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吉地的清代皇帝陵——清西陵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永宁山下,离北京120多千米,周界约100千米,面积达800余平方千米。

清西陵是清代自雍正时起4位皇帝的陵寝之地,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此外还有3座后陵以及若干座公主、妃子园寝。

清西陵北依峰峦叠翠的永宁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参天,景态雄伟。陵区内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气势磅礴。


万年吉地的清代皇帝陵——清西陵

万年吉地的清代皇帝陵


万年吉地的清代皇帝陵——清西陵

■清西陵泰陵琉璃瓦

雍正的陵址本来是选在清东陵九凤朝阳山,但他认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因而将原址废掉,下令另选万年吉地。

这时候,受命选陵址的人奏称说:“易县永宁山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

雍正皇帝览奏后十分高兴,也认为这里“山脉水法,条理详明,为上吉之壤”。

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间隔分葬于遵化和易县东、西两大陵墓。清西陵自1730年首建泰陵至1915年光绪的崇陵建成,历经186年,共建有帝陵4座,后陵3座,王公、公主、妃嫔园寝7座。

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

泰陵是清西陵的首陵,埋葬着雍正及他的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雍正皇帝的泰陵,位于永宁山主峰之下,始建于1730年。泰陵是西陵的主体建筑,规模大,体系完整。

西陵以泰陵为中心,其余各陵分布在它的东西两侧,规制与清东陵基本相同。

泰陵的神道,由3层巨砖铺成,两边苍松翠柏,上南往北分布着40多项大大小小的建筑。

第一座建筑物是进入陵区的一座联拱式五孔桥,桥北有3座高大的石牌坊,巍然矗立。牌坊的建筑庄重、美观,色彩调和。

这3座石坊,都是五间六柱十一楼形式,用青花石筑成,上刻有山、水、花、草、禽兽等图形,形态生动,被视为西陵建筑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过一座联拱式的五孔桥,进入陵区,前有3座精美高大的石牌坊和一条宽10余米,长2.5千米的神道贯穿陵区全部。依次建造石牌坊、大红门、具服殿、圣德神功牌楼、七孔石拱桥、石像生、隆恩门、隆恩殿、方城明楼和宝顶等一系列建筑和石雕刻。

为颂扬雍正的功劳,1737年6月在大红门北面建筑了一座圣德神功牌楼,高26米,黄琉璃瓦盖顶,牌楼内地面中心有巨石台基,雕有寿山福海和鱼鳖虾蟹,石基上卧巨型石雕狴兮一对,各驮石碑一通。

碑帽皆伏缠浮雕龙四条。碑额有“大清泰陵圣德神功碑”字样,碑身镌刻着满、汉两种文字,颂扬雍正的功德。

在牌楼外的广场上,四角各有石雕华表一根,高达12米,华表也称“恒表”,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纳谏或指路的木桩。而设在陵墓前的大柱又名“墓表”, 4根墓表顶部,各蹲有石雕怪兽一尊,名称“望天吼”。寓意是“望君出,盼君归”,劝祭祀的君主及时回朝治理政务。墓表通身浮雕巨龙盘绕向上,加之如意云朵、云板,颇为壮观。

过了圣德神功牌楼,是清西陵最大的一座桥梁——七孔石拱桥和石像生。5对石像生分别是狮子、大象、骏马和文臣武将。

这些石雕动物和人物以对称的形式分别排列在神道两旁,象征着皇帝的仪仗队守卫在陵前。石像生本姓阮,是秦始皇的爱将,身高两丈,智勇双全,屡建战功,大败匈奴。阮翁仲死后,秦始皇深表哀悼,命工匠铸一翁仲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犹如英勇的卫士。后来,人们把陵墓前的石像生称为“翁仲”。

这些石像生各有寓意:文臣武将,均为皇帝的爱卿,把他们的石像置于皇帝的陵寝之中,表示君臣永不分离,心心相印。

在辽阳战役中,努尔哈赤被明朝总兵李成梁围困,幸亏战马善于驰骋才免于危难。所以清朝历代皇帝对马都十分钟爱,所以,把马的雕像置于陵前,象征着帝王虽死,雄心尚存,开疆扬威,备以骏马。

大象温顺驯服,寓意皇帝广有顺民。石象背上还雕有宝瓶,谓之“太平有象”或“天下太平”。狮子凶猛,吼声震天,象征着皇家势力强大,威震天下。


万年吉地的清代皇帝陵——清西陵


在古代,石狮子不但皇陵有,就是官府衙门和有钱有势的家门前,也置放石雕狮子,以示权威。

穿过石像生,走过龙凤门,再经过两座三孔石桥,就是宫殿区。宫殿区最显眼的是一座神道碑亭,内有狴翕驮碑一通,碑面镌刻着皇帝的庙号、谥号和徽号。

再往北是隆恩门,门内宏伟壮观的隆恩殿居中,东西配殿分列两旁,与隆恩门构成一个宽敞的四合院布局,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西配殿是喇嘛念经的地方。

