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一首冷门的诗,但是写得别有韵味,应该入选小学语文课本!

对于唐诗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唐朝时期名家辈出,他们用自己对生活、世界的看法与观察视角,用简短的语言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经典诗篇。而相对来说宋朝的诗歌发展则比较冷清,虽然其中也涌现出很多诗词大家,但是宋诗在韵味方面会稍显差一些,因为宋朝的诗歌更加注重哲理性、教育性,在读来就少了唐诗的那种轻松怡然。当然这并不妨碍很多人对宋诗的喜爱,因为其中蕴含着的道理往往都是比较深刻的,除却风格泛化以外,还是很值得一读的。

上一篇,小赫赫就为大家分享了一篇来自宋朝著名诗人杨万里的《小池》,这首诗就是脱离乏味宋诗体系的一篇代表作:

杨万里的这首诗,写出不一样的夏天,读来神清气爽,尾句旖旎至极

而与杨万里一样,北宋文学家、著名诗人王安石在作诗方面也没有完全遵循当时所流行的融理于诗风格,而是在众多的题材中均有尝试,并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习惯以及特点。比如在之前我们曾经为大家分享的一首王安石的《北陂杏花》,其中那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就在写景之外加入了王安石对于人生的很多思考,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今天小赫赫与大家分享的这首诗,比较冷门,很多人不太熟悉,但是依然是王安石的惯有风格——简单的叙述,深刻的道理自然蕴含其中,新意满满,尤其是开篇的两句其浑然天成的美甚至超过了绝大多数的唐诗。

这首诗就是王安石的《燕》

处处定知秋后别,年年长向社前逢。

行藏自欲追时节,岂是人间不见容。

这首诗在王安石众多著名诗歌中比较冷门,但是依然是在宋诗中属于傲然之作,之所以冷门是因为它被严重低估了,因为其中的语言生动有趣、唯美至极令这首诗在色彩与意境的描写上绝对属于上乘之作,甚至完全可以媲美唐诗,也是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改革家、思想家;全能型人才,他一心向公所主持的“熙宁变法”在形式上虽然轰轰烈烈,但是终究还是由于变法风险极高,以及变革牵涉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触及到了很多人的利益,尤其是很多权贵的利益而已失败告终。随着变法失败,曾经为相的王安石也随之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此次失败给了王安石很大的打击。但是,正所谓:

家国不幸诗家幸!

也正是由于王安石的这种特别的人生经历,让他在看待事物时总是可以直达事情的本质而不会被外表所迷惑,他手下的诗作视角之非凡与独特更是令人叹服!

开头两句中:处处定知秋后别,年年长向社前逢,巧妙地运用叠字描写了燕子在秋天离开,再度相逢只能等到来年的春天,这样的表达手法为后文王安石感情抒发奠定了基础,这两句的本意是:

秋天来了,燕子就走了,也不知道它们都去了哪里!但是有一点我很清楚,来年的春天它们一定会归来,无论它们在哪里,总有归来的那一天!

我们从这两句中就能依稀感觉到,王安石在用燕子进行自比,究竟是不是呢?我们继续往后看——

最后两句“行藏自欲追时节,岂是人间不见容”:燕子这种动物是最懂得看季节的了,每到春天一定会到这里,到了秋天也会准时离去。在人间,这样有灵性的动物不多,我最喜欢燕子的灵巧与可爱,现在它们飞走了,我最是希望与它们在春天的那场激动的相逢了!

最后两句又是相当简单的话语,但是我们却能从中体会到王安石当时的心境,经历过苦痛的诗人,此时已经陷入了人生的最低谷,自己的自我牺牲已然一文不值,那颗为民为公的心也已经一片沉寂。但是他在骨子里仍然存有一丝希望,虽然一切都结束了,他在心里仍旧盼望着自己的“春天”如期到来,他也能像燕子一样与“春天”准时相遇,他希望一切都能再来一次。

这首诗写得很是有趣,在抒发自我感情的同时也向我们传递着他对于人生、对于世界的看法与解读。

纵观王安石的这首诗,虽然在描写手法上比较简单,在整个诗词界也属于冷门之作,但是整首诗的生动有趣从那寥寥数语中就体现了出来。这首诗句句可谓是清新脱俗,同时又充满了诗情画意,在这首《燕》一诗中,他以燕子自比,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再次迎来曙光,当然这样的可能虽然不大,但是心里还是应该存有对未来的一丝希望的!没有壮阔的风景、没有旖旎艳美之词、没有深刻醒目的哲理,有的只是自己对于人生对于自己的别样解读,这样反而让这首诗具有了别的唐诗与宋诗所没有的那种独特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