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的两个火车站,一老一新,听小编讲讲它们的故事吧

1964年,声势浩大的石油会战在东营地区展开,胜利油田从此诞生并崛起。

1966年,适应油田的开发建设需要,淄博至东营铁路开始修建。

1972年,东营火车站建成并投入使用,东营有了第一座火车站。

1983年,东营市成立。

2015年,德龙烟铁路通车,东营南站投入运营,成为东营第二座火车站。

作为一名资深东营土著,前半生曾与老火车站结下不解之缘,但现在屈指算来已有十余年没光顾了 ,颇为怀念;新火车站则在竣工后从未去过,听说建的不错,甚感新鲜好奇。深秋季节,抽点小空分别来到两座火车站看了一看。。。

▲两个火车站区位图。

老火车站(简称老站)就是图中的东营站,位于西城西边的玉山路南首,是张东铁路线末端的一个三等站;新火车站(简称新站)取名东营南站,位于东营城区南部的六户镇,是德龙烟铁路线上的一个二等站,两个站所在的铁路在东营区史口镇交叉。

▲如今坐南朝北的老站主建筑一一候车室及售票处。

因油而生的东营市三十余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西城的城建,几乎每个角落都脱胎换骨、焕然一新。

但有一个区域非常特别,几十年来以不变应万变,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一直保持着原始金刚不坏之身,这个地方就是东营火车站。

▲看看十年前的模样。

与现在相比架构没变,只是外观少了点装饰,多了几张广告牌。

▲再看看十五年前的样子。

比上图少了绿化带和候车室前面搭建的钢板房。其实,如果去掉楼上的那几幅广告牌,就是东营火车站刚建时的样子,那可是46年以前的事情了!

▲近距离看一下现在的候车室。

班次少,又不是到站时间,门可罗雀。台阶上一对情侣相坐无语,各自玩机,这就叫专注吧?

近两年火车站进行了简单的外装,原来的外墙红砖穿上了新白马甲;对破败陈旧的木制门窗也进行了更换。经此打扮感觉还顺眼些,勉强能达到目前乡镇小站的水平吧。

▲候车室前北望,灰头土脸的站前广场向北延伸接上刚改造好的的玉山路,仿佛从乡村街道倏地迈入繁华闹市。

▲东边和候车室连着的这个小平房成了公安派出所,不管在何地火车站都是重点警护的场所。预防震慑犯罪,确保一方平安!

▲派出所东边的这排平房过去是行李托运处。看现在这个荒凉冷清的样子,也不知用做了什么。

眼前浮现出三十四年前去济南上学托运行李的场景:几个同事朋友用三轮车把木箱从单位上拉到这里办理手续为我送行。。。

▲候车室大门西侧搭了一间钢板房作为售票厅,权宜之计变为永久存有,过去的售票处和候车厅是合在一起的。

▲最新的列车时刻表。

目前东营火车站每天只有一列普快列车折返。 早晨在济南发车,沿胶济铁路到达淄博后转驶到张东铁路北上,中午到达东营。接上旅客后掉头在史口镇转到德龙烟铁路西行,经利津南、滨州、阳信、商河、临邑,最后到达终点站一一德州市西边的陵县。下午两点多再按来的路返回济南。

也就是说,现在东营老站既不是始发站也不是终点站。每天只有两个车次可乘坐:中午11点到德州方向和下午5点左右济南方向。

▲售票厅内排队购票的几位旅客。 在我记忆中,1983年之前,东营站只有东营到张店折返的一趟列车。1983年东营市成立后改为东营到济南折返列车。

到了1997年老站的鼎盛时期,有了东营至南京的省际列车。运行十五年后,2012年又被取消,改回东营到济南的折返列车。2015年德龙烟铁路通车后,东营火车站的车次时刻成了目前的这个样子。

