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退保”水多深?暴利50%的背后!这几点早知早避险

更多精彩内容 关注法商授权 微信公众平台

“全国任意地区、任何保险公司、任意险种,全额退保,安全快速,100%退单成功......”

上面这类广告词条,不少人在包括抖音、淘宝、闲鱼甚至是朋友圈等社交平台都刷到过。

“代理退保”,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保险购买中,许多投保人因一时冲动或被误导等原因购买了保险,冷静下来之后想要退保;还有的因为经济拮据想要取得保单现金价值以解燃眉之急,但因为“犹豫期”已过,通过正常渠道退保对投保人是非常“不划算”的。

拿一份年交费的重疾险来说,第一年末退回的保单现金价值只有首年所交保费的十分之一。于是有人开始寻求其他非正规途径,希望减少损失,这也就为打着“全额退保”旗号的“代理退保”提供了发展土壤。

01 “代理退保”两面性

可以说,在“代理退保”的产业发展初期,保险行业还是存在着许多违规违法问题的,“代理人”通过发现合同漏洞或者利用业务员的不规范操作进行维权,不仅维护了投保人的利益,也促进了保险行业朝着合法合规的方向发展。

然而,随着代理退保行业的发展壮大,相应的监管制度却没有建立起来,“代理退保”几经异化,已形成依靠“退保理财”、“退旧换新”、收取高额手续费牟利的黑色产业链。

通过网上咨询,可以得知代理人收取的手续费一般在30%左右,有的甚至高达50%的暴利。“代理退保”行业的恶性发展,已经严重损害了保险行业的秩序,甚至是保险消费者的利益。

那么,“退保代理人”的手段究竟有哪些?保险公司又为何“屈服于”此种非正常渠道的退保方式呢?

02 “代理退保”如何操作?

随着“代理退保”产业的黑化,退保合同已经指向投保人认可和没有异议且正常履行的保险合同。代理退保基本遵循着以下套路:

第1步 获取投保信息,说服客户退保

代理投诉经营者通过在微信、抖音、小红书、百度贴吧等平台发布广告或者通过非法途径买卖个人信息以挖掘客户。

然后冒充监管部门或保险公司工作人员,通过电话、微信等媒介联系投保人,谎称其购买的保险产品已有多名消费者投诉,保险公司存在欺诈行为或者以其他虚假的理由引诱、怂恿客户退保。

第2步 签署协议,收取定金

在客户对是否退保产生动摇后,代理人向其承诺“全额退保”,诱导投保人与其签署代理退保协议,并要求其提供身份证、银行卡、保单、手机号码等个人敏感信息;

同时,代理人往往会在协议中强制切断客户与保险公司的联系,为的是利用客户的信息不对称,制造投保人与保险公司的对立关系,从而更好地控制客户。代理人通常还会收取10%的定金,以防止客户“逃单”。

第3步 指导客户取证

退保代理人往往通过一些不道德甚至是违法的手段收集证据。比如通过虚构事实、设计圈套、闹访等形式,指导客户用话术引导保险公司或者销售人员作出不利的陈述,并利用电话录音、微信截屏等方法“钓鱼取证”

第4步 申请退保,收取报酬

代理人通过撰写投诉信寄给监管部门向保险公司施压,要求退保。保险公司为应对监管考核降低投诉率,外加核实成本高,往往会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也让代理退保产业更加猖獗。

退保完成后,代理人往往会收取30%-60%的高额手续费作为报酬,但收代理费不是最后一步。

第5步 退保成功后,代理人进行自家保险产品推荐

在退保成功的情况下,客户基于信任,很容易被诱骗与其合作,签署保险合同,甚至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了借贷产品,落入圈套。

更有甚者,在客户价值被开发完后,个人信息会被转手倒卖给其他人,退保代理人从中再获利一番。

03 “代理退保”风险何在?

从以上退保流程可以看出,“代理退保”行为至少隐藏以下三种风险。

一、退保后失去正常的风险保障

投保人被诱骗或者怂恿后退保,终止了正常的保险合同,但在未来想要再次投保时,由于年龄、健康状况的变化,会面临重新计算等待期、保费上涨甚至是被拒保的风险。

二、遭受诈骗、甚至人身安全威胁的风险

某些退保代理行为并非真正为了保护消费者利益进行所谓的“正义维权”,而是以牟利为目的,先赚取高达30%-60%

的手续费,然后赚取另一笔保险佣金以及倒卖信息的费用。

而有的退保代理人还会和黑恶势力勾结,一旦消费者察觉到端倪想要退出时,就通过暴力或者其他手段进行恐吓威胁。

三、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客户价值被开发完后,姓名、手机号、银行卡等个人敏感信息会被转卖给下一家牟利,而这些信息则很有可能被不法分子恶意使用,轻则被连番骚扰,重则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

04 写在最后

随着“代理退保”黑色产业链浮出水面,保险公司与“退保黑产”之间的“斗争”趋于白热化,不论是投保人还是保险代理人,都难以在这样的行业乱象中独善其身。

据了解,多地已组建由经侦、保险等专业人员组成的“代理退保”专项打击小组,对不法团伙进行立案批捕。

另外,值得反思的是,“代理退保”快速增长的背后,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保险公司销售误导的顽疾。

除了消费者要加强风险意识外,保险公司更应该承担起管理的主体责任,强化公司官方投诉渠道的宣传,引导消费者从正规渠道理性维权,同时更加关注提升营销员专业品质,强化合规经营,减少被“钓鱼执法”的可能性。

更多精彩内容 关注法商授权 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