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崛起靠的是民主自由吗?

​英国躺平,依靠群体免疫佛式抗疫,

美国一骑绝尘,成为全球疫情中心。


事实已经雄辩地证明,英美一贯以来不遗余力宣传的“自由民主”,是不能用来抗病毒的。


还有人抗辩说,英美当年是依靠自由民主,实现国家崛起的。


虽说英国靠海盗实现国家崛起不靠谱,但比起靠自由民主崛起,那还是要更靠谱一些。


上一篇说到,伊丽莎白政府依靠颁发“私掠许可证”,养了一群如狼似虎的皇家海盗打赢了西班牙的海军。虽说英国并没有直接从此走上掌握世界霸权之路,但是至少冲过了争夺霸权锦标赛的起跑线。

皇家海盗与正规的海军相比,有很多优点:

政府不需要出多少钱(极端情况下只要发一张纸就行了),海盗们自己就可以挣很多钱;

海盗有很多练兵的机会,而且是以战养战,越打越强;

海盗战可以在平时低烈度冲突中不断地削减敌人的实力。

也正是因为有上述优点,并且曾经取得过辉煌成果,某灯塔国在实力快速衰落的当下,有人想到重施故技,放出海盗来牵制竞争对手,参见《放海盗出笼打击中国!美国人要彻底撕下伪装了吗?》

但是,不要以为用海盗战术就可以称霸天下,英国海盗的成功,是在其特定历史条件下才成立的。

首先,海盗战只能在本方既处于战略劣势又处于战术优势的情况下使用。

战略劣势,指的是必须存在比本国富有得多的其他国家作为抢劫对象;

战术优势,是指在小规模战斗中本方具有很高的胜率。

中国历史上,农耕政权在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时,恰好满足这一条件。英国当时的头号敌人西班牙,正好也符合这一特点。


西班牙作为大航海时代的先行者,在大洋中没有受到过强有力的挑战,其海军质量本来就存在很大的问题。

英国作为一个岛国,相当于海上游牧民族,民间就存在一大批具有深厚航海经验的水手和船长,政府又出钱出人进行了基础研究,开发出十分适用于海战的舰船和火炮。

离开这种条件,散兵游勇的海盗如何与国家正规军队相提并论?后来的海上霸主荷兰和英国则一个比一个武力强盛,海盗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进入工业时代之后,战略劣势就意味着战术劣势。到了十九世纪德国崛起时,德国有可能发展民间的海盗打劫英国商船吗?早就被强大的英国皇家海军虐成渣了。德国只有用中央集权举国之力与霸主英国抗衡,才有取胜之机。

其次,海盗战术归根结底是一种损人利己的强盗行径。西班牙与英国敌对,又有大量满载金银和各种值钱货物的商船,而英国相对贫穷得多,抢劫西班牙商船是非常有利可图的事,西班牙和英国处于宗教战争的不同阵营,抢劫西班牙不仅没有道义上的负担,而且对英国来说利国利民;反过来,西班牙海盗去抢谁呢?抢来抢去损害的都是西班牙的利益。

与此同理,中国明代东南海域也是倭寇(海盗)盛行,这些倭寇主要损害的是明帝国的利益,自然不能为明朝统治者所容。为了免除倭寇反复滋生的麻烦,断绝其滋生的土壤——海外贸易,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想法,再加上明帝国并不能从海外贸易中获得无法拒绝的巨大利益,“禁海令”最终也就成了明朝统治者的必然选择。

倭寇

虽说海盗也可以爱国,但说到底,不过是一群无法无天见钱眼开杀人越货的匪徒罢了。靠海盗强国,就好像宋朝依靠招安来建设国防一样,只是权宜之计罢了。

当英国人在十八世纪上半叶成为海上霸主以后,海盗肆虐损害的都是英国的利益,所以英国皇家海军大力扫荡海盗,原先不可一世的加勒比海盗就迅速衰落了。

有人居然以英西大海战的例子,说王权衰弱的英国依靠民间力量战胜了中央集权的西班牙,以此来说明中央集权的“低效无能”,民间资本力量的强大等等不知所谓的结论,只能说明这些人不是蠢就是坏,要么就是又蠢又坏。

