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神道——旧日本帝国为何形成“政教合一”的独特体制?

从古至今,世界各国的政体中,有这么有一种政体较为特殊:政教合一。这指的是政治领袖同时兼为宗教领袖,或者宗教领袖同时兼为政治领袖的政体。这种政体比较古典,事实上政教分离是现代政治学的一项基本原则,这道理也很简单,因为以客观的态度对待客观事物、科技与宗教分开、政治不受特定宗教势力摆布,这是形成现代社会的基本土壤,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所以,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诸国,通常都是先摆脱了宗教禁锢,渐渐世俗化之后才能强大的,不过,在近代列强之中,有一个国家除外,其传统宗教势力不仅没有消退,反而还大大加强了,于是形成了人类文明史中一个相当极端也相当另类的政权——旧日本帝国

日本帝国的本土及殖民地

虽然绝大多数人印象中的政教合一国家都是些中世纪的基督教或伊斯兰教国家,把“政教合一”这个词套在日本身上,很多人会感觉有些突兀,因为按照东亚地区的人文特质,这一带的本土宗教,或者是已经本土化的宗教(佛教),通常都是多神教,而且一般都服从世俗政权,且儒学思想一般占据绝对主流,宗教影响从来就很有限,这种文化土壤很难形成政教合一体系。

但,愣就是出了日本这么一个特例,日本帝国应该是全世界最后一个奉行政教合一政权的世界级强国,它奉行的是“国家神道”,虽然当时日本政府将神道视为一种“信仰”而非宗教,但实际上等同于政教合一。所以,后来日本帝国的一系列极端行为,某种程度也能理解为极端宗教主义所带来的极端狂热。

中国历史上最知名的政教合一政权是太平天国政权,然而其崇尚的是拜上帝教(一神教)

这种情况是怎么发生的呢?说到这里,大家先要简单了解一下神道教。

神道教是日本的原生传统宗教,奠基于日本自古以来的民间信仰与自然崇拜,特色是将世间万物中令人敬畏及崇拜的均视为神,从山、海之类的自然界物体或现象、祖灵、传统神话中的神祇与英雄、乃至各种幽灵等皆是,由于神灵极多,所以有种夸张说法是“八百万神”,大家应该能看出来,这是一种“泛灵多神信仰”。

从宗教学的意义上来说,“泛灵多神信仰”并不是一种很严密的意识形态,只是从原始社会的自然崇拜而衍生出的一种民俗信仰,这一点以中国本土宗教类比吧,中国的本土宗教是道教,道教的特点和神道教有一定相似之处,现在绝大多数中国人实际上没有什么特定的宗教信仰,但事实上,中国绝大多数人都还是保留了一些道教民俗的,比如:祭拜祖先、拜灶王爷、葬礼的仪式等,都能理解为一种道教仪式。

不过,一般也就到此为止,日常生活方面还是该干嘛干嘛,现代的日本人对待神道教的态度,其实绝大多数和中国人对待道教一样了,但就是100多年前,日本人愣就是把这种泛灵信仰变成了一种极端化的宗教。

电影《南京!南京!》片末的祭祀招魂舞(和太鼓音乐),这便是神道教的一种宗教仪式,二战时期的日本军队实际可以理解为被极端宗教思想洗脑的亡命之徒。

日本人把神道教当成国教是从明治维新开始的,1870年(明治三年),明治天皇发布《大教宣布》诏书,神道的地位得到确立:

“朕恭惟天神天祖,立极垂统;列皇相承,継之述之。祭政一致,亿兆同心。治教明于上,风俗美于下。而中世以降,时有污隆,道有顕晦,治教之不洽也久矣。今也,天运循环,百度维新,宜明治教,以宣扬惟神大道也。因新命宣教使,以布教天下。汝群臣众庶,其体斯旨。”——明治3年1月3日(1870年2月3日),明治天皇作大教宣布诏书

这之后,日本明治政府开始对神道教进行正规化,比如废除神职的世袭制,神职改为选任制、对全国范围内的神社和神职进行了序列化等。

不过,东方民族通常都很受汉传佛教影响,日本也不例外,所以日本随后就进行了“废佛毁释运动”,大量佛寺、佛像受到极端分子摧毁,不过,“废佛毁释”事实上并不是新政府本意,新政府的本意是“神佛分离”,希望是将佛教和神道教彻底分离开(类似中国古代“三教合一”,日本古代实际上也出现了将神道教和佛教融合的“神佛习合”现象)。

日本著名动画《浪客剑心》中有关“废佛毁释”的情节,这一极端国策给日本佛教界以及无辜民众带来巨大灾难。

那么,日本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很有意思,先要知道,如果硬要从法律上来说,日本明治宪法明记日本国民享有信仰自由,但在实际执行上,信仰自由被限定在不与国家神道抵触的范围内。日本政府并不承认自己是政教合一的国家,日本政府提出“神道非宗教论”,即国家神道并不是一种宗教,而是一种道德传统和爱国实践,国民有信仰神道教的义务。

