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做教学反思?Follow me,please!你将学到如何做好教学反思

  现实中的很多教师每天都在重复着“备课一上课一批改作业”的流程,忍受着周考、月考、期中考等没完没了的考试所带来的压力与焦虑,其个性和激情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循环中消失殆尽。一些教师开始感受不到因从事这一职业带来的内在尊严与欢乐的满足,从而失去了创造性,丧失了生命的活力。这是教学倦怠感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一般而言,教师劳动的直接意义有二:一是自我发展,二是发展学生。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共同促进,都要依靠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有目的的活动来创造和生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这里面的“从事研究”,其实就是教学反思,一旦教师走上了研究的道路,教师就具有了教育者、研究者和学习者的多重身份,就可以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从而持续地学习与成长,享受到提升教育理念的乐趣、发展新知识与技能的喜悦以及教学相长的益处。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林崇德教授提出了“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可见反思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才能做好教学反思呢?

(一)增强问题意识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要想解决问题,就必须先发现问题,具备“问题意识”。那么,什么是“问题意识”呢?人们的能动意识,就是去发现矛盾、发现问题;人们的积极行为,就是去解决矛盾、解决问题。这种主动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的积极心理状态,就是“问题意识”。

 但在现实中,许多教师,尤其是刚入职的教师,往往不知道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存在什么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的“问题意识”比较淡薄,具体表现是:迟钝,自我感觉良好,满足于现状,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敏感,小问题熟视无睹,大问题想象不到;懒惰,不愿分析问题,漠视新生事物,以不变应万变,以小变应大变,以迟变应快变;虚荣,不敢正视问题,不愿意承认差距,甚至是讳疾忌医、文过饰非。教师要想增强“问题意识”,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首先,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所获得的信息,有80%~90%是通过眼睛和耳朵吸收进来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仔细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对于教师来说,若要找到可值得研究和改进的问题,就要在教学中做有心人,善于观察别人的成功之处,善于发现学生的细微变化,善于寻找自己的不足,并深入思考。

 其次,养成大胆质疑的习惯。明代学者陈献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语之机也。”可见,质疑,是觉醒领悟的基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非师一定要多问几个一为什么,,比如,“为什么有的学生上课总是走神”“为什么有教师成长得那么快”“为什么自己的教学设计不够好”.....如果教师能够正视这些“为什么”,并能够积极想办法解决,一定可以快速地提升自己。

(二)注重合作探究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批判性思维来审视自己教学行为的过程,有着强烈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但是,合作探究对于教学反思而言也同样重要。教师之间的合作探究是一种相互雀沟通、相互补充、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分享经验、分享智慧的过程。合作是探究的手段,而探究是合作的目的。通过合作探究,最终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标。

 教师之间合作探究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互动式,即以沟通对话为主,相互交换看法与资源,协商解决问题的对策;二是研究式,即以研究学习为目的,举行专题讨论、听课评课等活动;三是互助式,即以具体突破某一关键问题而跨学科、跨年级合作;四是媒体式,即通过网络媒体参与合作,如博客、QQ群、微信群等都是很好的平台。实践证明,以备课组、教研组为组织,以个人总结和集体讨论为方法,以集体备课和听课评课为平台,就是一种极为有益的合作探究的教学反思方式。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以团队成员的身份,聚焦他人或自己的教学情境与体验,其结果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了“反思者”的行列。

(三)掌握反思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教学反思,教师需要学会一定的方式方法。

  首先,要熟悉反思过程。一般来说,教学反思的过程分为“发现问题一分析问题一提出假设一验证假设”四个环节。例如,教师发现某一内容已讲解多次而学生却仍然不懂,这属于发现问题;接下来教师就会查找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进入分析问题阶段;当教师设计出一套方案来解决问题时,即提出假设;最后教师将方案应用于教学中,即验证假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不仅要把某个问题在理论上搞明白,更重要的是,要把理论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边教边研,走一条以研导教、以教促研的实践探索之路。

 其次,要合理选择反思方式。反思的方式主要有内省式反思,即通过自我反省的方式来进行反思,可通过反思日记、课后反思来完成;学习式反思,即通过理论学习或与理论对照的方式进行反思;交流式反思,即通过与他人交流来进行反思,可用观摩交流、学生反馈、专家会诊等方法进行;研究式反思,即通过教学研究来进行反思。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合理选择教学反思的方式。例如,备课阶段,既可采用研究式反思,也可采用观摩式反思、交流式反思;课后阶段,既可采用内省式反思,也可采用交流式反思、学习式反思。

  最后,要写好教学日志。“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教学日志,就是及时将自己教学中的关键节点、得失、感受等记录下来,便于以后反思和分析研究。教学日志的内容主要包括救学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教学灵感、学生的课堂反应、改进策略等。教学日志贵在及时、真实、坚持,以记导思、以思促改,日积月累,必会厚积而薄发。

  宋儒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倡导救学反思,就是期盼教师以思考者、追问者、探究者的姿态来看待教学中的一切现象,以增弧救师的问题意识和解题能力,提升教学智慧。毫无疑问,当教师对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教学现象能够主动追问“为什么”“怎么办”时,也就意味着教师已经养成了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具有了“研究者”的特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反思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也是自我成长的恒动力,更是梦想叙事研究就是讲故事,通过故事本身说明教学经验和道理。这与过去我们对科研这个概念的理解也有很大不同。

  我国老一辈教育家陈元晖先生有句名言:“教师要当教育家,不做教书匠。*那之作了精辟的回答:“很多教师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培养一大批人才,而且有教育思想,有自己的教育风格,这就是教育家。”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不难,培养一大批人才也不难,但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风格却不是易事。对长期从教的教师来说,要想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风格,养成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是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