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千年書法文化,一篇文章瞭解甲骨文、篆、隸、草、行、楷特色

導語

中國書法是中國歷史側面的一個縮影與反應,現代的普通教育也涉及了非常多的關於書法歷史方面的知識普及,所以幾乎所有人都對中國書法之中甲骨文、青銅文、石刻文、小篆、隸書、楷書的種種演變熟爛於心。但是中國源遠流長的書法發展史永遠是值得我們仔細考究用心研磨的事情。


骨甲刻字

問起中國淵源書法的起源那一定是殷商甲骨文再細緻一點可能是鄭州尚城甲骨文或者山東桓臺卜骨。《尚書·多士》有“惟殷先人,有典有冊。”而其中的“典”“冊”顯而易見並不是指向甲骨。由此我們可以想象甲骨文之前或同一時期的寫在竹簡木簡的文字在風風雨雨之下早已褪色,又怎能說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文字呢?再其次,甲骨文所用龜殼獸甲並非一般書寫工具就可隨意篆刻。青銅刻刀被研發出來之前如果沒有書寫習慣的話又怎麼會憑空篆刻出熟練且成體系的甲骨文呢?但甲骨文之前的書法時代我們早已無從考究,這可能也是流星一樣隕落的光輝。而也只有到了甲骨文時期才算出現了真正的書法,

因為到了甲骨文才具備了書法的三個要素:用筆,結字,章法。在那個科學技術不發達、民眾思想不先進的時代,甲骨祭祀祈天是流行且給人帶去安全感的事情,也正是因此才有中華文化中必不可少的甲骨文時代。


李斯規劃篆書

然而真正開創書法先河的是秦代的篆書。春秋戰國時期藩鎮割據造成了不同的文化底蘊,也就自然而然形成了大同小異的書法形式,這有點和現在的不同地區不同方言類似。而篆書之前的甲骨文、金文、石刻文都比較繁雜,寫起來十分不易,不僅僅浪費時間書寫還很難掌握字形。不同文化與不同交流的寫作方式讓百姓難以接受,自然而然形成了對經濟文化發展的重重阻礙,解決書法統一問題迫在眉睫。秦始皇統一國家之後馬上命令丞相李斯統一全國的文字使用形式,李斯便在金文和石鼓文的普遍基礎上刪繁就簡形成了強制統一的小篆,

比如:省去很多複雜的偏旁結構,固定偏旁的位置與字體上下左右的關係以及加強偏旁的獨立性都是李斯的方法

像被後人賦予極高評價的《驛山石刻》、《泰山時刻》、《琅琊石刻》都是由篆書先祖李斯撰寫。這樣一來,書法在統一的基礎上變得簡單易懂,為秦代經濟文化發展帶來許多動力與便利。其實篆書還有大篆與小篆的區別,大篆就包括了甲骨文、鐘鼎文和石鼓文三種字體,而小篆才是真正由丞相李斯撰寫研發的。

篆書為何稱作“篆”,就是因為“篆”的意思是刻在龜甲獸殼或金鼎之上的文字。不管是秦代之前的大篆還是李斯統一之後的小篆都是符合這一設定的,篆書一名便由此而來。


書法文字發展的轉折點

篆書之後產生的文字便是隸書。隸書可以說是中國書法發展史上不可或缺的篇章,對後世有著不可小覷的深厚影響。

在隸書之前還是大篆小篆時期,幾乎所有的文字都是雕刻在獸甲之上的,那時的社會生產力嚴重不足,人們的創新精神也嚴重不足,這樣的方式也挫敗了群眾的研發動力。沒有合適書寫的工具材料和載體,篆書才發展了這麼長時間。戰國時期人們發現了布帛更加適合書寫也更加容易保存,所以很快,布帛替代了堅硬的龜甲獸殼,柔軟易書寫的毛筆也替代了堅硬的篆刻刀。但是這時人們再次發現新的問題,原本適合篆刻的多筆畫多轉折的篆書轉移到竹簡毛筆的載體上就顯得十分複雜,根本不適合書寫。而後來政事也愈發繁雜,大臣的奏摺、皇上的批改、民間書信來往都需要大量的書寫,筆畫繁多的篆書完全不適合時代的潮流,於是一種方轉筆代替圓轉篆書的隸書也就應運而生了

隸書又相對於篆書有了很大的進步:隸書不再顧及象形原則,把古字“隨體詰詘”的線條分解,這樣一來隸書的偏旁也比篆書更加簡潔獨立。為了提高書寫速度,

隸書還形成了點、橫、豎、捺、勾、折等筆畫。正是因為隸書的出現與發展才讓中國漢字實現了真正的脫胎換骨。現如今廣為人知的楷書,行書,草書都是從隸書發展而來的。而隸書的意義遠不止書寫的方便,因為隸書,漢字脫離了一直以來的象形文字,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表意文字。隸書的出現也為中國漢字登上歷史舞臺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想象一下,如果沒有隸書的出現,沒有中國文字這偉大的轉折點,我們現在的生活將是無比繁瑣,由此可見隸書的出現以及發展有多重要。


