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真会玩,用40分钟采访给司马南挖了好大一个坑


近日,有消息称纽约时报采访司马南40多分钟,最后发表的文章只有50个字。这50个字的内容是

这篇报道的记者采访了司马南,并引用他的话:

访谈的前因,记者是怎么提问的、为什么那么问、问了什么,司马南怎么说的、说了些什么、说得如何?这些网上都有,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找来听听。

对司马南的采访共耗时40来分钟,整理成文有1万多字,但引用他的话只有两句,翻译成中文,连标点符号全算在内,仅仅不到50个字——

军情哥再重复一遍其内容:“司马南说,‘方方写的东西被用来勒索中国,要中国赔偿,审判中国,拷问中国’,‘方方变成了一个政治工具’。

在这里,军情哥想说的是纽约时报真会玩,怎么会玩呢?

第一,他想借一个舆论界的名人为他说话,说他想要的话。

司马南是何许人,独立学者,社会评论家,中国反伪科学代表人物。20世纪末因揭穿神功骗子而饮誉江湖,其代表著作有《民主胡同40条》(政治哲学类);《神功内幕

《民主胡同20条》《太乙宫黑幕》(社会纪实类);《司马白话》(散文随笔类)。1998年,受聘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续任北京交大、中国政法、西安交大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兼职教授。

曾获"中国首届十大青年新锐人物"、"全国首届反伪科学特别贡献奖"、"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改革开放30年杰出社会人物"提名。1999年,美国《亚洲周刊》"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50人"之一。

司马南既心性沉潜手不释卷,又个性张扬诙谐轻狂。崔永元笑他"有语言暴力倾向",著书立说捍卫"特色文化"的中国政治制度,猛烈地抨击西方"普世价值"

纽约时报之所以约请司马南访谈,可以想象其在采访前已经做好了很多功课。从采访的哲学原则来说,纽约时报希望能从司马南嘴中得到他所需要的东西,也就是说他应该是有备而来,带着一张陷阱密布的采访提纲来了,只要你司马先生哪儿说不小心掉坑里了,他就会抖露出去。

好大一个坑

第二,他做好了充足采访准备,挖好了无数个坑张口以待,等待司马先生往里跳。

纽约时报采访前究竟做了什么准备?做了什么调查?我们不得而知,但从采访最后发的稿子来看,司马南应该没有说太多他们需要的东西,由此,可以肯定这明显是一个坑儿,他们给司马南挖了一个又一个坑儿,等着司马先生跳进去。如果司马南说了他们需要的东西,不想发稿可能都很难,他们会和盘托出,就像出版芳芳日记那样迅速而完整地将司马南说的对他们有利而对中国没有利的东西全盘的甚至夸张的刊发出来,万万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只发50字。40分钟的采访没有不次闪失,没给对方一次机会,可见司马先生的智慧了得。

第三,他没有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就封锁了对我们有利的内容,草草刊发50个字了事。

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说明司马南已经经受住了他们的考验,没有跳到他们的坑里面去,说了他们不需要的东西,所以说只简简单单的发表了50个字。西方所谓的言论自由就是选择性的宣传,对他们有利的就发,对他们不利的就不发。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再回头看看芳芳的日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带着偏见抹黑了中国。美国等西方国家为什么热衷于出版这本书,因为芳芳跳进了他们所挖的坑,甚至说他们利用芳芳这个坑来设置连环套,给司马南挖了更大一个坑。好在,司马先生有鲜明的政治立场,看清楚了他们的险恶用心。我们可以猜想,司马南先生之所以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可能是想说些公道话,批驳方方日记的片面性,由此还原中国抗击疫情的真实情况,但这不是纽约时报所需要的,所以他们仅仅发了50个字交代了事。

一个坑没坑住人,他们还会利有不同的事设置不同的坑,去坑不同的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躲过他们的坑。看似简简单单一次采访,但其背后的阴谋与偏见可见一斑。这就是军情哥的看法,不知各位看官有何看法有何高见。

生活中有很多坑,千万别被“脚链”束缚了跨越深坑的力量!@今日头条青云计划 @今日头条 @头条号 #司马南# #方方头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