私掠许可证,只是伊丽莎白授予的种种专营权的一种。女王以公司形式授权私人开发海外殖民地以及进行海外贸易,是另外两种重要的专营权。

1599年,一群伦敦商人受日益增长的对胡椒等香料以及高档纺织品需求的驱动,请求伊丽莎白授予他们与东方开展贸易的独家特许,他们根据女王的许可状成立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类似的,在伊丽莎白时代和其后的斯图亚特王朝,与远东贸易的俄国公司、与中东贸易的黎凡特公司,在北美建立殖民地的弗吉尼亚公司、詹姆斯敦公司、马萨诸塞湾公司等等,都是女王(国王)授予特许经营权开办的公司。

东印度公司标志(盾牌绘有圣乔治十字,两侧的圣乔治十字旗以及盾牌上面的骑士头盔暗示,该公司与历史上的圣殿骑士团有关联)

从后面的历史中我们知道,英国的海外殖民地诞生了美国这个“成功典型”,英国的海外贸易公司也比西班牙国王控制的海外贸易成功得多,其中最有名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战胜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和法国东印度公司,成为垄断亚洲贸易的霸主,甚至成为控制半个地球的帝国。

有人想要以此说明,英国殖民地和贸易公司成功的秘诀,是因为这是私营经济的活力更强。这种理解仍然极为片面。

英国北美殖民地的成功,确实与英国政府相当长一段时间不闻不问有很大关系,但这不是英国政府有意如此,而是因为在都铎王朝之后的斯图亚特王朝国内矛盾逐渐尖锐,国家陷入了内战,国王头都被砍了,哪儿还顾得上殖民地的事务啊!

而且,美国的发展完全不符合英国的本意,试想一下,英国总公司开办北美分公司,董事局的目的,绝对不是培养一个强大的对手跟自己对着干吧!

殖民地的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口数量,英国的北美殖民地人口数是法国西班牙殖民地人口的几十倍上百倍,这要还打不过那就不用混了。

殖民地人口增加最重要的原因,并不是英国做得有多成功,而是英国的内乱。就好比叙利亚内乱,大批难民背井离乡奔赴欧洲,当年那帮跑到北美的移民的性质,其实就是躲避国内灾祸的难民。

通俗地说,美国的诞生过程,倒很像是总公司乱套了,一帮人跑到分公司自己拉起一支队伍另立山头,英国陷入长期的内斗和内战,才是英国北美殖民地成功的关键!

恰好这批逃难的难民中,带有特定的宗教理想,希望在新大陆上按照理想建造新的国度,这就成为美国的立国之本。恰好叙利亚的难民也都是信教的,他们也带有特定的宗教理想,将来也会在欧洲建立新国度也说不定。

美国当代政治学家萨缪尔·亨廷顿说:“美国的核心文化向来是,而且至今仍然主要是17-18世纪创建美国社会的那些定居者的文化”,“信仰盎格鲁-新教的定居者的社会这一起源,比任何因素都更加深刻地、更加持久地对美国的文化、体制、历史发展及特性起了定型的作用”。


萨缪尔·亨廷顿

如果以英国海外贸易公司的成功,来说明私营经济相对于国有经济的优势,自由竞争相对于垄断经营的优势,那就更驴头不对马嘴了。

以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例,英王授予的专营许可状本身,就是一种以王权背书的市场垄断权,该公司根本就不是民营公司,充其量算作公私合营,英王占有相当重要的股份并享有分红。

真正的民营贸易公司在当时被称作“私商”,这些民营公司的存在,造成了市场竞争,严重损害了英王以及东印度公司背后“红顶商人”的利益,是英国政府和东印度公司合力打击的对象。

英国的这些海外贸易公司的成功,恰恰说明了在国际竞争中,主权力量支持的垄断性公司生存能力更强。

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竞争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也是一样的道理,东印度公司的主要股东,也就是阿姆斯特丹银行的主要股东,同时也是荷兰议会的议员们。这些国家与其说国家控制资本,不如说是资本控制着国家。再比如,让美国伟大的那些大公司,比如通用电气,通用汽车,波音,AT&T,你以为是纯粹的私人公司吗?