隆恩殿是陵区内最大的建筑有3间暖阁,中间为明间,设神龛仙楼,挂帷幔、供奉帝、后牌位。西暖阁内安置宝床,床上设檀香宝座,供奉妃嫔牌位。皇帝谒陵时,帝、王、公皆素服,行大飨礼时,皇帝穿朝服,陪祭的王公百官也穿礼服参加谒陵。

泰陵后寝院内还有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地宫等建筑。石五供是皇家女眷祭祀的地方,供台分上下两部分构成,上部有石香炉一樽居中,两侧各有石花瓶、石蜡分列,共计3种5样供品,均用青白石雕成,故称“石五供”。

供座是由两块巨石雕成的须弥座,须弥座周围有很多精美的雕刻图案,如传说中的“八仙”图案等。

石五供祭台之北,屹立着方城、明楼,是整个陵区最高的建筑物,雄伟壮观的方城,把精巧多姿的明楼高高托起,镶嵌在湛蓝的晴空里,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明楼内有一通石碑,碑基为须弥座,游龙浮雕,施有五彩,碑身以朱砂涂面,碑面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刻着“世宗宪皇帝之陵”字样。

方城两边有高大的城墙,绕墓一周叫“宝城”。宝城中间隆起的巨大土丘,便是雍正皇帝的坟墓,名字叫“宝顶”。泰陵宝顶面积为3600多平方米,在西陵诸宝顶中面积最大。

宝顶下面是工程浩大的地下宫殿。地宫内除埋葬着雍正皇帝外,还附葬着孝敬宪皇后和敦肃皇贵妃。

昌陵是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和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的陵寝,位于泰陵以西1千米,以一条神道与泰陵相接,是西陵中唯一有神道与主陵相接的陵墓。

1796年,清朝入关第五代皇帝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即位,他遵循父亲的依昭穆次序在东陵、西陵界内分建陵寝的制度,在泰陵之西500米处选定了陵址,于当年开始兴建,至1803年竣工。

工程结束后,陵寝定名为“昌陵”。这是清西陵营建的第二座皇帝陵寝。与此同时兴建、同时完工的还有嘉庆皇帝17位嫔妃的园寝,即昌陵妃园寝。

嘉庆帝来到陵寝视察,见陵寝壮观华美,十分满意,封赏了负责工程的官员们。

昌陵的建筑形式与布局,跟泰陵基本上是一致的,其豪华富丽也不亚于泰陵。隆恩殿大柱包金饰云龙,金碧辉煌,地面用贵重花斑石墁地,黄色的方石板上,带有紫色花纹,光滑耀眼,好像满堂宝石,别具特色。

昌陵有清朝建立的最后一座圣德神功碑亭,此后清朝皇帝各陵均不建圣德神功碑亭。

从前面的神道到最后的宝城,一应俱全,但昌陵的宝城比泰陵还高大。昌陵的隆恩殿很有特色,地面铺的是很贵重的黄色花斑石,黄色的方石板上有天然雅致的紫色花纹,光彩耀目,满殿生辉,素有“满堂宝石”之称。

嘉庆皇帝的皇后陵昌西陵的回音石、回音壁,回音效果绝妙无比,可与北京天坛的回音壁相媲美。

清宣宗道光帝的陵墓称为“慕陵”,位于清西陵的昌陵西15千米处的龙泉峪。该陵建造得很特殊,与其他帝陵都不相同,是道光帝独出心裁之作。

起初道光的陵寝设在清东陵,陵寝本着道光追求节俭的精神,取消了二柱门、地宫瓦顶、内刻经文、佛像等部分,大殿、碑亭、石像生体量也小了,1828年完工。


万年吉地的清代皇帝陵——清西陵


葬入了孝穆皇后,殊不料一年后发现地宫渗水,道光帝震怒之下,全部陵寝被夷为平地。道光帝不顾乾隆定下的祖宗昭穆相间的定制,改在清西陵选址重建陵寝。

慕陵设计上更加刻意求简,仅有建筑27座,占地30400平方米,比泰陵缩小近53000平方米。

但其实外“俭”内“奢”,其用料材质异常精美,围墙采用磨砖对缝、干摆灌浆工艺到顶,不涂红挂灰,改变了传统的上身糙砌灰砖,刷红浆,下肩干摆的做法,加之两建一拆的经历,道光建陵耗资超过了西陵任何一座陵墓。

慕陵的特点是规模小,没有方城、明楼、大碑亭、石象生等建筑,但其工程质量之坚固,则超过泰、昌两陵。整个围墙,磨砖对缝,干摆灌浆,墙身平齐结实。

隆恩殿的建筑彩绘工艺精巧,大殿全用金丝楠木,不饰油彩,保持原木本色,打开殿门,楠木香气扑鼻而来。天花板上每一小方格内有龙,而且檩枋、雀替,也雕上游龙和蟠龙。这些龙都张口鼓腮,喷云吐雾。

道光认为,地宫浸水,可能是群龙钻穴,龙口埕水所致。如果把龙都移到天花板上去,就不会在地宫吐水了,于是,他命千百个能工巧匠,用金丝楠木雕成许许多多的龙,布满天花藻井,造成“万龙聚会,龙口喷香”的气势。