▲候车室一角。里面的设施还保留着十几年前的样子。

下午三点多的候车室内空荡荡的,只有一位旅客孤单地玩着手机,估计是等候五点多的车次去济南方向。还有两个小时,有智机相伴,时间不难熬。

▲十几年前的老站站台和绿皮火车。

这种绿皮火车是中国铁路最普通且最普及的一种车厢,驰骋中国铁路几十年,据说目前已经全部淘汰。

1979年,小编高中毕业后到泰安上学两年,暑寒假来回都是在这里乘车下车,当时火车只跑东营至张店,到张店后还要转车到泰安。 工作几年后的1984年,我又到济南脱产上学三年,当时已经有了东营至济南的折返列车,三年的时间来回大都是坐这班列车,经济实惠,方便至极。

上述两班车次有个共同的特点,一个字就是慢!沿线逢站必停,从东营到济南火车需要用6个多小时。但也有个好处,从来都有座,从来不拥挤,淡季的时候可以一个人占用整条座椅,相当于硬卧了。 再后来有了东营到南京的对开直快列车,只要出差南下一般都是在东营火车站乘车,从东营到济南沿线的每个大小站名都烂熟于心。十几年里在老站乘下车已经数不清有多少次了,故而对它有着特殊的感受和情怀。

印象中,大约在2000年之后就再也没有在这里乘过火车了,只是接送客人来过寥寥几次,慢慢地快成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十几年前东营至南京浦口的待发列车。我也曾经坐过好几次,一般都是卧铺,始发站票好买,给东营人出行提供了极大方便。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速公路、飞机和后来的高铁闪亮登场,加上私家车的普及,出行交通工具逐步多元化,对普通列车冲击相当大,客流明显减少。东营到南京的车次取消应该与此密切相关。

▲候车室西边的出站口。

老站曾经的繁荣阶段特别是春运时期,这里也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每天中午火车到站后,人流车流浩浩荡荡沿聊城路东行,然后消散于市区内大街小巷。

八十年代我在西城一单位工作的时候,家就住在聊城路一侧,离老站不算远,经常饭后散步就溜达到了。那时的东营小城西部几乎全是平房,火车站的房子鹤立鸡群,还算东营能拿出手的建筑,竟成为人们观光游玩一处重要场所,照个相留个影都往火车站跑。

▲自候车室后面的站台东望,数条铁轨专用线向东延伸通往胜利油田供应处的物资中心库。

应该说老站的货运还是很忙碌的,整个油田的大宗物资供应主要靠这条铁路线,对胜利油田的开发建设功不可没。

相比而言,客运倒是次要的,为客运而建设高大上华丽的车站设施,似乎没有什么必要,再加上客流量锐减、管理体制、土地限制等因素,也许就是老站保持一成不变的主因吧!

▲从候车室站台西望,已近夕阳下的货运场一角。

八九十年代,这里是我们商业单位常来的地方,公司在外采购的诸如蔬菜果品等大宗商品都要经过这里运回。

记得当时站里的装卸队被附近的村民所垄断,只有他们才能卸货。有些装卸工不但野蛮卸货,而且还偷拿藏匿。附近村民也闻声而动,似饿虎扑食围拢上来伺机而动,甚至半公开抢夺。

每次来货我公司职工全体出动,如临大敌,筹集十余辆车马不停蹄倒货,抢时间,争速度,似乎是展开一场抢运大战。就这样每次的损失也不小,成为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那时候是计划经济,当地村民非常贫苦,穷则索要过路费,靠山吃山,靠站吃站,经济秩序不好,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没人管得住。 哪像现在,车站货场整齐化一,井然有序,一切按章法来。市场经济了吗,秩序是第一位的,过去的来法谁也受不了,哪家的地主都没有余粮啊!

▲站台周边堆放的集装箱堆积如山,附近油田职工的住宅楼拔地而起。目前张东铁路线已完成电气化改造,过去的内燃机火车头已经看不见了。

很多人吐槽质疑老站的老旧,希望拆掉重建。其实,目前状况下老站的客运功能可以忽略不计了。货运虽必不可少,但为货运而改建新站更无必要和意义吧?

就让老站的样子永远保持下去吧,偏处一隅,也不影响市容,能给老东营人留下一个回忆回味的地方吧,几十年后说不定就成了东营重点保护文物呢!