至于后来东印度公司经营不佳,英国政府强制将其出产的茶叶销售到北美,强制征收茶叶消费税,引发了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的“波士顿倾茶事件”,更说明了这是一家不折不扣的以公权力撑腰的国营垄断公司。如果以东印度公司的成功说事,那就跟用中石油的盈利能力来说明民营企业的活力一样荒谬。

英国的历史经验说明,在国家崛起阶段,奋战在与外国大公司竞争第一线的主力军,一定是国营垄断公司。


波士顿倾茶事件

英国海外贸易公司成功的真正秘诀其实并不复杂,有两方面原因。

首先是用非市场手段耍流氓。

英国向来不忌惮使用流氓招数,公平竞争不过就采用动武、市场保护、恶意倾销等不正当竞争手段,反正怎么有利于自己不利于对方就怎么来,把对手打倒它就赢了,简直就相当于欺行霸市的黑社会。

第二个原因是,英国这个流氓并不仅仅依靠非市场手段搞不正当竞争,它手底下也确实有些真家伙,在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方面,确实下了一番苦功。但这不是因为英国人天生聪明有创造力,而是形势所迫,生生被逼出来的。

回顾一下地理大发现以来欧洲各国称霸的历史:

西班牙是第一批海外淘金的,以武力掠夺,开矿为主,躺着挣钱,相当于曾经辉煌一时的山西煤老板;

荷兰是第二批海外淘金者,以武力保护,贸易为主,坐着挣钱,相当于曾经叱诧风云的国际倒爷;

等英国到海外闯天下的时候,容易挣的钱都已经在别人手里了,直接动武抢吧,敌强我弱,还真打不过人家。也跟着搞贸易吧,荷兰东印度公司已经十分强大了,好的销售线路利润丰厚的商品都被其掌握着,想参与进去就要忍受霸道的荷兰人各种苛刻条件的剥削,英国人只能偷偷摸摸地在荷兰人看不着的地方做点买卖,被荷兰人发现了还要被追着打。

荷兰人造船效率极高,阿姆斯特丹有上百家船厂,制造成本只有英国的2/3甚至1/2,鼎盛时期荷兰的商船队拥有1.6万余艘船只,占欧洲商船总吨位的四分之三,世界运输船只的三分之一,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英国人要是能打早打了,确实搞不过荷兰人,在十七世纪上半叶,英国商人过得基本就是被荷兰人撵着到处流窜的苦逼日子。

英国人说:当年一起打怪兽(西班牙),如今为了一点钱说翻脸就翻脸,还能不能一起愉快地玩耍了?

荷兰人说:呸,过去的事我不记得了,老子现在就认钱!想在我们的地盘上挣钱,先问我们的坚船利炮答不答应!

荷兰东印度公司

比如,荷兰人为了赶走在印度尼西亚的从事丁香贸易的英国商人,于1623年在安波那岛制造了“安波那大屠杀”(说是大屠杀,其实被杀的一共10个英国人,10个日本人和1个葡萄牙人。凡是英国人和美国人被杀的“大屠杀”,人数都“惊人”的少,再比如“波士顿大屠杀”一共死了5个美国人,但是这些“大屠杀”就让英美占据了道义上的制高点)。

从此之后,英国就只好暂时退出了当地的丁香贸易。走的时候英国人心里说,我还会回来的!(后来果然开着坚船利炮杀回来了!)

英国人被逼得没办法,只能想办法卖掉自己独有的土特产,英国拿得出手的成规模的商品只有毛纺织品。

有一拨新手英国商人做着发财的美梦,历尽千辛万苦拉了一船毛呢布料到了印度(那时候可没有苏伊士运河,从英国到印度得先往南航行,绕过非洲的好望角),一看人家印度人穿得都是又轻又薄又舒适的棉布,根本不稀罕又重又沉还有股奇怪味道的毛呢布料,只能把这些毛呢布料全倒海里。

还有一拨苏格兰人听说加勒比海的印第安人都留着长长的头发,因此拉了一船梳子去卖,结果印第安人完全不需要,这波人更惨,不仅赔了个底掉,而且纷纷染上热带疾病,全都病死异乡。

那个时候出一趟海很不容易,跑一趟远门以年计算,还有海盗打劫、荷兰人驱赶、遇上风暴、感染疾病等种种因素,而资讯又极不发达,根本就不知道目的地的居民到底需要什么,能卖多高价钱,往往根据道听途说的一点信息就拉一票人出海了,完全是拿命去赌博。无数英国人出海以为能挣大钱,结果钱没见着客死异乡。

