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口罩原材料及口罩行业市场规模分析报告

口罩根据用途可分为普通纱布口罩、医用口罩、日用防护型口罩和工业防尘口罩四大类。中国2020年初的肺炎疫情导致医用口罩的需求急剧攀升,又赶上春节休假期产能下降,口罩供应短缺,以致后来出现口罩限购和预约购买等措施。据公开资料显示,医用口罩的生产原料主要为高熔指纤维聚丙烯,而原材料端的供给充足。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加快恢复口罩产业中游企业产能,解决省级上下游物料运输问题,是保障疫情期间口罩供应的关键。

我国 2 月口罩日产量超 1 亿只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极大地引发了口罩需求量的爆发性增长,一时间迎来了“口罩荒”。

国家为保障重点医疗物资供应,一系列实招硬招密集出台、切实落地。建立国家临时收 储制度,明确多生产的重点医疗防护物资,将全部由政府兜底采购收储;对疫情防控重 点保障企业实行名单制管理,给予税收、金融支持;建立重点企业生产临时调度制度, 派出驻企特派员全力扩大生产;市场监管部门“特事特办”,加快审批流程等等。

我国口罩近一个多月来日产量超快速增长,国家发改委发布数据显示:2 月 29 日,包 括普通口罩、医用口罩、医用 N95 口罩在内,全国口罩日产能达到 1.1 亿只,日产量 达到 1.16 亿只,分别是 2 月 1 日水平的 5.2 倍、12 倍,大大缓解了口罩供需矛盾。其 中,医用 N95 口罩日产能和产量分别达到 196 万只和 166 万只,医用 N95 日产量是 2 月 1 日的 16 倍左右,有效解决了一线医护人员的防护需要。全国除西藏外 30 个省区 市均陆续新上了口罩生产线,还不断有新的口罩生产线投产。

综观整个 2 月,我国先花了 10 天时间,将口罩日产量翻了 1 倍多,恢复到疫情前产能 满产的口罩量;2 月 10 日工信部宣布中国口罩产能恢复到 2019 年平均水平,实现了日 产 2000 万只;然后又花了 19 天时间,我国将日产量再翻了近 6 倍。

根据国家药监局数据,疫情爆发前,全国只有 559 个医用口罩类许可证,分别为 353 家企业所持有。到了 2 月 29 日,工商登记数据显示,全国已有超过 41999 家企业,在 经营范围申请新增了口罩、防护服、消毒液、测温仪、医疗器械等业务。

海量的非医疗器材领域企业,纷纷加入到口罩生产大军之中,成为我国口罩“产能爆发” 的转折点。

中国是第一口罩生产大国,平时就占据全球供应半壁江山

不考虑疫情情况下,中国本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口罩生产国和出口国,平常年份口罩产量 占全球的约 50%,其中 70%以上供出口。疫情前,我国的口罩日产能约 2000 万只, 近五年来口罩产量保持 10%左右的速度增长。有数据显示,2018 年和 2019 年我国口 罩年产量分别为 45 亿只和 50 亿只,按照 330 天生产测算的日产量约 1500 万只。

根据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统计,在 2019 年的全部类型口罩产值构成中,医用口 罩所占比例为 54%;其次是普通纱布口罩,占比为 18%;工业防尘口罩占比为 16%; 而日用防护型口罩相对较少,为全部口罩总产值的 12%。

生产企业方面,国内产能分布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京津冀区域,且与区域产业基础有直 接关系:上游原材料与中游生产企业多集中在传统医药基础良好、石化原料配套较好的 长三角地区,下游流通企业比较分散。

从产业链来看,在上游,长三角地区是医用口罩产业链上游企业分布最集中的区域,企 业总量占比达 43.8%。其中,江苏省、山东省企业分布最多。

在中游,长三角地区是医用口罩产业链中游企业分布最集中的区域,企业总量占比达 40%。其中,江苏省、河南省企业分布数量最多。

在下游,长三角、京津冀地区是医用口罩产业链下游企业分布最集中的区域,北京、上 海企业分布数量最多。

2020年中国口罩行业产值数据分析

从2015-2019年中国大陆地区口罩产值数据来看,中国口罩产业产值保持高速稳定增长的态势,年均增长率达10%以上。其中,2019年中国口罩行业产值达到102.4亿元,用于病菌防护的医用口罩占比达54%。据艾媒咨询预测,受冠状病毒疫情影响,口罩行业2020年的产值将达到260亿元,医用口罩产值占比也望有大幅提升,但随着疫情结束,对过剩产能的消化调整预计使得口罩行业产值回落至210.9亿元。

2020年中国防护口罩品牌排行榜

2月6日,艾媒金榜发布《2020中国防护口罩品牌排行榜(TOP 15)》,此榜单基于艾媒大数据监测,综合企业实力、媒体热度、用户口碑、分析师评分等计算金榜指数评选而出。从上榜情况看,3M和霍尼韦尔两家国际知名大牌依旧备受消费者青睐,抢占着第一名和第三名的席位。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有9家国产品牌上榜,分别是绿盾、保为康POWECOM、CM朝美、南丁、云南白药、维康WECAN、振德医疗、稳健WINNER、仁和药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