清慕陵以精致小巧的建筑模式、清丽淡雅的建筑风格、工艺卓绝的楠木雕龙成为清帝陵中最具特色的一例。楠木烫蜡后褐然的色泽,灰黄交融的墙垣,配以蓝天白云,绿树金顶,典雅肃穆,清碧绝尘,自有一番幽远神秘、古朴超然的气度。

慕陵神道放弃与泰陵相接,最南端是一座五孔桥,道光帝下令取消了歌功颂德的圣德神功碑和石像生。五孔桥之北即龙凤门,与孝陵、泰陵、昌陵相同,但略小。

龙凤门以北建有下马碑东西各一通,神道碑亭体量较小,石碑正面刻有宣宗谥号,背面按道光遗嘱,刻有咸丰帝亲自撰写的记述宣宗一生事迹的碑文,这在清陵中绝无仅有,其实是兼有圣德神功碑的作用。

神道碑亭往北,是神道桥,慕陵没有按照三路三孔的惯例,而是变成了一路拱桥,东西两侧各有一平桥。桥北东西朝房各一座,前出廊,面阔3间,但进深缩小为两间。朝房之北各有一座班房。

隆恩门建在石质须弥座上,台面铺金砖,面阔5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中开大门3道,门内燎炉已无。东西配殿较小,面阔仅3间,进深两间,前出廊,单檐歇山顶。

隆恩殿最为特殊,一改面阔5间的惯例,缩为3间,进深也3间,改重檐歇山顶为单檐歇山顶。殿四周设有回廊,裁撤了月台和大殿周围的栏板和雕龙头,月台上仅设铜炉两樽,不设鹿、鹤。月台东西两角有石幢和嘉量各一座。

大殿正面3间都开门,殿东西两侧中间开门,其余为砖墙封闭。

隆恩殿、东西配殿所有木构件全部采用珍贵的金丝楠木,造价惊人,不饰彩绘,以楠木本色为基调。其天花、群板、绦环板、雀替等处一改传统的金莲水草案,而是用高浮雕和透雕手法雕刻上千条云龙、游龙和蟠龙,三殿共有木雕龙1318条,成为清代帝王陵寝中独具风格的艺术珍品,只有承德避暑山庄澹泊敬诚殿与之相同。

隆恩殿内北部有3座暖阁,中暖阁供奉道光帝神牌,西暖阁供奉3个皇后的神牌,东暖阁存放谕旨。

崇陵是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的陵寝,位于泰陵的东南面约4千米的金龙峪。光绪在位34年。崇陵是我国历代皇帝中的最后一座陵寝。

祟陵始建于1909年,陵址名金龙峪,在泰陵东5千米,光绪驾崩时,陵还未建,他的梓宫在故宫观德殿暂安。

1913年崇陵地宫建成,11月16日申时,光绪的棺椁才正式安放于崇陵地宫之中。1913年病逝的隆裕皇后也同葬地宫。1915年竣工。

崇陵的建筑物数量与规模,完全依照同治的惠陵。建筑工巧,陵园仪树中有罕见的罗汉松和银松。

整个崇陵的陵寝根据守卫和祭祀的需要,建筑了五孔桥、巡房、牌楼门、神厨库、三路三孔桥、朝房、班房、隆恩门、燎炉、配殿、隆恩殿、三座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宝顶、地宫。

为了增强排水性能,每个宫殿基部都建有两米宽的散水,明楼前和3座门前分别挖砌了御带河,地宫内凿有14个水眼与龙须沟相通。

隆恩殿木料均为异常珍贵的铜藻、铁藻,质地坚硬无比,用这种木料制作一把普通太师椅,重量竟高达上百千克,所以隆恩殿被誉为“铜梁铁柱”。而且梁架之间增加了隔架料,既能托顶,又使殿内更加美观。

隆恩殿内的4根明柱,底部有海水江涯图案,柱身为一条金龙盘绕向上,较其他帝陵的宝相花更加富丽堂皇。

崇陵规模虽不如雍正、嘉庆的陵墓那样庞大,没有大碑亭、石像生等建筑,但它除继承清代建陵规制,参照咸丰帝定陵、同治帝惠陵的风格外,又吸收了古代建筑技术的一些精华,仍具有它的特色。

阅读链接

由于雍正皇帝在西陵首建泰陵,从而产生了“昭穆相间的兆葬之制”。

这其中的原因是,在雍正皇帝首先在西陵建陵后,雍正的儿子乾隆认为如自己也随其父在西陵建陵,就会使已葬于清东陵的圣祖康熙、世祖顺治帝受到冷落。但是如果在东陵建陵,

同样又会使其父雍正皇帝受到冷落。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乾隆皇帝定下了“父东子西,父西子东”的建陵规制,规定如果父亲葬东陵,则儿子要葬在西陵。如果父葬西陵,则儿子要葬东陵,将此称之为“昭穆相间的兆葬之制”。

也正是由于这种墓葬制度才形成了清东陵、清西陵现有的格局,造成了清东陵、清西陵两大陵墓群与我国明朝以前历代皇家陵寝建陵制度的根本不同之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