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口码头:清嘉庆年间开设

侯口码头,在宁晋县东22.3公里滏阳河侯口村。清嘉庆年间设码头。

清嘉庆五年(1800年)至十三年(1808年)两次开挖河道,使商、民船只畅驶,“上自临水(磁州),下达津沽,来往商船,帆樯如林”。据清《一统志》记载:嘉庆六年以后, “冀州新河宁晋堤工俱有漫口,河泊相连,民船商艘径由冀州之柏牙庄、新河县之大田庄、宁晋县之侯家口等村入泊。”侯口,清代名叫“侯家口”。由此可见,侯口码头早在 清嘉庆五年(1800年)就已开设了。

滏阳河曾是邯郸至天津的主要航运交通线。侵华日军攻占侯口就是从北沿河逆流而上一路向南的。

1934年,宁晋县船员工会在侯口码头成立,会员有船工74人,船友47人。有组织和章程,受国民政府指导、监督。1937年,“七七”事变后,停止活动。

侯口码头,建国后,亦常卸煤与此。全国解放后,各级政府和航运管理部门组织民众大规模对滏阳河航道进行了清理疏浚养护。航道上船队来来往往,一派繁荣景象。上世纪50年代末,上游大规模修建水库拦截上流来水,加上河北全省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干旱,水位下降,导致许多支系河流干涸无水。滏阳河逐渐停航。侯口码头因此废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