老站说的差不多了,该到新站看看了。

▲站在东营区六户镇府南边的一座立交桥上西眺,但见一簇红顶建筑孤零零的矗立在深秋的田野之中,这就是两年前建成投入使用的的东营南站。

许多人对新站选址在这偏远之地很不理解,指责牢骚声不断。政府选址会经过慎密规划研究的,要考虑综合因素,眼光要放远,既然选择这里就有它的道理,一切让时间去验证吧!

▲从立交桥上东望,崭新的德龙烟铁路向东延伸。到达潍坊北边的大家洼后与大莱龙铁路相接,然后再向东接上龙烟铁路就可到达烟台了。目前是单线快速铁路,但预留了双线,据说双线建成后可以跑动车。

▲德龙烟铁路示意图。

▲坐南朝北的东营南站建筑群正面一览,还有些壮观的气势和建筑美感。现代理念设计和现代材料修建的东西肯定孬不了,还不知投入了多少银子,主楼群、站台、广场、绿化带和专用公路等配套设施没有五六个亿是拿不下来的。

▲靠近些看看主楼,现代气息浓厚,疑似歌特式建筑?

▲换个侧面角度看看,新!

▲从位于建筑群中间的进站口入内便是候车大厅。

▲候车厅内富丽堂皇、设施先进,但空无一人。

▲侯车厅东侧的售票处。

▲进入售票处,空荡荡的大厅,可能是发车时间已过,售票窗口紧闭。

▲从列车时刻表上可知,目前从东营南站每天发出的列车有两个班次:

一是早上八点多的东营到北京折返列车,七个半小时到北京,速度还可以;

二是下午6点半的东营至乌兰浩特折返列车,第二天下午5点多到达,运行近23个小时。设想着今后有机会坐上这班车直达乌兰浩特,去看看内蒙大草原,毕竟从那里到呼伦贝尔还是比较近的。

一早一晚两个车次,听说客流量也不算大,怪不得中午来到这里难寻人踪。

▲非发车时间,空荡的站台。目前的东营南站只有客运没有货运,每天的两班车发过后,这里静谧安详,一派田园牧歌。

为什么没有东营到烟台方向的客运列车?听说这是因为东营站以东的路线电气化建造还没有完成,无法运行。任何事情都不能一蹴而就,只能期待着下一步的完善吧。 遥想当年东营胜利飞机场刚开通的时候,没有几班飞机,也是非常冷清,而现在发展为一个重要的区域性空港,每天有近十个航班飞往全国各地,发展还是硬道理啊!

▲从候车厅向北望去,站前广场修的相当漂亮。为新站修建的专车道由此一直通到东营市区主干道南二路上,应该说虽然有点偏僻,但是交通绝对是很顺畅的。

网传国家规划的环渤海高铁已经通过审定,据说今年年底开始动工,且高铁东营站就设在东营南站的北面。真如此的话,届时这一带将成为油城铁交的一个枢纽,拭目以待东营高铁时代的来临!

另外,京沪高铁二线经过东营设站的传言这两年甚嚣尘上,只不过雷声大、雨不下。高铁可是一个烧大钱的项目,听说每公里高铁需投资1.3亿元,没有经济实力和中央财政的支持是办不到的。

▲侧面观广场。

因为客流量少,这里还没有任何商业服务机构入驻。停在路中间唯一的商贩车可提供煎饼果子之类的东西,是附近六户镇的一村民所为。现在生意虽清淡,但属于近水楼台、捷足先登,先占领市场再说吧。

▲广场两边标准化的停车场,车位只是在发车前后利用率高些。

一座小城,两个火车站。一个老气横秋、步履蹒跚,记载着几十年东营铁路的沧桑历史;一个年轻气盛,蓄势待发,承担着东营交通未来发展重任。

随着时代的发展,东营可能还会出现第三个或第四个火车站,届时当然都是高铁站了,火车也将成为市民远行的首选,一个“铁公机"俱全且发达的交通枢纽将挺立于黄河三角洲,我们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