昭和时代的日元纸币。票面上印刷的靖国神社是国家神道的象征之一

也就是说,神道教事实上统治工具的色彩更重。日本帝国政府对其进行了改造,比如传统的神道并不强调对天皇的崇拜,但“国家神道”宣扬对天皇的崇拜,根据国家神道的教义,天皇是“现人神”,尤其是九一八事变后,神道教愈发极端化,在此之前,神社的神官普遍尽量避免涉及政治问题,而是专注于进行宗教仪式,很少主动向他人宣讲国家神道中对天皇的崇拜等涉及意识形态的内容。

日本形成这种情况,宏观上看有外部的地缘特性和内部地理特点两个因素,首先日本列岛总体上的地缘环境很封闭,虽然仍然属于汉字文化圈,但确是汉字文化圈中最疏离的一个,所以相对于朝鲜和越南几乎全套照搬中华体系,日本的文明最为独特,这体现在意识形态上,就是儒学的影响程度相对较低,而本土思想影响力极多。日本历史上的文明进步有明显的“跃升”特性,即短时间通过大量吸收外来先进文明,使得自身文明程度飞速进步(主要是渡来飞跃、遣唐使、明治维新几个),但这种文明提升往往同时会极大带有旧文明的残留,比如原始泛灵信仰,就在日本残留地很严重。同时,孤立环境也会形成一种独特的文明认同,比如弘安之役(蒙古侵略日本失败)后,日本统治阶级就有一种“神国”思想,认为日本是独一无二的天神后裔建立的国家,这就给后来极端化的神道思想留下基础。

然后从内部来看,日本国内的地理环境也相当复杂,虽然日本列岛总体面积不大,但是却被山川划分地支离破碎,所以日本古代极难形成大一统政权,而是地方豪强实力强大,中国人有印象的可能就是武士集团、战国豪杰和江户诸藩了,即便是最成熟的江户时代,江户幕府也只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实行了很有限的集权而已。但是,日本列岛并不是太辽阔,通过数千年交流,也形成一种共同体,于是古代日本同样也存在名义上能统治全国的机构——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尽管很长一段时间,它们没有任何实际政治权利。明治维新之后的明治政府,因为有了近代科技加成,能把各地联系到一起,所以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个能名义上控制全国的政府,但这种大一统的政权仍然不是所有人都能习惯的,于是就有了一系列的士族叛乱(最大的就是西南战争)。

经典电影《最后的武士》,某种程度就体现出接受西方文明后,日本本土部分人士产生强烈的“不适感”,显然,神道教对这种不适能起到极大的安抚

那么,要想团结起来,自然要有一个全日本人都能认同的东西,实际由西南藩阀把控的新明治政府那肯定是不行,所以,只能把主意打在天皇头上,这当然行得通,但是,日本天皇和中国皇室可不一样,历史上近千年的时间里,日本那是“天下布武”,皇室在民众中的存在感是相当低的,即使是明治维新,出力的也不是皇室,而是西南豪强们,这些豪强们只能搞极端化的狂热认同,于是构建一套“祭政一致”的天皇制神国政体。

这就出现了一个极罕见的怪异状况:事实上并不怎么管理政事的皇室在统治机器中的地位飞速提高,大家天天嚷嚷着为天皇效忠,但事实上天皇却是一个神秘感极强的人物;也出现一个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政体:一个没有宗教典籍,仅靠创世神话与国家历史被人为编排在一起,串联了神话传说和真实历史,推衍出神与人的血缘关系,塑造出的一个独特的神国政体。

当然,这种思潮实际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极端环境中所催化的,所以虽然狂热时令人发怵,但当整体环境被摧毁的时候,也会烟消云散,二战战败后,日本从国家实力和国民心理上都受到沉重打击,1945年10月,驻日盟军总司令颁布《神道指令》,要求日本进行政教分离,国家神道从此废止。

1946年,昭和天皇在《人间宣言》中宣布自己是普通凡人,而非“现人神”,否定了国家神道中天皇的神格,从此,神道教也渐渐回归到了正常面貌,根据日本文化厅在2016年的统计,神道在日本国内约有8千9百万信徒。但是,日本人的这种信和中国人对神佛的态度差不多,实际上真正虔诚的神道信徒数量并不多,绝大多数日本人根本不认为自己有宗教信仰。

不过,由于曾经成为旧日本帝国法西斯主义的国教,有些地方仍然极为敏感,这里最典型的就是靖国神社,靖国神社地位特殊,为国家神道产物之一,它原本是供奉自明治维新时代以来为日本战死的军人及军属的,自明治天皇开始,靖国神社成为日本天皇唯一鞠躬的对象,也是政教合一时唯一由内务省与军方共同管理的神社。但是战后这一神社,并没有按照政教分离的原则以及清除法西斯思想的原则进行处理。

作者:云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