龍飛鳳舞之草書

比較不容易想到的可能是隸書的後續出現者居然是草書。草書在中國書法史上並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獨立的傳承體系,可以說草書是隸書的後續者而不是傳承者,這樣一來我們也就很難確定它的起源。

許慎說:“漢興草書”。這可能是指非常規範而又便於書寫的秦隸草體,類似於簡牘帛書的字形,由此而發展為章草。章草保持隸書的明顯特徵,字形扁平,有波筆,字與字分離,點畫部首之間沒有連筆,例如傳為西漢史游的《急就章》、索靖的《出師頌》、陸機的《平復帖》等都是章草的著名作品。

草書不僅僅包括章草,還有今草,今草的明顯特徵就是“轉精其妙,字之體勢,一氣呵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今草在筆法上與章草也有很大區別,以筆鋒運筆,起筆收筆迅捷,多尖鋒起筆,點畫線條、以及字間多以牽絲連帶,比起章草來說今草顯得更加靈活,視覺上也更加灑脫奔放。

今草一般還可以分為小草和大草也就是狂草。小草有《十七帖》、《書譜》、懷素小草《千字文》等,特點是以脫離了章草的藩籬,體勢趨於狹長,似楷書快寫之態。而由小草發展為大草,大草的代表人物就有大家熟悉的張旭懷素,史稱“張顛醉素”。

如果我們把小草比作是輕音樂,那大草就是有著鮮明的節奏和強烈的動感搖滾樂。所以說大草相對於小草來說更加的生動形象。


由繁化簡之楷書

下面來說說大家最熟悉的楷書。

楷書是在魏晉時期被始祖鍾繇的一篇《賀捷表》被髮明出來的,此後又有王羲之的《樂毅論》、南北朝魏碑的《張猛龍碑》、《張黑女碑》等等。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等等。它是真正意義上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的,而楷書更是由繁化簡,橫平豎直。

《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由此可見楷書的方正之氣。隸書的偉大發明是毋庸置疑的,而楷書可以說是將隸書簡化再次發揚光大。

雖然隸書已經被簡化一次,但是楷書的演變和原本的隸書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比如:楷書的橫畫已經減去隸書的波磔,僅保留在向右下傾斜的捺筆;長撇已不再像隸屬那樣是粗細一致的弧線,而變成上粗下細直至尖狀,猶如截斷的犀象角牙等等特點。

回憶楷書之前的書法字體,楷書不但在隸書的基礎上進一步徹底淨化了篆書象形的造型遺意,而且徹底銷盡了篆隸蘊含的古意,以一種嶄新的體式風貌橫空出世

它不但具有一種迎合時代發展方向新的美,而且憑藉其無可比擬的實用價值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廣泛流行,至今不衰。也成為中國文化繁榮進軍世界的重要基礎。


揮灑自如之行書

通過甲骨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的介紹說明,不難看出,所有的書法形式都是順應時代的潮流 呼應時代的需要而產生的,而行書簡單的說是指在楷書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遊絲影帶

最後一個行書的誕生自然也不例外。隸書、楷書書寫已經逐漸簡潔了很大程度,但是書寫起來還是效率低下,適合個人書法的練習卻不適合日常的辦公使用。草書的書寫可以說速度絕對符合時代的發展,但是極其不易辨認,一百個觀眾的眼裡就有一百個草書的寫法,只適合撰寫個人情況而且不為後世流傳。介於這種情況,人們發明了兩者之間的在東漢末年就出現了介於草書與楷書之間的字體,被稱為“行押書”。

押,本意為署,即署名、簽名之意。行押書就是在簽字、畫押、傳遞簡訊時隨手寫的文字

實際上,行書的名稱最早出現在西晉衛恆《四體書勢》中。

在這篇書法理論中還提到了行書的起源:“魏初,有鍾(繇)、胡(昭)二家為行書法,俱學之於劉德升。”


行書大家劉德生下珍貴的行書墨寶,

行書的特點也是很明顯的:行書為了節省書寫時間,在不改變字體原來大型與本意的原則下對楷書字體進行了大量的簡化與省略。楷書是方正有序,橫平豎直,而行書在原有的方正基礎上增加弧度的力量,使文字更加圓潤易寫,筆畫更加圓潤流暢一氣呵成


總結:

書法是中華民族書寫藝術的表現形式,它源於文字但是高於文字,書法將純粹的文字推向文化藝術的殿堂。在世界各國文字書寫上,沒有任何的文字書寫像漢字的書寫一樣,最終發展為一種藝術的存在並且源遠流長。中國五千年來豐富的文字記載被世人所認可,漢字書法獨具一格,被譽為”無言的詩句、無形的舞蹈、無圖的畫像、無聲的音樂。“

書法歷史之悠久綿長遠遠不是寥寥幾筆可以概括歸納的,中國歷史各方面發展渾然一體環環相扣值得所有人反覆深思研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