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有位“66号志愿者”

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洪丽萍 文/摄)

今年秋季开学前夕,市第六中学开展师德教育培训,一位精神矍铄的七旬老人走上讲台,他以亲身经历、所思所想,将一名人民教师的大爱情怀诠释得淋漓尽致。据该校介绍,课后,那些不愿担任班主任的老师,主动给学校递交了请战书。

这位老人就是该校75岁退休老教师郑正堂。郑正堂从教38年,2007年退休。2016年,他回到家乡殷祖镇畈段村乌石头湾。他原本是想回乡颐养天年,但是,偏远山村诸多不便使他萌发了做一名志愿者的念头,他自诩为市六中66号志愿者。他助人为乐,并乐此不疲。他说:“这样的人生才是最有意义的。”

9月6日,记者来到殷祖镇畈段村乌石头湾,寻访这位不平凡的老教师人生轨迹。

忘我工作失去一只眼睛

1977年,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第一年,郑正堂考入黄石高师班攻读化学专业。毕业后,他回到家乡殷祖镇当了一名化学教师。从教师到校长,再到校总务处主任,他能上能下,兢兢业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2000年元月,他任市六中总务处主任时,左眼视网膜病变,医生明确告诉他,需要到武汉大医院手术治疗。当时,正临近春节,校园建设到了关键时期。为了不影响下年度教学工作,郑正堂坚持上班,结果错过了有效医疗期,左眼睛彻底失去光明。

郑老师十分乐观,左眼失明后,他还编了四句顺口溜自嘲:心灵窗口,因公半残;通天彻底,一目了然。

“及时电”引发助人效应

2007年,郑正堂退休后在黄石市区儿子家居住。2016年,他因怀念家乡回到老家建了一栋平房。于是,他与老伴一起搬回村里生活。

刚到村里的一天傍晚,室外气温36℃左右,郑正堂正在家里边吹电扇边看微信新闻。这时,外面有人减“他应哥”。他出去一看,是与他同岁的贤南婶,便问她有什么事,她说:“我家没电了。”

郑正堂当即拿上工具,随她一起去检查电路。当看到她家电表黄灯在闪时,郑正堂知道这是欠费停电了。于是,他跟她说,是欠费停了电。她说,那怎么得了,天又热,电费得明天去刘仁八镇里交,今晚我要遭罪了。

郑正堂见她无可奈何的样子,心里挺同情的,便说:“别急,我试着用手机支付功能给你交交看。”说完,他记下电表用户号,回到家便给她代充了100元电费。几分钟后,来电了。她高兴得不得了,说:“你真是个好人,今晚我能睡个安稳觉了。”

事后,这位老人逢人就称郑正堂是位“及时电”。之后,凡是别人有所求,他就有所应,这一应就一发而不可收,从此,走上志愿者之路。

利用代步车助村民出行

“我湾到花尤树有八里路,说近不近,说远也不远,但真要步行去一趟,来去得走一个多小时,要是买点东西回来,还挺累的。”有村民这样说。

“我湾到刘仁八镇有16里左右,徒步往返一次,实在有点够呛。去殷祖镇有20多里,要去就得乘坐班车。”又有村民说。

郑正堂了解到村民的难处后,便购买了一辆小四轮代步车。到花尤树也好,去刘仁八镇也好,郑正堂总是提前公开信息:有人要去购物、取钱或交什么费的,抓紧报名。他热情相邀。村民要给钱,他就说这是顺带的小事。村民说:“真不好意思,你七十多岁的人了,还要你为我们服务。”他便打趣地说:“我高兴,七十多了还健在,还能为大家服务,我不光高兴,还觉得很自豪。”

有天临近中午,湾子几个年轻人急着要去殷祖派出所办事,去晚了怕已下班,当时那趟客运班车又走了。此时他们想到了郑正堂,说明原委后,他二话未说,及时把他们送到了办事地点。

下车后,他们要给钱,郑正堂坚决不要,他们就往车内放下30元钱。回到家后,郑正堂还是把钱交给了他们的家长。

自愿担当村民“守护神”

自回老家生活之日起,郑正堂就开始帮助村民维修电饭煲、电扇、取暖器、电水壶等。另外,他还修水井摇水器,为村民调试过电视、冰箱,为盲人家调试过空调,代充手机费、电费是常有的事。他还为村民代写申请书、证明信、悼词、祭文。

记者在郑正堂家中看到,各种维修工具一应俱全,甚至连润滑锁眼的铅粉都有。他说:“每当遇到村民有什么难处,我就记到本子上,出门时就置办回来,免得急用没有。”

去年,有一次,他在打印社打印东西时,看到可以制作胸牌,他便给自己制作了一个,上写着:大冶六中志原者,编号66。从此,他经常戴着胸牌活跃在湾子里,为乡亲们服务。

大冶一中胡安康同学考上清华大学,郑老师知道他是一位贫困学生,托别人捎去一千元。村民有什么困难,他也经常慷慨解囊,他说:“我要为社会奉献我的全部余热。”

乌石头湾有80多户人家,留守儿童及老人较多,郑正堂自愿担当起守护神的角色,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记者采访离开时,遇到一位名叫刘月明的老奶奶,她说:“郑老师是我们湾的‘活菩萨’,谁家有困难就找他,准能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