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沿黄万里行之郑州篇:打通海陆空铁“最后一公里”助推国内国际双循环

来源:回澜听涛

有人说:没有集装箱,就没有全球化。这样一个高度自动化、低成本和低复杂性的货物运输系统,正在一步步把世界抹“平”。

于生产企业,它关乎库存、供应链;于运输企业,它关乎成本、运输量;于消费端,它关乎价格、速度和购买渠道……而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就是处于中转环节的关键枢纽。到这里采访时,涛君遇见了一家国际物流企业,主营汽车配件、食品、轻纺制品运输,承接货源后由铁路运至青岛港,尔后下海出关发往非洲。

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

“现在除非特别加急的件儿走汽运,不然我们都是走铁运,从青岛出。安全,成本也低。山东港口(集团)这边,跟郑州铁路这边,今年以来给了很多政策,价格下降30%多。这么说吧,我们一个月运输成本就能省出几十万。”

像这样选择青岛出关、入关的郑州乃至河南的企业,还有很多。在海铁联运的各大港口中,青岛出海口的走货量占到全部货量七成以上。而内陆充足的货源供应、完善的基建匹配强大的集纳疏散能力,也使得青岛毫不犹豫地把向西推进、走入中原腹地的第一站,设在了郑州。

一个拥有众多国际航线,一个拥有全国铁路路网“双十字中心”,两座城市在国家黄河战略布局下再次携手,这场“港城联动”注定要成为黄河合唱里最亮眼的篇章。

01

海铁联运“遍地开花”

郑州何以一枝独秀

只是三五年的时间,“千万人口”、“万亿GDP”、“国家中心城市”等标签就悄悄地贴在了一个北方城市身上。郑州,像一匹黑马,突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8 月 18 日,国内首份城市数字治理指数榜单出炉。杭州的一骑绝尘并不让人意外,大家吃惊的是郑州竟然力压苏州、东莞、西安等一众城市排在第 7 ,数字治理指数仅次于广州。

数字化能力以外,郑州崛起之迅速、发展之气度恢弘,放在南强北弱的新变局中看,更是额外惹眼:

经济

上,它一路赶超济南、哈尔滨、沈阳、大连、西安,紧追青岛,闪耀北方;

区位上,它盘据中原腹地,辐辏云集,通达八方;

产业上,自富士康、上汽之后,郑州还与阿里「联姻」,产业结构日趋数字化、现代化。

加之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等重大项目,这座城市蕴藏着蓄势待发的无穷潜力。

为什么是郑州?

不容忽视的第一个大优势:人口——一座城市长久发展的内生动能。

背靠1亿河南人,郑州是全国人口净流入十大城市之一。根据河南省统计局在2018年中发布的人口发展报告,郑州当年城市常住人口突破千万,按照规划,到2025年将达到1250万人。

有人就有未来,有人就有发展。25到47岁这个年龄段人口的数量占比,往往决定着经济的荣枯。几乎每一个经济体繁荣的顶峰,都是与这个年龄段的人口数量达到顶峰同步。郑州仍处于并将在接下来的日子中继续处于“人口红利”期,这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海量的消费。

图片来源:郑视新闻

第二个也是最重要的大优势——区位交通。

郑州的命运,可谓跟地理位置息息相关。河南的西面被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依次环抱,群山绵延,东面就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广袤的平原给予河南“中原粮仓”的美誉,也以其天然的地形优势赋予了郑州“天赐”的礼物——铁路。

曾有人戏言,郑州是火车拉来的城市。如果说在古代,中原之地通商往来还高度依赖河道,那么到了铁路时代,这个连接中国东西南北的枢纽之地终将迎来自己的爆发期。交通便利,为郑州赢得了更多的关注和投资,工商业、服务业快速成长,城市的成长速度远快于往常。

可以说铁路彻底改变了郑州,而郑州也一直在欢迎和呼唤更多的铁路来改变自己。借助区位优势,郑州率先提出建设米字型高铁枢纽,成功搭上高铁时代的顺风车,再次巩固了中国“郑中心”的地位。如今,郑州东站平均每60秒就会有222名旅客从这里进出站,每4分钟就会有一趟高铁从这里驶出,俨然已成为中原大地人流、物流的快捷通道。

然而郑州的野心不止于此。2007年,河南省委、省政府批准设立郑州航空港区;2013年,国务院批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要把港区打造成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中国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中国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

郑州,想要成为世界的路口。

02

你好郑州,我是青岛

同为“一带一路”上的重要枢纽,相较于郑州承东启西、连南贯北、“买全球、卖全球”的世界超市定位,青岛则是海、陆“丝路”的黄金交汇点,是这家“超市”通往世界的超级“柜台”。在国际贸易中,90%以上的货物运输是通过海运实现的。而海港条件天赋异禀的青岛,既是铁路的终点,又是海上的起点,更是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的发力点。

去年9月,青岛获批成为首批23个国家物流枢纽之一,依托青岛港建设生产服务型(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这一部署放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背景下看,更是意义深远。

山东是黄河流域九省区唯一的沿海省份,青岛是山东面向世界开放发展的桥头堡和沿黄流域最为重要的“出海口”,在“一带一路”陆海联动和黄河流域的开放协作上,青岛注定要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就“双循环”的本质而言,就是要开掘中国超级消费市场的红利。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港口即是龙头,要沿着运输通道去打造产业走廊,从而带动内陆地区协同发展,实现整个空间布局的重构、产业组织方式的重构和价值创造的重构。

这,正是青岛的重大战略意义所在。

青岛港是世界第七综合性大港,在中国北方港口中航线最多、密度最大。眼下,青岛以内陆港和海铁联运为抓手,终极目的是要把“出海口”搬到沿黄内陆城市的“家门口”,创造新的内陆布局,新的港航业态。而随着胶东国际机场进入新一轮的加速期,青岛与郑州的“联动”也将迈向全方位的“海陆空铁”新阶段。

03

打造“海陆空铁”大通道

助推双循环

一座城市的机场建设不仅仅是一种交通需要,也是新的发展动力,更是城市之间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以不靠边、不沿海的郑州为例,对外开放更多的需要依仗“蓝天”,这也是航空港区被视作郑州未来的原因。作为唯一一个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航空经济先行区,郑州显得志在必得。无论是客运还是货运,常年霸榜中部地区。截至今年三月,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郑州五各大机场的国际货运量,集中了全国国际货运量的90%。今年前四月,郑州货邮吞吐量增速在全国机场中排名第二。

临空经济的后起之秀青岛,同样不甘人后。从客货吞吐量来看,2019年,上海浦东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和货邮分别达到7615.3万人次和363.4万吨,排名全国第2位和第1位。深圳机场旅客吞吐量5293.2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28.3万吨,排名全国第5位和第4位。青岛流亭机场旅客吞吐量2555.6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5.6万吨,居全国第16位和14位。

相较之下,差距明显。为了加速赶超,青岛机场重新锚定自身位置:以胶东国际机场转场为契机,打造好国际机场这一对外开放的门户枢纽,全面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和全球通达性,发挥好面向日韩、“一带一路”的节点、支点优势,提升机场国际枢纽功能。

这一清晰的定位放到沿黄战略下重新审视,可以看到青岛与郑州“港城联动”之上的更多可能。港口依托铁路延长航线,铁路借助港口拓展市场,加之双方空中连线、国际功能和枢纽地位的对接,这条海陆空铁全方位的大通道,势必为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的动力和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