在1:50左右(某党派研究室)。因此考生在结合自身实力的基础上,首先考虑自己的主要报考动机是什么,是为了发展,为了向更好的部委冲刺,向核心部委迈进,还是说就是为了考上换个环境,为了来北京享受更好的服务,医疗,教育,文化,部分是为了解决两地分居,甚至被逼婚等情况。基于你的主要动因来做考虑。

(2)个人条件,工作经历-报考的现实考虑。报考专业限制,工作经历和履历,特殊专业和年限要求等,会让考生据此作出岗位选择的对比。一般来说限制多的,要求条件高的,竞争力比较小,但存在着潜在的风险,尤其是一些报考条件较细致,报考要求与岗位关联度不大的(要注意)。要全面看待整个报考过程,笔试完还有面试,还有差额考察(有时会要第2名),因此要注意岗位的匹配度,自身的工作经历及所学专业,所获得的资格证书和发表的文稿,尤其是岗位的重点要求,要统筹考虑,避免后期面试和考察,竞争过大,个人优势不突出。比如,某部委一岗位要求有较强的文稿写作能力,要2个人,第二名,发表很多文章,在中央新闻媒体上就有几篇,而第一名,却基本没有发表过大文章,最后考察后要的第2名。

(3)其他隐形条件的考虑。年龄、性别、家庭情况、个人婚否等都是报考时需要结合报考岗位考虑的。一些工作较忙的,经常出差的,文稿较多的,需要加班的部委,相对倾向于年龄轻,未婚的男性,但也不绝对,但这项因素需要考生慎重考虑。因为面试是各部委自行组织,面试前都有考生的详细资料,考生个人情况,会作为面试、考察的考虑因素。,

二、招考部门用人考虑是决定因素

(1)注重人岗相适方面。人岗相适应是部委选人的首要因素,简言之就是找和招考司局/处室匹配度较大的人。在气质、性格、业务、工作经验、报考动机等方面很符合部门的特点,这是很多部委考虑的首要因素,也就是说能否留的下考生。很多来部委的同志,与部门磨合不顺畅,不适应,有些是来一段时间镀金后就走了,这给招考部门带了很大的难题和巨大的沉没成本。

(2)关注业务能力和个人品质。部委遴选招人,希望考生到岗位后马上就能开展工作,最好是前期就对业务工作熟悉(这与国考应届生考生不同),这是部委遴选的首要目的。因此对业务能力、工作履历、培养潜力有很大的侧重。同时个人的品质和毅力也是一个很大的考虑因素。(考官来判断)

(3)其他因素。和考生报考一样,部分部委对考生的年龄(干部队伍阶梯培养的角度考虑)、性别、婚否、家庭等也会着重考虑。

以上因素分析后,建议考生:一是研究以往招录情况。参照2019年,2017年中央遴选部委录取公示名单来分析意向报考部委的笔试分数、用人趋向等(也可以找报考部委的内部人去询问,另一方面可以询问一些过来人);二是筛选3-5个意向岗位。通过报考条件和要求进行初步筛选,找出3-5个自己能够报考并且愿意去工作的部委,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岗位优先排序,排出来报考的先后顺序,在报考开始后根据报考人数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