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9.4:《活着》的真谛,就是纯碎地为了活着

“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该书连续几年高居豆瓣读书榜前列,评分更是达到了9.4分之高,是一篇优秀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活着》一经发表就受到了国内各界人民的关注,同时被翻译成多种外文版本,余华也亲自为韩文版、英文版、日文版提了自序。1998年余华凭借《活着》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2005年又获得了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等诸多奖项。

《活着》主要讲叙了在时代背景的影响下,徐福贵从一个地主家的少爷,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农民,又因为战争的到来成为了一名俘虏,九死一生回到家乡之后,不断经历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的过程。

余华在小说中巧妙地运用了多处对比,从福贵的少爷生活、到战俘的苟且保命,和后来一家人相依为命的生活方式进行对比。以及小说中的“我”在听福贵回忆往事时,福贵脸上表现出的淡然和悲惨的回忆进行对比,都揭示出活着就是为了活着,而不是为了其他事物而活的真谛。

三段截然不同的生活下,体现的是最原始的求生欲

1、地主家的阔少爷

福贵的前半生可谓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祖上遗留下了两百亩地,自己爹败了一百亩,但剩下的一百亩也足够一家人富足生活,福贵的奢靡生活也由此开始。

上私塾不想走路,没事,有长工背着去。福贵念过几年私塾,但也只是挂了个名而已,真正念进去的字没几个。每天去私塾的路上,都是长根背着少爷一路跑,而福贵在背上就像一只麻雀飞啊飞。

福贵的妻子家珍是城里米行老板的女儿,年轻时的家珍傍晚走在读夜校的路上,月白色的旗袍下包裹着玲珑的身材,脚下蹬着一双高跟鞋,鞋跟一哒一哒的声音,也颠进了福贵的心里。

回到家的福贵便对母亲说,我要娶个姑娘,就是城里陈家米行的女儿。于是,有钱人配有钱人,家珍就成了徐家的儿媳妇。

年轻的福贵不务正业,整日就是流连烟花之地,甚至一两个月不归家门,嗜赌成性的福贵败光了所有家产后,父亲也被自己气死。一夜之间,曾经风光无限的地主家变成了一贫如洗。

经历了大起大落后的福贵从此改头换面,明白了生活要脚踏实地,从云端跌落地面,这是现实给了福贵第一次打击。

2、死人堆里的战俘

过惯了衣食无忧生活的福贵,变成了一名普通的佃农,而经济的拮据也在影响着这个小家庭。母亲病重,福贵拿着家珍从娘家带来的最后两个银元,去城里请医生,却在路上碰到抓壮丁的连长,于是福贵成为了一名战俘。

跟着连长辗转于各地,离家乡也越来越远,福贵渐渐失去了归家的念头。由于战败全连被困,福贵和其他人过上了等待救济的生活,每天有直升机从空中抛下大米和大饼,而这些东西一旦抛下,地面上就涌现出无数人来哄抢,宛如原始社会中野兽抢夺猎物一般壮观。

被困的日子越来越长,身边的人也越来越少,一个雪夜过后,曾经在坑道周围哀嚎的伤号全部死去,此时的福贵才彻底明白活着的不易。之后的福贵大难不死,被解放军解救出来,并且平安回到了家乡。

余华在小说中给福贵加入这段经历,主要是为了让福贵体会出极限生存条件下,生命的来之不易,面对的这段生死考验,跟今后要面对的苦难一样,都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经历。

3、身边亲人不断离去的老人

平安归家的福贵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亲人,可是母亲早已离世,女儿凤霞因为一次高烧不能再说话,儿子有庆与自己也很陌生,此时的福贵心里百感交集。

随着佃农生活到农村集体制的转变,福贵一家也不断在温饱线上挣扎,生活的困苦造就了两个儿女的坚强懂事,但同时也在折磨着这一家人。

家珍得了软骨病只能长期卧床,有庆在一次学校献血时更不幸身亡。女儿凤霞好不容易找了个好人家,却因为难产死在了手术台上。女婿一边搬运一边带着儿子苦根,却在一次意外中被两块水泥板夹死,最后苦根也因为生活艰苦,吃豆子被撑死。

生活的温情并没有眷顾这位老人,福贵人生中的所有温暖被现实撕得粉碎,最后留下的福贵买了一头老牛与它相依为命,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黄昏。

至此,福贵经历了生死考验,又经历生活的困苦和亲人的离去,但他并没有像春生一样面对苦难寻了短见,而是选择更好的生活下去,这不仅是福贵经历过后的大彻大悟,更是心底最原始的求生欲使然。

两种不同的叙事方式,凸显了福贵淡然的心境

1、故事的经历者,大喜大悲

福贵嗜赌如命,将家里财产全部败光气死老爹后,岳父敲锣打鼓地雇了一顶轿子,将怀着有庆的家珍接回了娘家。半年后家珍带着有庆回到茅屋,福贵看见家珍对她笑了笑;福贵被抓去当了壮丁,每每感觉自己快死了的时候,只要想到还有家人、还有老婆孩子在等着自己,便不由得心里一暖开心地笑了。

《活着》中虽然大多数描写的是苦难,但也不乏生活的温情:福贵的浪子回头金不换、家珍对福贵的不离不弃、凤霞和有庆的乖巧懂事、队长对福贵一家的帮扶照顾,无一不是体现了人间的温情。

有庆死后,在医院里福贵趴在他身上哭了又哭;凤霞生孩子难产而死,福贵脑袋一低也跟着二喜一起哭了起来;家珍死前说下辈子还愿意做福贵的女人,福贵的眼泪就掉了下来,掉到了家珍的脸上。

人生都要经历过一些悲和喜,这些感情在发生的过程中是刺眼的、直击心灵的冲击,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撕裂,世界上没有感同身受,有些苦难和伤痛需要自己亲自去体会和感受。

2、故事的回忆者,云淡风轻

“老人黝黑的脸在阳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就如布满田间的小道。”

文中的“我”是一位乡间采风者,在遇到了老人福贵之后,对他的经历感兴趣,于是就有了这个故事。“我”在第一次遇见这个老人时,他的脸上丝毫没有那些悲伤过往的痕迹,而是一脸的淡然和平和,仿佛在诉说别人的故事。

“福贵的讲述到这里中断,我发现我们都坐在阳光下了,阳光的移动使树荫悄悄离开我们,转到了另一边。”

大难不死的福贵更加体会到亲情的重要,这是福贵在自己故事中得到的体会,也是福贵不再将凤霞送给别人家的原因。即使生活再苦困,一家人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

“福贵说到这里嘿嘿笑了,阳光从树叶的缝隙里照射下来,照在了这位四十年前浪子的眼睛上。”

这三段描写福贵回忆的文字,都被作者加入了阳光的影子,而福贵作为故事的回忆者,也刨离了故事中个人情感的依附性,让读者架空感性因素,理性地体会到苦难终究会过去,阳光也始终会照进现实,活着才是人生最大的现实意义。

总结:

“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

《活着》通过讲述福贵的一生,由富至贫、由一家人变成只剩他一个人老人,向我们表达了不论经历多少艰难困苦、生死考验,我们都要清醒地认识活着最原本的意义,就是纯粹地活着,而不是为了其他。