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不得扔东西的你,究竟纠结啥?学会断舍离:觉察你的内在心灵

大家好,这里是潮汐悦读,读书无限精彩,陪你快乐阅读。

今天我们要给大家分享的书是《断舍离》。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作家山下英子。

她通过早年间学习瑜伽,参透了“断行、舍行、离行”的哲学理念,并以此作为整理术的基础。她认为,任何人都能够通过对家居环境的整理,来改变自己与物品、甚至人际之间的关系,做到脱离物欲和执念。

断舍离

今天,我们主要从三个角度,来为你解读这本书。它们分别是:什么是断舍离、断舍离的机制原理、如何在生活中实践断舍离。

什么是断舍离

请先想像这样一个场景,每当过年家中大扫除时,你总能在犄角旮旯里翻出很多旧东西。

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你几乎用不到,但却舍不得丢弃它。

为什么呢?这其实是个很有趣的心理。对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当你在判断一件物品,是否需要丢弃时,基本都会这样想:

这个东西以后还能用呢,丢掉会很浪费的。

它是我当初费劲心思淘来的,怎么舍得扔掉。

它对我来说很有纪念意义的,还是要留下的。

所以纠结半天,你还是会它放回到那个,被你遗忘的角落。

在断舍离哲学中,认为扔不掉东西的心理,其实就是潜意识中不想扔。

对于一件物品来说,要用起来才能体现它的价值。无论你以什么形式收留它,当它被你遗忘的时候,其实已经和垃圾没有什么区别了。

这种不想仍的心理机制,体现的正是我们对物品的执念。

所谓断舍离,就是要通过整理物品来觉察自己,整理内心的执念,让生活变得开心和轻松。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中,那些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中被遗忘的、泛滥的旧物品。

“离”:脱离对物品和欲望的执念,让自己处于自在的当下。

也就是说,当我们整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时,断舍离的主角一定是自己。

自我觉察

面对一件物品,你要关注的是:这个东西是否适合我?我要不要用它。而不是:这东西还能用,所以要留下来。

断舍离的机制

作者认为,断舍离存在的目的,不是简单把房间收拾干净就好,而是要通过收拾的过程,了解并喜欢上真实的自己,从而实现自我肯定感。

断舍离的机制是:将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换成需要、合适和舒服。也就是说,在筛选物品时,你能够以自我为核心,着眼于当下的需求去进行判断。

我有一个闺蜜的妈妈,特别喜欢在家里攒各种袋子。比如塑料袋、食品袋、购物袋等等,几乎堆满了整个柜子的角落。

闺蜜每次收拾柜子,都想要扔掉,可都遭到妈妈的拒绝:哎呀,你这孩子,这些袋子留着都能当垃圾袋,或者出门装东西用呢!扔掉太可惜了,不当家不懂过日子!

但实际情况是,囤积的袋子越来越多,可真正用到的却很少。因为有些袋子太小,根本装不下什么东西。而有些袋子用过几次之后,就被收起来放回角落。

从断舍离的角度来看,人面对物品时的态度和想法,能够反映出其内在的自我形象。

对闺蜜妈妈来说,除去留恋这些廉价的塑料袋,她在生活中还习惯挑便宜的东西。即便逛街时遇到自己喜欢的,但价格贵的物品,也舍不得买。

这其实反映出,她潜意识认为:自己不配得好的东西,便宜的东西可以拿来交代自己的。事实上,如果一个人可以这样随意对待自己,那么在人际关系中,也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如果闺蜜妈妈在筛选物品时,能够从断舍离的机制去判断:这个物品与当下我的很相称,对我是必需品时,就会慢慢改变选择的视角。

一旦人真正意识到自己喜欢、需要的是什么,就会允许自己购买高品质的物品,而看待自己的方式,也会从自我贬低转为自我肯定。

如何在生活中实践断舍离 ?

了解了断舍离的概念和机制后,该如何在生活中进行实践呢?作者在书中给出了很多实用的方法,我们主要分享以下3点,你可以用来参考:

01 集中于一点,做到完美

很多人一想到要收拾家,就会瞬间感到头疼。因为要整理的地方好像太多了,反而不知道该从何下手。

断舍离的观点认为,你不必划分出专门的时间去整理,断舍离随时都可以进行。前提是,你要给自己规定好时间,去集中收拾某一处地方。

哪怕是花费十分钟,去整理一下你的包包,都会获得满满的成就感。而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让你放下对收拾的畏惧心里,从而迈出断舍离的第一步。

书中还提供了一个选择收拾场所的技巧:在选定要收拾哪里之前,要先问自己,想要从断舍离中获得什么?

比如,你想提升自己的外在穿搭,就可以从衣柜入手,扔掉那些看起来廉价的衣服。你想改善家里的卫生状况,就可以从厨房、卫生间等地方入手。

总之,不管收拾哪个场所,只要带着清晰的目标去做,就会卸下放下心里积累许久的负担,最终让自己感觉清爽有力。

放松

02 一切从扔东西开始

作者认为,断舍离的过程其实就是“减少、分类和收纳”。在实践开始,要做的就是彻底的减少不需要的物品。

当你选择好要收拾的场所后,接下来就是要考虑“我要扔掉哪些东西”。作者建议从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入手,而判断是否扔掉的标准,就是问自己要还是不要。

拿我自己来说。我很喜欢读书,也买了很多书。但是往往看书的速度,却比不上买书的速度。甚至有些书买回来都一两年了,我都还没有拆封看过。

在了解断舍离之后,我开始意识到。那些被我遗忘的书,其实和垃圾没什么两样。比如有些书纯属是在购买时,为了凑单优惠而买下的。它们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真正的阅读价值。

因此,我在整理书柜时,就先从这部分书入手。有些书送给需要的朋友,有些书挂到咸鱼上去卖,这样处理完之后,心里会舒畅很多。

当你开始适应这种扔东西的方式,断舍离的速度就会渐渐加快,对物品的犹豫和纠结,就不会像一开始那么多了。

03 七五一总量限制原则

在中国传统艺术领域,素来有“留白”这样一种表现手法。比如在作画时,一般不会把纸张画满,而是要留出一定空白,赋予画面整体协调美感的同时,也给观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

梅花

在这一点上,也正是断舍离所提倡的。作者认为,要根据空间来限制物品总量。

对于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如衣柜抽屉,物品最好放七成,留下三成,让人更有动力去收拾。

对于看得见的收纳空间,如厨房碗柜和餐具架,物品最好放五成,这样才会显得漂亮。

对于给别人看的收纳空间,如客厅装饰墙,最好放一成就够了,因为杂乱会显得平庸无奇。

按照这样的原则去限制物品,之后清理的工作也会更加轻松。想想看,如果物品都很精致,又都是你喜欢的,那么整理起来心情就会快乐,不是吗?

写在最后

和简单的收纳整理不同,断舍离就是:通过整理与物品之间的关系,来整理你的内在。

选择适合自己的,并且是当下需要的物品,不仅能帮助提升自我的内在形象,还可以为生活带来根本性的转变。因为,当有一天我们不再为物欲所牵扯,就一定能够活的潇洒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