总之,英国人早期海外市场开拓是一把辛酸一把泪,屌丝得一塌糊涂。

容易赚的钱都被别人赚走了,谁叫你出来的晚呢?看着荷兰人大把挣钱,羡慕得眼睛都红了,被逼得没招了,英国只能下苦功,继续发展并升级制造业,付出辛苦劳动生产出自己的优势产品,赚别人都赚不到的钱,这就相当于华为等制造业公司。

英国人看中国的瓷器好,自己琢磨出替代产品“英国骨瓷”;看中国的茶叶好,想办法偷出中国的茶树苗,跑到斯里兰卡大范围种植,生产出“英国红茶”;看印度人棉布好,将自己的毛纺织业改造成棉纺织业,并想尽办法提高生产效率,用更低的成本生产棉布。这些辛苦钱,对于习惯赚快钱的西班牙人和荷兰人来说,是完全瞧不上的。

英国搞制造业尝到甜头,看到别人家能生产的好东西,恨不得都弄到自己手里生产,渐渐实现了制造业的产业链聚集。

当一个产业获得突破,会促进上下游以及关联产业相继突破,最终发生了“聚变反应”,触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举个今天的例子说明产业链聚集的影响: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印度这种没什么制造业的地方,所能起到的正面作用相当有限;但在中国这种聚集了几乎所有制造业门类的国家,如果全部制造业全部互联网化甚至物联网化,过渡到“智能制造”,产生的动能是极为惊人的,财富制造能力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从英国的经验看,制造业强大了,军事力量也就跟着强大,有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就可以保护自己的海外利益,抢夺贸易控制权。而掌握了贸易控制权,又可以促进本国的制造业继续良性发展。

在军事力量的支持下,英国除了大力发展制造业变成“世界工厂”之外,还要追求生产原料、贸易路线、销售地都掌握在自己手里。接下来,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发展金融,伦敦从阿姆斯特丹手中抢过世界金融中心的王冠,简直是要把所有钱都自己一个人挣了的节奏。

就这样,英国建立了一个有利于自己的世界新秩序,而它自己就变成了世界霸主。

英国的崛起,开创了一个制造为王的时代。

世界的历史,从此告别了过去慢吞吞的发展节奏,进入了竞相工业化、发展经济为主的历史,历史的车轮一下子大大加速了。

从十七世纪末开始,世界霸权的争夺,归根结底是制造业的较量。但掌握了最强的制造能力,并不一定代表必然会登上世界霸主的地位。

虽然物质财富归根结底都是制造业创造出来的,但是在经济体系中,制造业处于财富分配的最末端,附着在制造业之上的贸易和金融拿走了财富中的大头。当制造业实力和贸易金融霸权分别掌握在不同国家手中时,潜在的竞争者必然要向旧霸主建立的世界秩序发起挑战。

以英荷战争为开端,这种新兴制造业强国与老牌贸易金融强国之间冲突不仅越来越频繁,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战争规模和烈度也不断攀升,直至爆发两次世界大战。

如此看来,想要维持世界和平,恐怕只有一条路:制造业实力和贸易金融控制权始终保持在同一个主权手中!这样其他国家就算有心挑战,也没有那个实力了。

认识到这一点不难,但做到这一点实在是困难重重。谁都想挣容易挣的钱,比起贸易和金融来说,制造业挣得都是辛苦钱,人员资本纷纷向更容易挣钱的贸易和金融方向流动,制造业不断失血。而且随着整个国家收入水平的提高,制造业成本也在随之水涨船高,保住市场竞争力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尤其是在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下,制造业资本向国外成本更低的地方流动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英国和美国以制造业为基础获得世界霸权后,都先后走上了制造业空心化的自废武功之路。

如果美国仍然牢牢掌握着全球产业链,那么中国也就只能老老实实做金融锁链之下的苦逼打工仔,靠卖苦力挣点血汗钱,也就没有如今这种动荡的世界形势。

这也是许多恨国推墙党心智中理想的世界,但却是要求中国人世世代代做牛做马的世界。大多数中国人是绝不答应的。

英美如何自废武功暂且不提,接下来要探讨的话题是英国制造业强大的秘诀。欲知详情,请看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