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水区晶桥镇水晶村:打造党建富民链 引领绿色富民产业腾飞

  近年来,水晶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打造党建富民链,通过支部带动、党员示范、技术推广、品牌创新,建成了全区规模最大的万亩螃蟹养殖基地,水晶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水晶村“富财圩”获得国家地理标志。

  产业链上建支部,党建引领富民产业发展

  因水而兴的水晶村在2003年起开始发展螃蟹养殖,2010年,水晶村结合水产等产业特点和党员实际,将同一产业的党员聚集在一起,在螃蟹养殖等产业链上建立党支部,采取“支部+党员+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使水晶村螃蟹养殖基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养殖技术不断成熟,品牌建设不断加强,目前已建成万亩螃蟹养殖基地,是溧水区规模最大的螃蟹养殖基地,带动200多户农户走上致富之路,年户均增收10多万元。

  2019年年初,晶桥镇又引进了江苏省淡水水产养殖研究所,在水晶村建设了1000亩“长江2号”螃蟹育繁推一体化示范基地,全面改良螃蟹品种,使水晶村万亩螃蟹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当年,江苏省淡水水产养殖研究所在水晶村养殖的700亩螃蟹就实现了平均亩产260斤左右,市场销售供不应求。同时,建成了300亩“长江2号”育苗基地,水晶村积极推动省淡水水产养殖研究所养殖示范基地和螃蟹养殖户们的深度融合,在饲料投喂、水草栽培、病害防治、水质调控、日常管理等方面实现统一养殖技术,通过科技引领水晶村万亩螃蟹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成立草绳加工协会,推动草绳编织助农增收

  上世纪80年代,水晶村的村民将秸秆收起来,编成草绳卖。为了更好地解决秸秆的“出路”,提高农民收入,2011年水晶村组建成立了“水晶村农民草绳加工协会”,成为南京市首批农民创业基地,建立了“村领头、协会组织、农民致富”的模式,加大公共服务力度,促进农民创业增收。建立网站,加强宣传和营销,帮助创业户统一销售、统一价格,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草绳销售全国各地,供不应求。为了进一步扩大我村草绳编织规模,让更多的农户从事草绳加工,近年来,水晶村出资购买了200多台草绳编织机,发放给 200多户农户,其中近半是低收入农户,充分调动了农户编织草绳的积极性。

  目前水晶村已发展草绳编织户近300多户,每户一年消耗秸秆35亩左右,一年消耗秸秆8000亩,通过草绳编织,户均净增收入2-3万元,既解决了农村焚烧秸秆污染环境难题,又为农民致富铺设了平台,增加了农民收入,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发展乡村旅游富民

  春日的午后,水晶村水晶山窑老街安静祥和,45岁的村民刘芝陪年近90岁的婶娘在老屋里打花牌,86岁的理发匠周大扣仔细地给另一位86岁老人理发,老式木质理发椅已很少见到.经修缮后的老街,一股浓浓的乡愁扑面而来。

  近年来,水晶村结合村庄特色,科学规划,建设美丽乡村,深挖商贸集镇历史文化,以保留村民原真生活风貌为原则,适度进行空间优化,改造破旧立面,增加适当装饰,将空置房屋改造为公共活动室、特色手工作坊,形成水晶村最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游览区。依托精品稻田,打造多元化田园风光,周边集中水晶村最具特色的观景点、民宿、村居、车站、休憩设施等。以富财圩国家地理标志、晶湖牌螃蟹为核心品牌资源,打造螃蟹之乡,开展蟹文化馆、蟹田景观建设,搭建一个集蟹文化传播、旅游体验、产业展示、互动交流等多重功能的主题展示场所。引导村民进行稻草工艺品开发,丰富旅游产品,依托成熟的秸秆草绳编制工艺,开发建设稻草乐园,主打亲子游乐活动,融入农耕文化体验。通过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促农增收。结合水晶现代渔业基地运营,举办美食节、螃蟹大赛、乡村振兴论坛等活动,区域影响力不断提升。

  溧水融媒体中心特约记者张福敏

  溧水融媒体中心编辑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